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秋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秋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秋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秋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巷 子 /巷 道雇 佣 /佣 金乳 臭 /铜 臭 浑身 解 数 /解 甲归田 B连 累 /劳 累 标 识 /卓 识症 结 /症 候风姿 绰 约 /绰 绰有余 C 剽 悍 /肥 膘 艾 蒿 /竹 篙玷 污 /粘 贴相形见 绌 /弄巧成 拙 D 樯 橹 /蔷 薇 冠 冕 /弱 冠跻 身 /济 南插科打 诨 /浑 水摸鱼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乳臭 /铜臭 ”相同, B“风姿绰约 /绰绰有余 ”相同 D“槊杖 /朔方 ”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
2、汉字字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典型的高考题型,有多音字、形近字,属于难度较大的语音题,所举的汉字多为平时易错,常考的点。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腹泄增幅掉书袋蜂涌而至 B跟贴渎职紧箍咒披星戴月 C融资磕拌莫须有欢呼雀跃 D沦落告罄志愿者潸然泪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腹泻,蜂拥而至; B跟帖; C磕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易错字的辨析能力 点评: A项不难, B项估计是个大坑; C也简单。总体上难度很适宜。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王室是英国的象征。不过,尊贵的女王也不妨给开幕式演出 客串 一回 “邦女郎 ”:不仅詹姆斯 邦德能够 登堂入室 地走进女王官
3、邸,陪女王乘直升机前往 “伦敦碗 ”,还有女王的替身跳伞先于邦德降落到开幕式现场。憨豆先生混进演奏会歌的交响乐团里大肆搞笑,更是英国人用典型的平民化幽默让历来庄严的开幕式变得 亦庄亦谐 的绝妙尝试。而且,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还大胆颠覆奥运会的竞技属性,尽可能 淡化 其体育和锦标本色,突出其生活、社会和人性的内涵。 A客串 B登堂入室 C亦庄亦谐 D淡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很高水平。对象误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辨析常见词语的能力 点评:总体难度不高,登堂入室是一个常见成语,学生大多对这个词的意思很清楚,所以,选出正确答案:不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4、的一项是 () A温家宝总理 9月 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 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B人们要求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的声音背后,是对转基因食品一直存在的巨大忧虑。人们担心,人类食用过转基因的作物后会不会有 “无法预料 ”的后果。 C林书豪的成功毕竟不是电影,他以自身实力为基础,以球队当时的境况为机遇,顺利地融入了教练的战术体系之中,令全队发生化学反应。他的成功是拼出来的。 D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上,除了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传统优势项目表现优异外,以孙杨、叶诗文为领军人物的中国游泳队共获得金银铜共 10枚奖牌,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答案:
5、C 试题分析: A处理的意见,成分残缺; B担心的是不好的结果,所以应该去掉“不会 ”二字; D中途易辙,改换话题,应该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考点:本题考查学 生辨析常见语病的能力 点评:难度中等, A项,比较容易看出错误, B项,是我们日常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所以学生给出正确判断估计很难, D 项,中途易辙学生也能读出来。 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展现了高超的写人技巧,除主要人物,作者还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B “
6、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副挽联悼念 的对象是被誉为 “民族魂 ”的鲁迅先生。对联中嵌入了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名字。而孔乙己、阿 Q 这两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均出自呐喊。 C雷雨将前后三十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的时间内,在周家和鲁家两处展开。作者苦心经营,巧作安排,合情合理。 D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答案: A 试题分析:敢于放抗的尤三姐和晴雯,温顺世故 的袭人,
7、忍气吞声的尤二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著内容的掌握情况 点评: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分析、手法的理解、故事情节的先后关系往往是这类题的设错点,所以,学生应该在这些点上下些功夫。 现代文阅读 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内倾性 何中华 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值得仔细品味,因为我们从中能够引申出中国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克己 ”的 “己 ”字是指 “私 ”,所谓一己之私利; “克己 ”也就是 “去私 ”。如此一来,人的所作所为方能回归到 “礼 ”的要求上来。那么, “礼 ”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礼 ”,就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属于伦理范畴。所以孔子说: “非礼勿视, 非礼勿
8、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 ”一定是自觉自愿的, “复礼 ”不过是 “克己 ”的结果罢了。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 “仁 ”的实现。 “仁 ”属内, “礼 ”属外,它们互为表里。 “仁 ”实为 “礼 ”的根据, “礼 ”是 “仁 ”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所言: “人而不仁,如礼何? ”从道德人格养成的顺序来看,一般是须先懂得规 矩,亦即“知其然 ”,然后再一步步地领会其中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即“知其所以然 ”。所以,虽然中庸说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但 “修身 ”终究还需要 “诚意正心 ”的自觉。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
9、诸己而已矣。 ”射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为风的干扰或者别人的打扰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来检讨自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于自己心不在焉。这就是儒家的态度。所以,孔子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内倾性格,之所以采取反身性的姿态,这 归根到底是由 “仁 ”的 “克己 ”取向决定的。确实,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的。这是说,东、西、南、北,加上天、地,这六个方位,都不值得圣人去探究、去追问,而是应该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审视与拷问。所以,孟子有所谓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的说法。 中国文化的最高偶像是圣人,而西方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英雄。只
10、有征服自我才能把自己证成为圣人,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才能把自己证成为英雄,二者的根本旨趣迥异。夏天热了,中国人讲究 “心静自然凉 ”,并不致力于改变生态,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西方人则偏好发明电风扇、空 调机之类的物件,通过改变生态来适应自身。这些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旨趣。 追根溯源,应该说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与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着一种发生学关系。其实,鸟瞰中国的版图,不难发现中国的海岸线很长,然而中国文化不属于海洋型文化,而是农耕型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对于欧洲民族来说,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然而,
