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解析).doc
《2011-201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豪取七连胜,华裔新秀林书豪成了无数球迷心中新的王者。他还能 “火 ”多久,没有人知道答案:,但请相信,以林书豪的智商,加上他近乎苛刻的 “自律 ”,他绝不会只是 昙花一现 。 B白居易的诗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他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他那些 平易近人 的诗歌在当时诗坛变革中起到了瓦解旧的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 C不少贫困地区尽管已经脱贫,但仍旧不愿意 “摘帽子 ”,这与 “炫贫 ”背后的逻辑 如出一辙 :把扶贫政策当成了牟利的载体,把扶贫资金当成了 “
2、唐僧肉 ”。 D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不但认真学习了 “两会 ”的文件,而且 鞭辟入里 地领会了 “两会 ”精神,并决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经济改革浪潮中去。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来源 :学 #科 # 围绕影像的美学表现,电影界长期存在着 “影戏美学 ”和 “影像美学 ”之争。 , , , 。 , 。我们所能见到的著名范例是由斯坦利 库布里克导演的太空旅行: 2001后半段太空船所见到的太空奇景。 注重对电影作品中形象的观赏感觉 催生了诗电影、散文电影,甚至哲理电影的出现 这种观点导致了电影故事的淡化、情节的消失 影像美学反对戏剧式电影
3、 戏剧冲突与矛盾放置在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地位 而要求以影像为本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3月 7日零时,公安部指挥了 2012年打拐第一案,山东、贵州、河南等 14省区市公安机关同步行动,彻底摧毁了一起 “第三地 ”交易的家族式特大跨省拐卖儿童犯罪网络,抓获 310名犯罪嫌疑人,解救 77名被拐卖儿童。 B环境税一旦开征,对相关企业产生的影响便备受关注。通常情况下,环境税对企业影响的大小既取决于环境税的征收范围,也取决于环境税税率水平。 C他担任检察官两年来,铁面无私,严于执法,为此得罪了很多人,甚至和自己一起参军入伍又摸爬滚打了十年的老战友分道
4、扬镳,成了陌路之人。 D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近期表示,对 “小产权房 ”的清理,国土资源部将联合有关部门,选择问题相对突出的 部分地区,稳妥有序地开展试点工作,为启动全面清理 “小产权房 ”做好制度和政策准备。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 ”: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 ”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 “中国文学 ”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 “中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
5、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 “中国文学 ”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 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 “中国文学 ”就是 “中国 ”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 “中国 ”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
6、和首要的解释位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 “中国 ”限定下的 “文学 ”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 “中国 ”,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夏;或者如今日的 “台湾地区 ”等 “现实的中国 ”与 “历史上的中国 ”,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 “中国 ”。无论如何,明了 “中国 ”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 “中国文学 ”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
7、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 “中国文学 ”以解说,却绕过了 “中国 ”而用 “中华民族 ”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 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 “以汉民族文学而言 ”,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 “中国文学 ”的微言大义不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 “中国文学 ”(或中华民族文学 )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
8、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 “中国 ”,以及由这 “中国 ”所衍生的 “中国文学 ”,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 “中国文 学 ”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学中 “国别文学 ”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 “中国 ”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中国 ”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 “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 ”,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 “中国文学 ”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摘自左岸文化)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
9、项是( ) A “中国文学 ”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无论如何,明了 “中国 ”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 “中国文学 ”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 “中国文学 ”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 “中国文学 ”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小题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
10、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 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 “中国文学 ”就是 “中国 ”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 “中国 ”限定下的 “文学 ”的直接释义。 C “中国文学 ”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 “国别文学 ”的用法, “中国 ”是对国家的区别 ,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 “中国 ”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 “中国 ”是文学的国家身份, “中国文学 ”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小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周扬、刘再 复所称 “中华
11、民族的文学 ”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 “民族 ”这一概念不能对 “中国文学 ”中的 “中国 ”作准确的界定,称 “中国文学 ”更合理。 B “现实的中国 ”与 “历史上的中国 ”,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 “中国 ”。 C周扬、刘再复绕过了 “中国 ”而用 “中华民族 ”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 “中国文学 ”就是 “中国 ”的文学。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 A原文有 “似乎 ”
