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缘木求鱼一言以弊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月晕而风迅雷不及掩耳心有灵犀一点通 C恭敬不如从命万变不离其中树欲静而风不止 D毕其功于一役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覆巢之下必无完卵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 “弊 ”应为 “蔽 ”; C项, “中 ”应为 “宗 ”; D项, “杆 ”应为 “竿 ”。“一言以蔽之 ”“蔽 ”的是概括的意思, “万变不离其宗 ”“宗 ”是根本的意思, “百尺头竿头,更进一步 ”的 “竿 ”竹竿的意思。识记字形一定要和意义想结合,其它词语可借助类似
2、方法记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渲染景泰蓝各行其事礼上往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B文身挖墙脚轻歌曼舞言简意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国粹乌托邦鸠占雀巢眼花 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D家具下马威妍媸毕露虎视耽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各行其事 ”应为 ”各行其是 ”, “是 ”是正确的意思, “礼上往来 ”应为“礼尚往来 ”, “尚 ”是崇尚、重视的意思; C“鸠占雀巢 ”应为 “鸠占鹊巢 ”, “鹊 ”是“喜鹊 ”的意思, “眼花 乱 ”应为 “眼花缭乱 ”, “缭乱 ”与绳子有关,因此是丝旁;D“
3、虎视耽耽 ”应为 “虎视眈眈 ”,因为 “眈 ”是看的意思,因此形旁为目。识记字形一定要和意义想结合,其它词语可借助类似方法记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60年来,娄底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曾经 的历尽苍桑到如今的繁华都市,娄底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发展传奇。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古老的黄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呈现出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景象。 D
4、杂文的本质是说理的,这种短小的文艺性评论应该鞭挞丑恶,针贬时弊,激浊扬清,求索真理,剖析人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苍桑 ”应为 “沦桑 ”, “沧桑 ”为 “沧海桑田 ”的简语,因此沧的形旁与水 有关, B“急功进利 ”应为 “急功近利 ”,近是接近的意思; D“针贬时弊 ”应为 “针砭时弊 ”,砭是石针的意思,因此是石字旁。识记字形一定要和意义想结合,其它词语可借助类似方法记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树立 竖立典型 抱怨 以德报怨 B反应 反映意见 休养 修养生息 C颜色 察颜观色 是非 无事生非
5、 D忠心 衷心祝愿功效 提高工效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竖立典型 ”应为 “树立典型 ”, B “修养生息 ”应为 “休养生息 ”,“休 ”为休息的意思; C “察颜观色 ”应为 “察言观色 ”, “言 ”是 “言语 ”的意思。识记字形一定要和意义想结合,其它词语可借助类似方法记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芸芸众生春寒料峭人才辈出平心而论梳装打扮 B莫名其妙蓦然回首兵慌马乱沧海桑田至高无上 C阡陌纵横源远流长首鼠两端金碧辉煌不加思索 D走投无路改邪归正委屈求全世外桃源弄巧成拙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6、“梳装打扮 ”应为 “梳妆打扮 ”,妆是打扮的意思; B“兵慌马乱 ”应为 “兵荒马乱 ”,荒与乱连用,指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D“委屈求全 ”应为 “委曲求全 ”,“委屈 ”与 “委曲 ”都对,但在成语中只能用 “委曲 ”。识记字形一定要和意义想结合,其它词语可借助类似方法记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4分) 正如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动物和人都是有情绪与情感的。 在论述人类的艺术时,人们常说艺术是发展、继承和创新的。 而人类的艺术就 起源于人类对情绪与情感作用的认识与需要。 艺术是用来表现
7、人的情绪与对某种事物的情感。 然而,如果我们把人类的艺术看作一个整体,人类的艺术不是上帝的作品,而是从动物的 “艺术 ”进化而来。 这是艺术的一般功能,同时这也是艺术具有其他各种功能的基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语段阐述艺术的功能与起源, 句谈艺术的功能, 句谈 “人类的艺术的起源 ”。其中 句是总起,谈 “艺术的功能 ”, 句 “这是 ”承接 句谈 “艺术 ”; 句由 句对 “艺术 ”的论述转到对 “人类的艺术 ”论述; 句紧接 句谈 “人类艺术的起源 ”; 句接 句 “动物进化 ”; 句接 句的 “情绪与情感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
8、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2分) 三人 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 一个道: “这条计好么? ” 一个 应道: “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 ” 一个 道: “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 又 一个 道: “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 你 的女婿没了 ,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 ”又 一个 道: “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 ”那 一个 道: “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 ”又听得 一
9、个 道: “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 一个 道: “我们回城里去罢。 ”一个 道: “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 【小题 1】横线上说的 “这条计 ”是指什么计?它 “好 ”在什么地方?( 3分) 【小题 2】文中画波浪线的 “这件事 ”是指_。( 1分) 【小题 3】文中画线 至 上的九处 “一个 ”,分别指哪几个人?请分类归纳后,说说是凭什么判断出来的。从中可看出,水浒在写人方面有什么特点?( 4分) 【小题 4】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小题
10、 1】火烧草料场来谋害林冲。 “好 ”在烧死林冲,不留痕迹;即使林冲不在或逃走,也是死罪。 【小题 2】害死林冲 【小题 3】 是差拨,因为他是为害死林冲 直接献计与执行的人。 是陆谦,他是奉命来杀害林冲的头目,为人狡诈谨慎。 是富安,他是陆谦的走卒。以上说话内容显示出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这说明水浒写人手法很高明,所写人物各有特点,栩栩如生。 【小题 4】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对林冲从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杀人、逼上梁山的反抗性格转变,起了最后触发的催化剂作用。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
11、自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类似题目一定要回到上下文揣摩,揣摩上下文就不难断定 “这件事 ”指代的是害死林冲。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加以分析判断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人物手法作用的理解。解答时就应考虑到人物与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能力
