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只接前 3题计分)( 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鱼我所欲也)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 3),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苏轼赤壁赋) (4)元嘉草草,。(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 (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6分。每空 1分。任选三句作答,多答的按前三句计分。凡多、错、漏字,该空均不给分。 选
2、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豆豉奢侈单薄刻薄赝品义愤填膺 B即使觊觎倾轧轧钢狙击含英咀华 C慨叹楷模狼藉蕴藉炮烙一丘之貉 D渣滓恣意倒退倒影辍学掇拾旧闻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 2000多 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 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所谓
3、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二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 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美国人比得 圣洁坚持认为,把人看作机器零部件韵观念是人和人类组织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B广州旧河涌的综合整治,要充分考虑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设法解决工程复杂、时间紧迫、施工难度大等不利条件。 C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取得巨大的成功,靠的是有创意地利用水元素,并且以城市中心区为背景展示羊城美丽来实现的。 D近三十年来 ,中国社会的快速
4、发展,以及中国和国际变流的扩大,西方媒体从敌视到误读,逐渐改变了对华的片面报道。 答案: A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翠峰一滴三江水,珠流万里入南洋。 ”珠江,孕育了无数的风流人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叙说着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思想的飓风一直激荡着广袤的华夏大地,珠江流域成为众望所归的中近现代革命策源地。 A风流人物 B沧海桑田, C脍炙人口 D众望所归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 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
5、很少人提及。 生物学家布里捷说: “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 这种 “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 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 -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化学控制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
6、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削是 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伯特 麦特卡夫说: “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 ”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
7、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勒、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用昆虫
8、充积在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鬻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 ,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太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
9、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 会逐渐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你会说: “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 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 ”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 “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 ” (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 【小题 1】 “大
10、自然在反抗 ”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 “大自然反抗 ”的原因是什么?( 4分) 【小题 2】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 【小题 3】从全文看,作者写 “大自然在反抗 ”的意图是什么 .( 6分 答案: 【小题 1】 ( 1)体现: 昆虫通过遗传选择,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 曾被化学药物控制的昆虫,不但又回过头来折磨人类,而且还会以更为严重的程度爆发性繁殖。 ( 2)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 “自我 ”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 防线。 分。 “体现 ”2分,每点 1分。 “原因 ”2分,每点分。 【
11、小题 2】 ( 1)通过列举黄蚂蚁捕食蚜虫、黄蜂消灭吸血蝇、瓢虫消灭蚜虫等具体事例,证明 “大自然有天然保护作用,无须靠人为的干涉 ”这一观点。 ( 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5分。 “举事例 ”1分。指出 “昆虫互相捕食 ”的特点 1分, “证明 ,观点 ”2分,“增强说服力 ”1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 3】 1)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虫害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 ( 2)表明反对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态度。 ( 3)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 6分。每点 2分 【小题 1】略 【小题 2】略 【小题
12、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盼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 _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摺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地一览无余。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了
13、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 亮 一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
14、呢?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 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卞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 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会如奇迹般出现 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却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羌水的沙海申
15、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依然烟波浩渺、树影幢幢,美得充满诱惑。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 忽然飘来几片黑云, -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晴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列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 虹,勾勒出 -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裸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平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前的海市
16、 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妄的希望。可是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呵,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浇灌、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小题 1】文章的题目是 “海市 ”,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戈壁?( 4 分) 【小题 2】司机说 “我们 ”的运气不错,为什么 “我 ”心里却觉得 “酸楚 ”?( 5分) 【 小题 3】本文写 “我 ”看 “海市 ”的经过和感受,其意图是
17、什么 (6分 ) 答案: 【小题 1】突出戈壁荒茫死寂(单纯)的特点,为下文写海市的美丽诱人作铺垫。分。 “突出 ”分, “荒茫死寂 ”或 “单纯 ”分; “海市的美丽诱人 ”分,“铺垫 ”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2】 ( 1)海市的美丽只能给旅人以虚幻的希望。 ( 2)尽管明知海市的美景是个骗局,但人们仍然自欺欺人地去追寻 ,并为此而迷失自我。 分。( 1) 2分, “海市的美丽 ”1分, “虚幻的希望 ”1分。( 2)分,其中“骗局 ”分, “自欺欺人 ”(或 “明知 ”) 1分, “追寻 ”(或 “迷失自我 ”) 1分。 【小题 3】 ( 1)揭示 “海市 ”表面美丽诱人、实则虚幻飘渺
18、的本质。 ( 2)启示人们应该依靠自己,脚踏实地去创造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 ( 3)委婉批评现实中那些盲目追求虚幻的美丽、却不脚踏实地的人和现象。 6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略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的 “写意性 ”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 “写意性 ”。 把 “写意 ”视为笔墨形式,是明以后的事。中国画的 “写意 ”,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
19、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把, “写意 ”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 传统绘画的了解。 “神似论 ”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交巨流,因为 “神 ”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所谓 “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 ”表现物象,没有 “神 ”,不管 “形 ”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 “神 ”、表现 “神韵 ”“神似 ”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中国画在注重 “神 ”之外,还更注重 “意 ”,因为 “神 ”多在物 “意 ”之中,轻 “形 ”与其说是基于重
20、 “神 ”,毋宁说是为了表 “意 ”。因为从艺术表现看, “意 ”是构成一神似 ”、 “神韵 ”的重要条件: “意 ”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 “意 ”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 而多义的。 “意 ”除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意 ”的概念在绘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 “意 ”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势对作品画意的表现。 “意 ”的基本特征,如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不到之到 ”。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 “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
21、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 ”中国画 “不似而似 ”则似在 “神 ”, “不到而到 ”则到在 “意 ”,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 “精而造疏,简而意足 ”,这虽说是宋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禾的审美原则。 “精 ”之所以要 “造疏 ”, “精 ”在中国画中所以来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 “谨细 ”为忌。这在唐人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 “精之为痛也,而成谨细。 ”“谨细 ”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剐是理解中国画的重 “意 ”很有帮助。他说: “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广东省 广州市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