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12月练习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12月练习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12月练习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 12月练习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对响度的理解,可知生活中说的调节音量就是指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点评:了解生活中常说的词是指声音的什么特性:音量是指响度,音高是指音调,高保真是指音色,音品也指音色 用光学仪器观察物体,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如图甲所示,用凸透镜观察自己的指纹,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 B如图乙所示,用凸透镜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C如图丙所示,用平面镜观察自己
2、身后远处的物体,看到的是正立等大的像 D如图丁所示,用潜望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看到的是正立缩小的像 答案: D 试题分析:手指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时,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没有物质反射,从侧面无法观察,但是会聚这个像的光线到像的位置不会停止,继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的眼睛,眼睛会看到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原理工作的 A、如图甲所示,用凸透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手指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如图乙所示,用凸透镜观察窗外远
3、处的物体,物 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如图丙所示,用平面镜观察自己身后远处的物体,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看到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潜望镜是由两块平面镜组成的如图丁所示,用潜望镜观察远处的物体,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看到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光的反射 点评: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实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能呈现实像,在实像的位置不放光屏,眼睛无法看到,但是这个实像确实是存在的,这点学生不容易理解。 有一物体从距离凸透镜 1.5倍焦距的地方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减少
4、到原来的一半时,移动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光屏上可以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B在光屏上可以得到比物体小的实像 C在光屏上不可能得到像 D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物体大的虚像 答案: C 试题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位于 1倍焦距与 2倍焦距之间时,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而当物体位于 1倍焦距之内时,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位于距离凸透镜1.5倍焦距的地方时,即 u=1.5f, 而当物距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即 u=0.75f f,物体在焦点之内,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凸透镜成像规律。 如图所示是
5、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的实验装置,一可沿 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 AO 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 0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绕 ON前后转动板 E B绕 ON前后转动板 F C改变光线 AO 与 ON之间的夹角 D改变光线 OB与 ON之间的夹角 答案: C 试题分析: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定义此题主要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 O 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或
6、增大,即改变光线 AO 与 ON之间的夹角,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 点评:实验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光学器件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符合成像规律的是 ( ) A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C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D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
7、,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 u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A、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符合题意 B、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不符合题意 D、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生 物
8、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以下知识答题: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色光; 植物之所以反射绿光是因为植物的生长不需要绿光,即绿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物体的颜色 点评:解决本 题的关键是熟知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用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色光,学以致用,是一道
9、好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凸透镜前放一燃着的蜡烛,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然后将蜡烛远离透镜,调节光屏再次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比较两像( ) A像距增大,像增大 B像距减小,像增大 C像距减小,像减小 D像距增大,像减小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据题中的描述不难看出,第一次成像即物体处于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处于另一侧的 2倍焦距以外; 第二次成像即物体处于 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 1倍焦距和 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由第一次成
10、像到第二次成像的过程中,物距变大,故像距变小,像会变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理解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 距减小,像变小的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下列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答案: 试题分析:悉光传播的规律: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
11、实际位置浅等平面镜中的像、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鸽子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放大的邮票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观察如图所示的漫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看到的 “水底 ”比实际的水底浅 B人看到的 “水底 ”是虚像 C人能看到水底是因为光线从空气射向水中 D人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导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如图中可知,一位游泳者站在岸上看水的深度感觉不深,就跳进了水里,就发现了水的
12、深度比看到的要深,这是由于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缘故根据图中提供的情景,可以推出水的实际深度比看起来的深度要深,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因当人站在岸上时,射向眼睛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偏折,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水底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高一些,人看到的水底是虚像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点评:( 1)此题告诉我们,由于光的折射现 象,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因此不要贸然下水游泳,这是比较危险的; ( 2)本题图文并茂,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
