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老王来到新单位之后,犹如 泥牛入海 ,迅速和新同事打成一片,重新焕发了工作热情,真应了 “树挪死,人挪活 ”这句老话。 B那位著名的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这可谓 不刊之论 啊 C 七月流火 ,夏日的阳光越来毒辣,人们不是待在空调屋里,就是涌向海边,让海风吹走燥热。 D莫言得奖后,迅速掀起一股莫言热, 首当其冲 的,便是图书的热销。近日媒体报道中频率最高的词,便是 “抢购 ”、 “断货 ”、 “卖疯了
2、”。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B “不刊之论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符合语境。 A. 泥牛入海 :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C. 七月流火 : 天气变凉的信号。 D. 首当其冲 :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成语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 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
3、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 _。 ” 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我不知道还有 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D( 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
4、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 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 三句联系较为明显, 是说史铁生的创作, 是说创作的艰辛,有 “文字 ”“一个个字 ”相照应, 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 “文字 ”的赞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排序题一般先区分语段文体,看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排序,一般是按时间、空间顺序;说明文排序,一般是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事理关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经过几个月的重建,一座座崭新的、具有抵御 8级地震能力的教学楼胜利竣工,为新学期的顺利开学提供了有力的
5、保障。 B 9月 23日,一些抗议者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门外举行集会,要求联邦储备委员会在挽救金融市场的同时救助无力还贷 的购房者。 C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D在 2008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夺得了 51金的骄人成绩,令全国人民倍感自豪和鼓舞,可在随后举行的各项世界性的体育比赛中,我国选手却频频落马,这种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A项中途易辙,可将 “经过 ”移到 “四川灾区人民 ”之前。 C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 “科研 ”后加 “实践活动 ”。 D项 “令人堪
6、忧 ”重复赘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 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现代文阅读 元上都:一个消逝的文明
7、 位于首都北京正北 180千米的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个首都。这个与北京同在东经 116度上的“草原古都 ”,曾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距今 74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 “世界的心脏 ”。 1260年,志得意满的忽必烈在此称帝,并定都在此。于是,矗立于茫茫草原上的都城,逐渐成为了一座奇异之城,吸引着万邦来朝。 4年之后,忽必烈再次授意,按照元上都的模样,开建元大都 这就是北京城700年前的模板。但令忽必烈没有预料到的是, 100多年后的 1385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了元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 从此再没有恢复,而元上都也逐渐消失。因为
8、辉煌的时刻太过灿烂,骤然消失过后,它成为了地球上所有人猜测不已的一个谜。 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挖掘。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元上都外城西部通过考古钻探发现了 500 多座房址、 8 条大型道路及众多支道。城墙、瓮城、 城门及大型建筑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见街道、房址及宫城遗迹。由于它建在地势开阔的金莲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构成了草原地带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 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作为中国元代都城
9、系列中创建最早、沿用历史最久、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元上都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疆土空前辽阔的消逝了的王朝提供了特殊见证。 2012年 6月 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通过,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30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曾经在 7个世纪前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再度得到 世人的关注。 元上都是由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于 1256年命人所建,历时 3年完工,初名开平府,后几经改扩建。 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将其作为临时都城;1263 年, “升开平府为上都 ”,正式定为元朝都城。 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 “元 ”,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
10、, 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朝的十一位皇帝每年夏季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元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这十一位皇帝中有六位的登基大典是在元上都举行。这一时期的元朝 疆域辽阔、空前强盛,成为蒙古汗国的鼎盛阶段,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元上都作为元朝的开国都城,接纳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就是忽必烈和他的 “金莲川幕府 ”幕僚。忽必烈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忽必烈时期的 “那达慕 ”、 “敖包祭日 ”等蒙元遗风保留至今。元朝的皇帝,春分时离开元大都北上来元上都,到秋分的时候,他们再南下离开。除了
11、处理政务,他们可以在元上都尽情地狩猎行乐,并举办蒙古风格的传统盛会和祭祀。1385年,元上都被农民起义军攻陷后焚毁, 10年后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从此元上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座沉睡在草原上的文化遗址。 【小题 1】下列有关元上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分) A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元朝的第一个首都,开始时被称为开平府,忽必烈称汗时改名为元上都。 B元上都在公元 7世纪前就闻名于世,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元上都有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 C元上都是一处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其接纳的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是忽必烈和他的幕僚。 D元上都在公元 1358年被攻陷
12、焚毁,从这年开始,作为元朝标志必城市的元上都正式退出 历史舞台。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元上都一直是个谜,令世人难解,即便是通过考古挖掘,人们也不清楚元上都的特点,对此还需要得到更多相关资料才能了解。 B元上都遗址是元代都城系列中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其人类文明价值高,2012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元上都对蒙元王朝来说意义非凡,元朝 11 位皇帝中有 6 位在此举行登基仪式,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 D.元大都建成后元上都依然重要,元朝皇帝每年都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元上都处理政务、狩猎以及举办 蒙古风格的传统活动。 【小题
13、 3】根椐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 3分) A元上都是在公元 1256年由忽必烈命人所建, 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几年后命人在现在的北京建造元大都。 B元上都与北京同在东经 116度上,其建筑风格又影响了元大都的建筑布局,所以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 C考古工作者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挖掘,这个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消逝了的王朝提供了行列特殊见证。 D元上都一直是元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70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世界 的心脏 ”。这一时期元朝国力空前强盛,开创了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14、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 C(A “忽必烈称汗时改名为元上都 ”不对,忽必烈称汗是 1260年,1263年, “升开平府为上都 ”,正式定为元朝都城。 B“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元上都有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 ”原文中是 “保存着 ”。 D“作为元朝标志必城市的元上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 ”说的太武断,文中没有依据。 ) 【小题 2】 A (通过考古,人们了解了元上都的很多特点,这在第二段中有详细的介绍。 ) 【小题 3】 B (“其建筑风格又影响了元大都的建筑布局 ”不准确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社科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
15、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 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
16、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 1928年底,徐悲鸿担 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 “素描基础论 ”。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
17、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 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 “齐木匠 ”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 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 “山雨
18、欲来风满楼 ”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 ”“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 “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 1931年 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 “齐白石之长处,
19、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 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 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 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
20、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 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
21、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 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 “怎么不 见徐悲鸿来? ”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 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吴作人回忆说: “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22、的两项是( )( )( 5分)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 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 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
23、逢和绝别,表现了他 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两位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小题 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 “知己 ”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徐悲鸿 “离开北平南下 ”,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对此 ,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8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辽宁 朝阳县 高级中学 上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