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广东湛江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广东湛江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广东湛江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广东湛江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 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 档 次抵 挡唠 叨 牢 靠 应 许 应 答如流 B 混 乱 浑 浊 噱 头戏 谑强 加 强 人所难 C眼 眶 框 架 宾 馆 乒 乓油 炸 信息爆 炸 D 脂 肪 指 挥 脊 梁枸 杞累 及长年 累 月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 dn dn lo yn
2、yn; B hn hn xu xu qin qin; C kun bn pn zh zh; D zh zh j q li。故正确选项 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 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 识的重要手段。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令青年学生觉得 鞭长莫及 ,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 顶礼膜拜 ,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在思想的 碰撞 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 心领神会 。 A鞭长莫及 B顶礼膜拜 C碰撞 D心领神
3、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鞭长莫及 ”比喻力量达不到。这里指才华及不上,应用 “望尘莫及 ”。B “顶礼膜拜 ”比喻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符合语境。 C “碰撞 ”一词可用于形容不同思想的撞击。 D “心领神会 ”指深刻地领会,符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虽然互联网金融火热
4、,但据调查显示,仍有超过六成的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服 务的使用。 D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成分残缺,应为 “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 B语序不当,应为 “每当火车鸣着汽笛 ”;C结构混乱, “据调查 ”或 “调查显示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返报界显雄风 1895年创刊的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的
5、第一份报纸,由康有为出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辑。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开始了他新的办报历程。 清议报于 1898年 12月 23日,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以介绍民主自由、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而成为中国报界的先锋。清议报将 “倡民权 ”、“衍哲理 ”、 “明朝局 ”作为新的办报特色,以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传播中华固有之文明、启迪人民心智为己任。梁启超规定该报以维持中国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中国人的学识、发明东亚学术为宗旨, “陈宇内之大势,唤东方之顽梦 ”,此时 的清议报成了刺向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尖刀利刃。 1901年 12月 21日,清议报第 100号发行,梁启超等
6、在报馆举行了百号纪念仪式,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简直是一种怪闻。当时的中国以保守闻于天下,向来无所谓祝典,使得 “前无古人 ”的功绩流离于历史之外,有赞叹而无继述,有率循而无扩充,有考据而无纪念。三年来,清议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1899年的火灾, 1900年的低迷,还有清政府时时刻刻的压制。可以说,清议报在坎坷中一路蹒跚走到今天,浸满了梁启超和报社同仁的汗水和心血。在百号发行的日子里,梁启超将这一切 记录在中国救亡史的一页里,开创了报界的又一先河。 这时的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战火,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亡,千年古城被清洗一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8月,与列强签订和约,中国
7、完全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社会上要求变法自强的呼声越来越高,清廷为了敷衍外界,数下维新上谕,屡次接见外宾,维新的空气表面上日益蓬勃起来。这时,文化思想界也掀起了改革风潮,以适应运动发展的需要。梁启超也在这一时期创办广智书局,约请中国留学生翻译大量西方文献资料出版,供中国学者研究使用。 清议报被迫停刊。但由 于学术界掀起了维新热潮,梁启超为了指导运动的发展,又竭尽全力创办新民丛报,使其成为学术界的一面新旗帜。 1902年2月 8日,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每月 1日、 15日发行,社址在横滨山下町 152番,所需款项均借自广智书局。 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报社无非是上书改革言论,翻译西文书籍,
