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江苏南京三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书写 正确无误 的一项是( ) A星 宿 ( xi) 谂 知( shn)蜗角虚名疾风 劲 草( jng) B城 垣 ( yun)旧 醅 ( pi)姗姗可爱 酩 酊大醉( mng) C缧 绁 ( xi)枯槁( go)游目骋怀长歌 当 哭( dng) D栏 J( shn) 祚 薄( zu)鱼雁传书 呱 呱而泣( gu)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将语音与字形的考查放在一起来考查,增加了试题的容量。 B珊珊可爱,舒缓轻盈,令人喜爱。它出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
2、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意思是: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C项,蒿,形声。字从木,从高,高亦声。 “木 ”指木本植物。 “高 ”指 “上面 ”、 “上头 ”、 “头部 ”。 “木 ”与 “高 ”联合起来表示 “树木谢顶 ”。其读音,与其声旁读音在声调上有所不同,应读 go。 D项,呱是多音多义字,有三个读音 gu、 g、 gu;读 gu 音,指声音响亮; b形容好;读 g音,指小儿哭声;读 gu 音,用于方言,聊天,闲谈。 呱呱而泣,当读 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A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 无所不为 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两人的灵柩前, 不共戴天 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C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 “孝道 ”代代相传, 不绝如缕 ,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 “孝 ”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D他们一家十口人曾经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但自从战乱时期 劳燕分飞后,至今仍然音讯全无。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无所不为 ”是指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用在此处语境中感情色彩不当。 C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 D “劳燕分飞 ”适用的对象是夫妻或者
4、情侣两个人分手,不是一家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一件加快制造业发展的迫在眉睫的大事。 B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C高中生的写作要有公民意识,不仅我们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D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搭配不当。 “培养 ”与
5、 “水平 ”搭配不当。 B项句式杂糅,后半句将“同时也不能不发挥 作用 ”和 “起到 作用 ”两句话糅在一起,造成句式的杂糅。可改为 “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或 ”同时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也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 C项语序不当。 “我们 ”放在 “不仅 ”的前面。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选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中无误的一项是( ) A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 ”。 B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比如尊称有: “太史公 牛马走
6、司马迁再拜言 ”中的 “牛马走 ”、 “少卿足下 ”中的 “足下 ”。谦称有: “臣虽下愚 ”中的 “下愚 ”。 C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诗意浓郁的爱情悲剧,他的重要悲剧还有哈姆雷特麦克白威尼斯商人。 D后人将楚辞与诗经中的 “国风 ”并称为 “风骚 ”,诗经和楚辞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流派的源头。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B项, “牛马走 ”应是谦辞,走,犹仆也。
7、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 C项,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 ,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 考点:识记中外重要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_ , _, _, _, _, _,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层递进 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 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 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 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A B C D 答案: C 试
8、题分析:本题要填入的横线上的文字,是在语段的中间,所以应联系上下句来具体把握句子间的顺序。从所给的几个句子来看, 句中的 “它 ”是代词,当指代岳麓书院,应放在句首,让它紧承横线前的 “岳麓书院 ”;再从横线后的一句来看,最一句中的 “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与 “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相对应,也是前面几句的 小结,故应放在最后。所以答案:就可以得出了,C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7分)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
9、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 “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 “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
10、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 我得 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 “你从哪里来 ”和尚答: “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 “湖水是不是在泛滥 ”答: “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 “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 ”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 “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 “何劫中不曾泛滥 !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 我想对朋
11、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 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 !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 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
12、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 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 “与尔同销万古愁 ”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 “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 ”的那一位,
13、到 “惯看秋月春风 ”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 !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 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
14、选,有删改 ) 注: “何劫中不曾泛滥 ”意为 “什么时候的水不会泛滥 ”。 【小题 1】结合全文,思考作者的情感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3分) 【小题 2】结合文意,概括 “汨罗江 ”在文中的含义。( 4分) 【小题 3】品读下面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分)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 【小题 4】作者在文中说 “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 ”,但是二者不可得兼,作者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怎么评价他的选择?( 6分) 答案: 【小题 1】愤世嫉
15、俗 惆怅 失望( 3分,一点 1分) 【小题 2】 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或者答 ,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 2)屈原殉国之处。( 4分,每点 2分) 【小题 3】运用比喻与排比,( 2分)形象地写出了社会与人生中形形色色的汨罗江,( 1 分)赋予汨罗江深刻的内涵,即忧国忧民者的苦难象征和精神寄托。( 1分) 【小题 4】作者最终选择了当屈子,放弃了当渔翁。( 2分)作者这个选择实际上是放弃了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2分)而选择了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在梳理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情感经 历了怎样的变
16、化 ”,其情感的表达要注意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试题分析: “汨罗江 ”的含义,有表层义和深层义之说。表层义,指实,是为真正的汨罗江,是屈原殉国的地方;深层义,指虚,是精神的寄托,即忧国忧民者的苦难。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试题分析:所谓 “品读 ”,带有欣赏的意思。赏析类的题目,一般包括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很好判断,这几个句子中,中间有多个分号,句式大致相 同,因此是排比。每句中 “是 ”连接本体和喻体,使用的是暗喻的修辞手法。对其表达
17、效果,既要从修辞功能去考虑,又要把这段文字放到文中去品读,也就是联系它的具体语境来把握。这段话中文中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因此,要注意这段文字的上下文,也就是它的上下段的内容来把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试题分析: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作者是选择做屈子。要评价作者所作 出的选择,首先就要明白鱼翁与屈子所代表的内涵,鱼翁是明哲保身的代表,而屈子则是富含忧国忧民的精神。作者选择了屈子,也就是要远离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18、而去选择忧国忧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9分)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 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
19、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 ,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
20、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
21、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 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 “自然的纯粹性 ”,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 “静寒境界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 空虚
22、与死寂。 【小题 2】关于中国画对 “静寒之境 ”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 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
23、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 自然的纯粹性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试题分析: A原文中说的是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 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 原文是说 “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 “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 ”,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江苏南京 中高 第一 学期 阶段性 测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