12、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 3分,共 9分) 潜规则的文化心理根源 “名实分离 ”的潜规则现象,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的传统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一个 “名实分离 ”的社会。而这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在这些深层文化心理气质中,包括:执著于人世与现世、重视历史经验与人际情感、轻视彼岸世界、反感抽象思辨的实用理性;追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自身价值、根据情境定位人生目标与行为策略的价值取向与行动倾向;追求内向超越而不是外向超越,通过改变自身而适应世界的行为倾向; 在经与权、常与变中的执两用中、不拘不泥的中庸思维;以及视社会和人际等级为合理、并作为
13、具有差序性的人格观内化于心。这些文化心理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 “超稳定结构 ”得到塑造且维系,形成了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或者熟视无睹但又在事实上主导人们行为的习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尤其是王权对文化心理的构建力量。 具有普遍主义的规则很难行得通,因为对差等的默认与赞同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需求,我们从根本就未想过要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意识,而认为是规则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规则。在这样一种文化心理氛围中,很难产生 现代法治所必需的 “程序正义 ”的思想,对于杀人犯、贪污犯的态度 “必欲杀之而后快 ”,而不必经过正当的程序审判,审判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并不触及我们认为的 “正义
14、的本质 ”。在义利之辩和公私之争中,义与公取得了道德上的绝对优先地位而不容置疑,义利之辩更成为君子小人乃至人禽的分野标志。在这种强大的文化力的制约下,社会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只能转而以各种婉转扭曲的姿态迎合既定的文化价值品味。于是,阴奉阳违成为一种必须的存在策略,左右逢源成为人所追求的目标,拿捏分寸、练达人情更成为做人的必修课,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终其一生 ,无所逃遁。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少在观念上法律取代了行政权力和意识形态在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但由于传统的巨大惯性,人们的具体行动往往依然遵照既有的模式,以一种完全被动的方式适应新的框架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现代性的 “
15、入侵 ”,导致了 “潜规则 ”的普遍 “现身 ”和 “显形 ”, “潜规则 ”不过是古已有之的陈规陋习在现代社会的 “灵魂附体 ”、演变成 “于今为烈 ”的表象。在这种表象之后,实质上意味着现代性规则对现代生活的全面渗透,以及传统文化心理在面对全新社会规则时的 “内分泌失调 ”。 (南开学报 2009年第 4期节选) 【小题 1】对 “程序正义 ”与 “正义的本质 ”的性质差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是 “普遍主义的规则 ”与 “社会道德认同 ”之间的差异。 B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与对犯罪者 “必欲杀之而后快 ” 不同文化心理。 C是 “人适应规则 ”与 “规则适应人 ”的分别。 D是
16、 “现代法治的程序审判 ”与 “义利之辩成为人品的分野 ”的评判方式的不同。 【小题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封建社会的 “超稳定结构 ”造成了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尤其是王权力量,进而构建了 “名实分离 ”的传统社会。 B “潜规则 ”就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或者熟视无睹但又在事实上主导人们行为的、不具备正当性的惯习。 C无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只能以各种婉转扭曲的姿态迎合既定的文化价值品味,正是 “程序正义 ”所起的作用。 D “潜规则 ”的普遍 “现身 ”和 “显形 ”,意味现代性对传统文化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 “催生 ”了越来越多的 “潜规则 ”。 【小题 3】根据原文
17、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作为惯习的 “潜规则 ”产生的文化心理可知, “潜规则 ”下的行为利益并不局限于经济利益。 B当今社会,人们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但道 高一尺,魔高一丈, “潜规则 ”的出现也随之愈演愈烈。 C当人们实实在在地享受着法制社会进步的果实时,也不时窥视着社会规则的 “灵活性 ”,以期能左右逢源。 D现实生活中,坚守规则的人往往不受欢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被用来为 “潜规则 ”下的权变作解释。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文中的 “正义的本质 ”实质就是文化心理中的道德认同, “规则适应人
18、”是 “潜规则 ”的表象。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 因果颠倒,是 “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尤其是王权力量 ” 造成了 “超稳定结构 ”。 C 造成的原因是文化心理中的 “正义的本质 ”。 D 只是让早已存在的“潜规则 ”现身,并非 “催生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潜规则 ”不过是古已有之的陈规陋习在现代社会的普遍 “现身 ”和 “显形 ”。是法律规范性的对照使其不
19、正派特点显现出来。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词语出现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判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8分)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 “勉仁学院 ”时 (1948年 )认识他的。 “勉仁 ”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 “勉于行仁 ”的意义;先前他也以 “勉仁 ”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 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
20、 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 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 “乡村建设运动 ”,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 ”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 ,不到 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
21、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 (字巨川 ),在民国七年时 ,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 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吉林省 吉林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