8、并且记事繁琐,编辑混杂无绪,管理混乱,犹如一乳牙幼儿四处涂鸦。 鉴于此梁启超将新民丛报作为引导报界新气象的武器。形式上,新民丛报采用西式装订法,一改中国古老的线装书式,封面为套色的中国地图。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内容上,以教育 为主导,以政论为辅从,在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注重向国人描绘新中国、新世界的蓝图,激发广大民众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新民丛报都是新的。梁启超在上面发表的名篇新民说成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宣言书,长久地影响当时的中国社会。 梁启超为了宣传西学,大量购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使其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指导。他认为, “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政治,新技
9、艺,新器物,有此数者,然后有新中国,新世界 ”。 大量西方著作的引进使得孟德斯鸠、卢梭、伯伦知理、边沁等西方学术巨人踏进了中国,成为 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启蒙火种。梁启超以法国伏尔泰、俄国托尔斯泰、日本的福泽谕吉为榜样,如饥似渴地阅读移植西方学术理论,以服务于自己的祖国。 新民丛报的发展突飞猛进,很快轰动于海内外。梁启超顿时忙碌起来,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报社工作,梁启超每日奋笔疾书,时常每天写字五千余,甚至连自己三十岁生日也在前往东海道的汽车上度过。梁启超文思泉涌,感情激荡,新民说、新史学等作品陆续面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惊心动魄的文界“飓风 ”。 新民丛报出版后立即引起抢购热潮,发行万余份,还完全不
10、能满足需求,社会上翻印成风, “清 廷虽严禁不能遏 ”。 新民丛报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而作为它的实际领导人的梁启超也成为了公认的 “执中国舆论界之牛耳者 ”,这对于一个常年客居海外的人来说,不可不为一个奇迹。 (选自袁咏红梁启超图传) 【小题 1】广智书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请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以 “一乳牙幼儿四处涂鸦 ”为喻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3】为什么梁启超能够在当时的中国舆论界居领导地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 社会上要求变法自强
11、,朝廷不得不下谕旨提倡维新; 文化思想界掀起改革风潮。( 1点 1分, 2点 3分, 3点 4分) 【小题 2】第一问: 指出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报社的现状; 与梁启超办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梁启超办报的特色。( 3分)第二问: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报社在办报上的幼稚和质量上的低劣。( 2分) 【小题 3】 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广智书局,在介绍民主自由、传播西方文化、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冲破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推进维新改革,引进了西方先进文化,使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思想踏进中国,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启蒙火种。 其自身有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写了新民说
12、、新史学等大量启迪民众的好文章。 梁启超办报、写文章,对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 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此题还要考虑第二句话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
13、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追问。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友 聂鑫森 无论是见 面交谈,还是打电话问候,他们都称对方为 “书友 ”。 两人都喜欢读书、藏书,还著书立说。 叫舒予的五十有一,是潭城社科院古典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中等个子,稍胖,面白无须,走路不急不慢,性子好得出奇。 叫殳役的和他同年,是湘江大学中文系的 “博导 ”,教的是古典文献的校勘。也是中等个,精干单瘦,下巴蓄着短须,却粗喉咙大嗓子,很容易激动。 同居一城,又有相同的喜好,所以数年来交谊弥重。就藏书而言,他们都有相当的规模,当然是新版书多。但也各有不少镇库之宝
14、 古版线装书,都轻易不肯示人。 他们原本和善的关系,忽然紧张起来。 中秋节之夜,市里发请柬,请一些学术界的大腕,在雨湖公园的湖心岛小酌赏月。舒予和殳役特意互邀,坐在同一张桌子边。桌上摆着月饼及几个佐酒的冷盘,白酒是茅台,红酒是山东青岛的葡萄干红。 皓月当空,湖光耀金,秋风送爽,水气氲氤。他们喝着酒,谈着书的话题,酒力渐渐在全身流转开来。 殳役问: “书友,你此生访书可有憾事? ” 舒予说: “有啊。家传经进周昙咏史诗,为唐代周昙所著,是进奉给皇上的,共有七言绝句二百零三首,每首题下注出大意,诗下引史事,而间杂已意加以论评,谓之 讲话 ,此为当时一种体式。有宋刻三卷本传世,我家 只一卷和二卷,缺
15、第三卷。我父亲生前搜寻未果,我又找了多年,仍然无法补齐。 ” 殳役酒兴正酣,说: “我家却有第三卷,纸张精美,是福建刻印的,应为宋之佳本 ” 说了一半,他忙刹住话,猛猛地喝了一口酒。 舒予的嘴惊得半晌也合不拢,然后低声问: “书友,可否割爱?价由你定。 ” “不!绝不!先父为购置它,跌伤过一只手。 ”殳役回答得斩钉截铁。 子夜时分,赏月会结束。他们默默地挥挥手,各自乘安排好的小车回家去。 这一夜,他们在各自的书房里,一直坐到天亮。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互相再不打电话,也避免任何可以碰面的机会。殳役为自己 的酒后失言而忏悔不已,若不说出家有此书的第三卷,就不会导致舒予的急于购置,一切便会怡然如昔