11、“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 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比较了中西空间意识的不同,指出: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 中国文化的这种内敛
12、性格和取向,难以发展出 现代科学技术,但或许正因此避免了因为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 【小题 1】下面对文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克己 ”就是 “去私 ”, “私 ”就是一己的私利,不符合 “礼 ”的要求的言语举动都是私欲、私利的体现。 B “克己复礼 ”要求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践 “礼 ”的要求,使人的所作所为回到 “礼 ”的行为规范上来。 C道德人格的形成一般是先遵 “礼 ”而行,再领悟其中的道理,如果习 “礼 ”而不“克己 ”,仍无法达到 “仁 ”,从而完成 “修身 ”。 D “克己 ”的内省方式就是指君子遇到挫折首先要检讨自己,反躬自省,不要总 是怨天尤人,从外在找原因
13、。 【小题 2】下列对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 ”形成原因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由 “仁 ”的 “克己 ”取向决定的。孟子的 “仁者如射 ”就是说仁德君子要 “求诸己 ”。至于外在的 “六合 ”,圣人不考究、不追问。 B “仁 ”和 “礼 ”一内一外,显示中国文化人格重视 “修身 ”、重视伦理道德的一面,至德的 “圣人 ”的理想和目标就是征服自我。 C它也受到中国地理环境的根源性的影响,中国的海岸线很长,然而在农耕文化看来,海是陆地的边界。 D中国文化的内敛性格和取向,虽然比较难发展 出现代科学技术,但是可能也避免了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 【小题 3】根据原文
14、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中 “克己复礼 ”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内倾性,这种 “内在要求 ”是 “要求 ”,也是 “内在 ”的自觉。 B中西文化最高偶像 “圣人 ”“英雄 ”对待外在自然的态度不同,他们分别是以自我的精神和物质的需要为旨趣的。 C农耕文明有封闭性,它以陆地为中心,是自足性的;海洋文明有开放性,它面向海洋,具有征服性。 D西方人对待无尽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侧重于追求实践行动;中国人的态度是敬仰和向往的,侧重于心灵感受。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都是 ”太绝对,不符合 “礼 ”的
15、言语举动未必都是私欲、私利的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点评:这道题目不难解决,一是绝对化问题,这个点是常设的一种错误点,有经验的同学一扫就行,另外,后面的话也有范围和程度上的错误。 【小题 2】 试题分析: D选项,不是回答题目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 ”的产生原因,而是阐释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 ”的影响和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其实同学在确定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 ”的产生原因的区域时,就已经看出,这部分都集中在文章的第四节,最后一个选项则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显然与问题不在一个意群里。 【小题
16、3】 试题分析: B西方文化的 “英雄 ”征服外部世界的态度不能说是以物质的需要为旨趣的。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句子的能力 点评:原文是这样的 “西方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英雄。只有征服自我才能把自己证成为圣人,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才能把自己证成为英雄 ”,稍加对比和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结论! 方寸田园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 “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 玲珑的三间小
17、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 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 “畅叙离情 ”。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 “鸟语 ”究不及 “人语 ”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 “息交绝游 ”,但他在 “乐琴书 ”之外,仍然要 “悦亲戚之情话 ”。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 外闯入的陌生人
18、,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 “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 ”。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 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
19、山美哉。 ”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 “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 ”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 “俗愿 ”,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 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20、的大愿,也有 “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 ”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 ;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
21、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 “结庐在人境 ”,也可以 “心远地自偏 ”了。 【小题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 “鸟语 ”究竟不及 “人语 ”可以互通情愫,所以古代的隐士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
22、间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牵念。 B对山水田园生活极其向往,却又无暇去探求,是现代都市人存在的一种普遍心态,也是所有现代都市人解不开的一种矛盾心结。 C作者善于把古典知识与自我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融为一 体,化为温婉灵动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厚与仁慈。 D追求心灵上的恬静、灵台之间的方寸田园,不仅可以了却 “俗愿 ”,而且还能摆脱都市的纷扰与喧嚣。 E “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 ”可见,山水形胜之美与友情之美在作者心中不分轩轾,同等重要。 【小题 2】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方面谈谈你对作者琦君的 “俗愿 ”的理解( 4分) 【小
23、题 3】在作者平静和淡泊的心态背后,隐含着作者对都市生活的 “回避 ”与“妥协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借理想中 “方寸田 园 ”这一意象来平衡这种 “回避 ”与 “妥协 ”的(或者说 “方寸田园 ”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6分) 【小题 4】本文语言素朴、明朗,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B E 【小题 2】作者琦君的 “俗愿 ”有两层含义:一是现代都市人为缓解紧张而枯燥的生活寻求心灵闲适的一种愿望,二是作者有别于许多现代都市人的对富于浓郁文化传统色彩的典雅生活的一种追求。(或答 “追求闲适和轻松的心态 ”
24、和 “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 ”亦可) 【小题 3】作者理想中的 “方寸田园 ”是 “将山中的盎 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 ”,追求的是一种宁静与超脱。作者认为与其不切实际地想逃避现实生活的忙碌与喧嚣,不如改变自己,在宁静、淡泊、现实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有 “妥协 ”但又不“回避 ”。 【小题 4】 词语运用上:选用了诸如 “畅叙离情 ”、 “松风鸟语 ”、 “雅人 ”、 “俗愿 ”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句式上:长短相间,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如 “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共享 ”等句。 修辞上: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如 “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川风雨送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湖北省 部分 重点中学 秋季 期中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