12、一词,并且,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正是就此进行讨论吗? C原文是 “才能 ”; D“虽无空洞之嫌 ”错。 【小题 1】不是作者所持观点。 【小题 1】 “释义的方向不出格 ”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陈嘉庚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陈嘉庚。他一生倾其全力捐资兴学;抗战时期,倡导南洋华侨为抗日捐赠,他 “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陈嘉庚 ,清同治十三年( 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民国 14年( 1925年),他成为东南亚的 “橡
13、胶大王 ”,百万富翁。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 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 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
14、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 “集美学校 ”;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 70 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 “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 ”, “集美学村 ”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 “学校 ”,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华侨创办的唯一一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 16年,后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仍态度很坚定地说: “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 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
15、的经费。 陈嘉庚倾资兴学,艰苦支撑,百折不挠。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还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他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 “德、智、体 ”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他主张 “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 ”,强调要确立教师在
16、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 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要选教师 ”,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他还大力倡办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 “十年普及教育计划 ”,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老旧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 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极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
17、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 “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 临终前,他叮嘱 “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 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民国 14年( 1925年),他成为东南亚的 “橡胶大王 ”,虽身居异邦,却心怀乡国,立志竞争义务,尽国民天职,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 B经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陈嘉庚在家乡建立规模宏大体 系完整的 “集美学村 ”,并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 70余所,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 C 1921年陈嘉庚认捐创办了厦门大
18、学,并独力维持了 16年,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陷入艰难境遇,他毅然卖掉大厦,支持厦大。 D陈嘉庚斥巨资办学兴教与个人艰苦朴素自奉菲薄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住宅又小又暗,虽然影响到办理公事,他也怡然自得。 E本文通过记述陈嘉庚倾尽毕生热诚捐资兴学以及倡导华侨为国捐献的事迹,赞扬了他为祖国所做的重要贡献。毛主席赞誉陈嘉庚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 【小题 2】为什么说陈嘉庚是一位教育事业家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作为教育家,陈嘉庚有哪些教育主张或具体做法,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陈嘉庚 “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 ”。有些人认为这是 一
19、种高尚义举,有些人却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有悖人之常情。你的看法呢?(8分 ) 答案: 【小题 1】 E 3分 C2 分 D1分 【小题 1】 陈嘉庚为开民智、齐民心不惜倾资办学; 创办 “集美学校 ”; 创办厦门大学; 倡导华侨捐资兴学。 【小题 1】 倡导女子教育; 优待贫寒子弟( “反对办学分贫富 ”、 “帮助贫寒子弟上学 ”亦可); 注意师范 生培养(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重视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 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 倡办职业教育; 要求普及教育。 【小题 1】这是一种高尚义举,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最需要这样大公无私毁家纾难的仁人志士,来发展教育,开启民智,团结民心,依靠教育救国,
20、并且给广大海外华侨做榜样。 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有悖人之常情。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无论如何也要给子孙留下部分基业,也是传统美德之一,顾大家也要顾小家,才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小题 1】 A“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 ”不是在 “民国 14年 ”; B时间顺序不对; D“影 响到办理公事 ”不确切。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针对各点,结合原文概括即可。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21、。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 ,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以上三个小题,分析有道理即可酌情赋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熬 鹰 杨 坤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
22、灰色毛羽,带有钩爪的四趾苍劲有力,但鹰腿却被一条特意打造的细铁链拴住 猎人第一天将它捉来,就在隐秘的处所开始对它的磨炼,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的 外面,故意摆放着鲜嫩的羊肉和清水,苍鹰对此不屑一顾。在荆棘中不慎撞入猎人的机关,被冰冷的铁链铐住的瞬间,苍鹰就表现出暴烈悍野的气质。两只遒劲的鹰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响,但仍被死死扣住。雄鹰发出一阵阵愤怒的戾啸,啸声苍凉、悲壮,戾气直达云霄,表现出一个强悍灵魂对重返自由的渴望。但猎手在网外冷笑着,于是雄鹰更加愤怒,一次次飞起,向他扑击,想用铁喙啄他,用利爪撕裂他,但一次次都被铁链拽回,石块般重重摔倒在地上。徒劳的扑击中,雄鹰的体力在一点点耗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河北省 邯郸市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