16、。可他有难言的苦衷。 1948年冬,父亲闻长沙一个书商手上有此书的第三卷,便乘火车去购买。下火车时,因站台结冰不慎跌倒,左手骨折,硬是忍痛把书购回。到殳役长大后,父亲专门说到此事,嘱他若能找到一卷和二卷,则为殳家之幸,也是此书之幸。殳役如将其散出,便是有违父命,则为不孝。若是别的书,殳役绝不会这样。他听城中一家经营古旧书店的老板偶尔谈到,舒予曾打听过可有宋刻汤汉注陶渊明诗的古本,便推断舒予家应有宋刻陶渊明集,而缺少与 之称为双璧的汤汉注陶诗宋刻本。此书他家却有,但舒予并没有向他提起过,当然他就不能慨然出让了。 舒予也很后悔那晚贸然开口索购,这不是要夺人所爱吗?他在没事时,总会从书柜中搬出一个楠
17、木书匣,戴上白而薄的手套,从里面拿出两卷经进周昙咏史诗,小心地翻看。楠木匣是父亲得到这两卷本后,特意请人做的,里面的空间可放下三卷本。一套书未齐备,如一家人之离散各处,不能团圆是一大憾事。舒予想:我们二人爱书、藏书,是为了读书、研书,而不是以占有为乐。若都不肯忍痛割爱,则此书永远不得团圆。他决定连匣带书,慷慨赠予殳役! 星期天的 上午,舒予携书去了殳家。 当舒予说明来意,殳役先是发愣,继而是又惊又喜,最后泪流满面。他寻出第三卷,小心地放进书匣里,再把书匣摆在父亲的遗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哽咽着说: “爹啊,书友助我完成了您的心愿,您可以再无牵挂了。 ”又转过身向舒予鞠躬致谢,然后说: “
18、古人云,有来无往非礼也。书友家中可藏有宋刻本陶渊明诗? ” “是。 ” “一直想寻访宋刻汤汉注陶诗的古本? ” “想了多少年了。 ” “这就好,我家有!且赠书友以藏。 ” 舒予蓦地站起来,说: “我先去净手,我们再一起去把它 请 出来。 ” 半年后,他们仿佛心 有灵犀,虽未相约,做法却惊人的相似。舒予将家藏的古本书,全数捐赠给殳役供职的湘江大学图书馆。殳役也把家藏的古本书,全部捐赠给舒予供职的潭城社科院图书馆。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 1】文中两位 “书友 ”有哪些共同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 【小题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5分)
19、【小题 3】小说的结尾写两位书友将家藏的古本书全都捐赠给图书馆 ,请结合文本对二人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加以探究。 (6分 ) 答案: 【小题 1】 两人都喜欢藏书、读书,还都著书立说; 两人都很善良,都能为对方着想; 两人都有孝心,非常敬重自己爱书的父亲; 两人都有比较高的思想境界,最后两人都将自己家藏的古书全数捐给了图书馆。( 1点 1分, 2点 3分, 3点 4分) 【小题 2】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文中两个爱书的人一个失言透露自己有宋刻本经进周昙咏史诗第三卷,一个贸然索购,造成尴尬的局面,于是自己在各自的书房里心情极其复杂:殳役对酒后失言忏悔,舒予对贸然索购后悔;( 2分)另外两人都有对父
20、亲的怀念。( 1分)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二 人复杂心情的具体描写,并为小说结局做了铺垫。 ( 2分) 【小题 3】 两个人藏书、爱书是一个大前提,正是因为爱书才会有给书找到更好归宿的想法; 在书友想购书时殳役拒绝是因为有难言的苦衷,并不是真正的绝情; 两人互换自己珍藏的古书可以看作是后来捐书的伏笔; 同为地方的学术 “大腕 ”,他们参与地方的学术活动,对当地有感情,这也是他们捐书的思想基础。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 语段,
21、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置判断,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 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
22、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与传统 郑也夫 时下, “知识分子 ”与 “传统 ”成了两个热门话题。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变革的生力军。即使像知识分子与传统这本书作者之一,稳健的学者艾森斯塔特,虽认为知识分子 “并不一定是这种变革运动的惟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却也以为 他们是变革催化剂的最主要储库 ”。而后者 传统,被时下相当多的人 们视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凶恶敌人。纪录片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作者坦率地承认,河殇的轰动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实际上说明了:举国上下的反传统心态,就是反传统的先锋作家
23、们也不曾料到的。 可见,与 “知识分子 ”连在一起的似乎应当是 “反传统 ”。这两个词似乎天然地两位一体。打开近现代历史:培根、笛卡尔、卢梭、圣西门、马克思、尼采、萨特,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近现代历史上的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因此, “反传统 ”几乎成了 “知识分子 ”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 所说: “社会思想史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迄今其关注的中心是作为现有制度的批判者、作为其潜在的或实际的反对者、作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为社会和文化方向开拓者和反传统的开创者的那个知识分子。 ”以至 格劳巴德说: “知识分子 与 传统 两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广东 湛江 第一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