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安庆市十八校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年安徽省安庆市十八校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安徽省安庆市十八校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安徽省安庆市十八校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 A、磨杵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死灰复燃的过程中一般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积土成山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
2、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将一定质量的 a、 b、 c、 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 g) 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和 b是反应物, 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 a物质的质量为 4.64g C 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 a、 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 a与物质 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 1,则反应中 a与 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1 答案: B 试题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 c质量增加了 3.2克,是生成物; b质量减少了0.64克,是反应物; 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反应物还少 2.56克,所以 a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 a的质量为 3.84g,反应物是 a和 b,生成物是 c,所以是化合反应, 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 a、 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物质 a与物质 b的质量比为 2.56: 0.64=4: 1;若物质 a与物质 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 1,则反应中 a与 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4、2: 1,从而可以解答 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 c质量增加了 3.2克,是生成物; b质量减少了 0.64克,是反应物; d质量不变,可能是做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反应物还少2.56克,所以 a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 a的质量为 6.4g-2.56g=3.84g,反应物是 a 和 b,生成物是 c,所 以是化合反应, c 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 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物质 a与物质 b的质量比为 2.56: 0.64=4: 1;若物质 a与物质 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 1,则反应中 a与 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1 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
5、作用 点评:本题是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类型及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此类题在中考中一般以文字叙述或图表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同学们把握住关键词并保持清晰的思路,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应用定律进行计算 如图所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A 取粉末状固体药品 B 读取液体体积 C 加热液体 D 称量氯化钠固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B、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C、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试管的倾斜度等; D、称量物质时,物质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会污染托盘;且应 “左物右码 ” 解: A、操作:先将试管横放,
6、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故 A正确;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故 B正确; C、给液体加热时, 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 ,防止沸腾溅出; 试管与桌面成约 45角,故 C正确; D、物质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会污染托盘,并且,物质和砝码的物质放反,故 D错误 故选 D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 -量筒;称量器 -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点评:了解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固体药品的取用,掌握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 如图所示: 3个甲分子与 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7、 ) 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 H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 3个甲分子与 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的提示信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推断:每个甲分子由两个 -H原子构成; 利用完善后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完成对所得信息的判断;本题通过微观反应图示考查化学反应的特点、分类以及物质的结构、分类知识 解: A、根据反应后生成的两个丙分子中含有两个 N 原子和六个 H原子,而反应物的一个乙分子中只含有两个 N 原子,可判断参加反应的三个甲分子中共含有六个 H原子,因此每个甲分子由两个 H
8、原子构成,物质甲的化学式为 H2;故A不正确; B、根据分子结构图,甲物质的化学式为 H2,乙物质的化学式为 N2,生成的两物质化学式为 NH3,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写成 3H2+N22NH3,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 B正确; C、该变化反应前的分子为氢气分子和氮气分子,而反应后的分子为氨气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改变,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不是最小微粒;故 C不正确; D、由完善后的 反应微观示意图可得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因此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 D不正确; 故选 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反
9、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在 WO3+3H2W+3H2O 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 A WO3 B H2 C W D H2O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物质被氧化,做还原 剂;化合价降低的物质被还原,做氧化剂 解:在 WO3+3H2=W+3H2O 的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由 0升高到 +1,发生了氧化反应,做还原剂 故选 B 考点:还原反应 点评:降低本题要充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某阴离子 X2-的核
10、外有 18个电子,核内有 18个中子,则 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54 B 38 C 36 D 34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该阴离子确定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根据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确定出质子数再根据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进行解答 解:阴离子 X2-的核外有 18个电子,该阴离子是 X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的,故 X原子核外电子为 16,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故 X原子质子数为 16,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为 16+18=34 故选 D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点评:明确原子的结构、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求
11、法是解答本题关健 古语道: “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 “火要虚 ”的实 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 D 试题分析:促进燃烧的方法是:( 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增大氧气的浓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 解: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中的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12、火要虚 ”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观察选项,故选 D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措施,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 A生活常识:硬水与软水 -观察颜色区别;自来水澄清透明是纯净物 -直接饮用 B物质鉴别 :氧气与二氧化碳 -用带火星的木条; CO、 H2、 CH4-利用气味区别 C安全常识:长时间堆放的柴草 -要不时翻动;进入地窖前 -先做灯火试验 D “一定 ”与 “不一定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分子不一定是不停地运动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定义和纯
13、净物的定义判断 B、根据氧气助燃,二氧化碳不助燃以及 CO、 H2、 CH4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判断 C、根据缓慢氧化易引起自燃的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供给呼吸判断 D、物质是否为单质,首先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在纯净物中若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一定是单质 解: A、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主要是含有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它们的水溶液无色;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并且不能直接饮用,所以错误 B、氧气助燃,二氧化碳不助燃,所以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 CO、 H2、CH4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通过气味区分
14、,所以错误 C、长时间堆放的柴草如不翻动,发生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失,易达到着火点引起自 燃;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聚集于溶洞中,且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死亡,所以正确 D、在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中,仍满足只有一种元素,但该物质不是单质,而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其组成元素只有氧元素一种,该气体为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分子一定是不停地运动,所以错误 故选 C 考点:硬水与软水;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
15、 热点之一 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你认为下列中错误的是( ) 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 KIO3) 含碘量 3515mg/kg 储藏方法 通风、防潮 食用方法 待食物熟后加入碘盐 A碘酸钾是化合物 B碘酸钾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C碘酸钾是一种氧化物 D在 KIO3中,碘元素化合价为 +5价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B、根据食用方法可知;碘酸钾不稳定、受热易分解,进行解答; C、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解答; D、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 A、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
16、种元素组成,故 A说法正确; B、根据食用方法可知;碘酸钾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 B说法正确; C、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可判断碘酸钾不是氧化物;故 C说法错误; D、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KIO3中碘元素化合价为:( +1) +x+( -2) 3=0, x=+5;故 D说法正确; 故选 C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及氧化物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
17、酸,在我国酸雨的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下列收集 SO2的装置中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专题:实验操作型 试题分析:实验室收集气体的各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结合所要收集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去选择相应的收集方法 解: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不能用 B;二氧化硫极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 C;因为二氧化硫有毒,所以要有尾气处理装置,所以不用 A 故选 D 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当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时要防倒吸,如倒置的漏斗就可以防倒吸 填空题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 1)小明同学选择 A装置准备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不考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安徽省 安庆市 十八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