13、应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 /成双 /”是菊花台中的一段歌词。以下对 “成双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我 ”和 “你 ”成双 B “我 ”和 “你的影子 ”成双 C “我 ”和月光下地面上影子成双 D “我 ”和湖面反射的 “我的影子 ”成双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歌词中的 “在湖面 /成双 /”这一句去分析, “我 ”站在岸边,由于光的反射,在湖面上形成 “我 ”的倒影,然后即可做出选择;因为歌词中 “徒留我孤单 ”指的是只有 “我 ”一人,所以 A、 B选项错误;我 ”站在岸边,由于光的反射,在湖面上形成 “我 ”
14、的倒影,所以 “我 ”和湖面反射的 “我的影子 ”成双,故 D正确, C错误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光的反射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歌词的意思,然后再分析 “影子 ”是什么原理 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一些严重缺水的国家,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露水的形成属于物态 变化中的(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答案: C 试题分析:露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清晨温度比较低)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
15、要掌握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由于声音具有能量正确;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产生过程中减弱噪声,错误;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错误;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声与能量、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有关
16、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利用。 实验题 如图甲是小明做 “观察水的沸腾 ”的实验装置图 ( 1)实验时,老师让同学们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 _ ( 2)小明在水温升高到 90C时开始每隔 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在第 2min记录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的空格处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C 90 92 96 98 99 99 99 (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 4)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_ C,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_ (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所测水的沸点都
17、低于 100C,由此大家判断可能是当时的大气压 _(选填 “高于 ”、 “等于 ”或 “低于 ”)标准大气压 答案:( 1)缩短加热时间( 2) 94C ( 3) 省略 ( 4) 99C 温度不变 ( 5)低于 试题分析:在实验时,为减少热量的损失,需在烧杯上加盖会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时,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作图时,利用描点的方法,首先将各个点表示在图上,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此题需要知道液体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掌握大气压对沸点的影响,气压越低沸点越低知道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 100 :( 1)实验时,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是为了减
18、少烧杯中热量的散失 (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 ,所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94 (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并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 4)从图象可以看出,从第 5分钟开始,水的温度保持 99 不变,所以沸点是 99 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 5)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由于当时沸点低于 100 ,所以当时的大气压低 于标准大气压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点评:此题主要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有关温度计的读数问题,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同时考查了实验中的注意问题,为减少热量散失,需给烧杯加盖;同时考查了液体的沸腾特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9、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_ (选填 “快 ”或“慢 ”),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 2)除图 1所示实验器材外,还 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_ 。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 “白气 ”冒出, “白气 ”是 _(填序号)。 A水蒸汽 B小水珠 ( 4)图 2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_ 分钟。 温度 / 温度计 答案:( 1)慢 ( 2)秒表( 3) B ( 4) 15min 试
20、题分析: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从图象中可以发现,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 间,从记录的数据找实验测量的工具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根据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进行判断(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萘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 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 3)烧杯中有 “白气 ”冒出,是烧杯中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选B ( 4)由图象知,萘
21、在第 10min到第 25min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这段 时间是萘的熔化过程,所以萘熔化经过了 25min-10min=15min 考点:本题考查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点评:( 1)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特点在做题中经常用到 ( 2)通过实验中要记录的数据和要得到这些数据,直接或间接的记忆实验器材,而不是死记硬背 2009年 7月 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 12个省区市能见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下的三种简便方法。方法一: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观察太阳的像,如
22、图甲所示,这是利用了 _成像原理;方法二: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如图乙所示,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观察太阳的像,这利用了 _ 成像原理;方法三:如图丙所示,用啤酒瓶底观看日食,啤酒瓶底可以 _一些色光,避免强光伤害眼睛。答案:( 1)平面镜( 2)小孔成像( 3)吸收 试题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 播的,应用的实例有:日食、月食、射击时的瞄准要领是 “三点一线 ”根据平面镜成像解答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但手指之间仍然有缝隙,光线可透过缝隙传播透明物体可以吸收一部分光,光通过啤酒瓶底时有一部分光被吸收掉当太阳、月球、地球
23、位于同一直线上时,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发出的光,形成月食,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是平面镜 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原理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手与手之间的缝隙,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利用了小孔成像原理啤酒瓶底是有颜色的透明物体,它可以吸收一部分光,透过啤酒瓶底的光被减弱,通过啤酒瓶底观察日食的像,避免强光伤害眼睛 考点:本题考查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此题是一道光学综合题,考查的内容较多;直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泰州 永安 初级中学 年级 12 练习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