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地理期末综合检测鲁教版必修1.doc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期末综合检测鲁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版高中地理期末综合检测鲁教版必修1.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期末综合检测(一)(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天体系统结构图,完成 12 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是人类已知的宇宙部分 水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 由 b系统示意图可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 北极星与 c是在同一恒星系统中A B C D2下列关于 b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天体是地球B哈雷彗星处在 b系统C狮子座流星雨现象不会在 c系统出现Db 系统中除 c星球外还有存在生命的行星解析 第 1题,d 的半径是 200亿光年,说明 d是总星系,目前,
2、总星系是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项正确;水星是行星,属于太阳系,比太阳系低的天体系统是类似于地月系这样的行星系统,因此,太阳系是包含水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而 a是银河系,故项错误;读图可知,太阳系的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时,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项正确;读图可知 c是地月系,b 是太阳系,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北极星不在太阳系内,因此,北极星与地月系不在同一恒星系统中,项错误。第 2题,读图可知,b 是太阳系,中心天体应是太阳,A 项错误;哈雷彗星是太阳系内的一颗彗星,B 项正确;c 系统是地月系,流星雨是出现在地球大气层内部的现象,C项错误;就目前人类的
3、探测结果,除地球外,没有发现生命存在,D 项错误。答案 1.C 2.B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2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表,回答 34 题。纬度(N) 64 50 40 30 20 0可能总辐射(W/m 2)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有效总辐射(W/m 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3.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4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 )纬度低,太
4、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 B C D解析 第 3题,根据表格数据,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面降低,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A 对。地形、大气环流、洋流与可能总辐射量变化规律之间没有相关性,B、C、D 错。第 4题,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低纬度高,中高纬度低,因为低纬度区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对。副热带地区,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对。纬度高,虽然白昼时间长,但是太阳高度角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错。云层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
5、面的太阳辐射少,错。答案 3.A 4.D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地球上部分地点的太阳光被月球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下图为日全食照片,据此完成 56 题。5图中太阳被月球遮挡的发光部分是太阳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对流层36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有(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极光解析 第 5题,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太阳圆盘,是太阳的光球层。日全食时,太阳的光球层被月球遮挡,但不能遮挡住色球层及日冕层。但由于日冕层的可见光太少了,所以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色球层,故选 A。第 6题,该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分布。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故答案选
6、B项。答案 5.A 6.B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位于俄罗斯北部的科拉半岛,1966 年设计,1970 年开钻,1992 年 7月停工,现在井深 12 262米。结合下图,回答 78 题。7该钻井的最深处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心8关于该钻井最深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此处地震波的横波波速介于 89 km/s 之间B此处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C此处可能为硅镁层D此处为岩浆的发源地解析 第 7题,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是 33千米,该钻井的最深处 12 262米,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A 对。没有陆壳的厚度,不可能到达地幔、地核、地心的位置,B、C、D
7、 错。第 8题,根据材料,该钻井最深处仍位于地壳中,此处地震波的横波波速介于 36 km/s之间,插图错,A 错。此处位于地壳内,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B 错。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D 错。此处位于地壳内,可能为硅镁层,C 对。答案 7.A 8.C读世界某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亿焦/平方米/年),完成 910 题。49导致甲地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地形 D洋流10乙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多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大B距海较远,多晴朗天气C地势较高,空气较稀薄D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解析 第 9题,图中地位于赤道
8、地区,纬度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 正确。第 10题,图中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总量多,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D 正确。答案 9.A 10.D读下面的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 1113 题。1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 D准格尔盆地1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C全年降水稀少 D冬季寒冷干燥1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解析 第 11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
9、地区,故 D正确。第 1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受大陆影响5显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故 C正确。第 13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故 C正确。答案 11.D 12.C 13.C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 1415 题。14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城市白天气温高于夜晚,说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B C D15分析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图示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 B C D解析 第 14题,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
10、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应箭头。C 正确。第 15题,读天气预报图可知,上海该日为阴雨天气,温差最小。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故 D对。答案 14.C 15.D2017年 12月某日早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古城扬州在大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 ,气温上升缓慢,一直持续到 10时左右。下图示意扬州地区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 1617 题。16大雾说明,扬州近地面( )6A风力较大 B对流强烈C垂直温差小 D空气湿度小17大雾导致扬州气温上升缓慢的原因之一是( )A强 B弱 C强 D弱解析 第 16题,雾是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形成的,风力小
11、、空气湿度大、对流弱、大气中粉尘等固体颗粒物多有利于雾的形成。垂直温差小,大气对流弱,近地面气温较低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因此易形成雾。第 17题,大雾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升温慢,地面辐射弱,气温上升缓慢。答案 16.C 17.A读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回答 1819 题。18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19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地球运动 B地球圈层结构C水循环 D热力环流解析 第 18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烟的运动轨迹是顺时针环流。图 A符合,A 对。
12、图 B、图 C没有形成环流,图 D是逆时针方向环流,B、C、D 错。第 19题,该实验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即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主要模拟的是热力环流,D对。不能模拟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水循环的原理,A、B、C 错。答案 18.A 19.D读城市雨水利用系统示意图,回答 2021 题。720 “雨水利用系统”补给地下水,直接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 )A水汽输送 B下渗C植物蒸腾 D蒸发21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可以( )A加大草地灌溉用水B增加城市内涝发生C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D加剧热岛效应解析 第 20题, “雨水利用系统”补给地下水,直接利用的水
13、循环环节是下渗,B 对。水汽输送主要是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上空,A 错。植物蒸腾、蒸发都是水汽上升,不能补给地下水,C、D 错。第 21题,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可以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C 对。将水引走,没有加大草地灌溉用水,A 错。将雨水收集起来,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发生,B 错。雨水利用系统促进了城市绿地建设,减轻热岛效应,D 错。答案 20.B 21.C读图“火山构造示意图” ,回答 2223 题。22上图中发生的地质作用属于( )A外力作用 B沉积作用C内力作用 D侵蚀作用23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C地核 D岩石圈解析 第 22题,上图
14、中发生的地质作用是火山活动,火山活动属于内力作用,故选 C。第23题,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软流层,软流层处于上地幔的上部,所以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幔,故选 B。答案 22.C 23.B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 2425 题。824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A冲积扇 B陡崖C沙丘 D峡谷25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解析 第 2
15、4题,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故 A正确。第 2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为流水沉积作用,故选 B。答案 24.A 25.B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甲图所示。乙图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 2628 题。26甲图获取淡水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降水C水汽输送
16、 D径流27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A日出前后 B中午前后C日落前后 D午夜前后28推测目前此方法没有被世界各地用以建设海水淡化厂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效率低 B破坏环境9C成本高 D技术不成熟解析 第 26题,从甲图可以看出,有海水的蒸发,有塑料薄膜上的降水,塑料薄膜上水的径流,没有水汽输送,选择 C。第 27题,获取最佳时期是薄膜上气温和薄膜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最大水汽凝结最多,此时位于中午前后,选择 B。第 28题,如果沿海地区没用此法建设海水淡化厂,占地广,效率低,A 对;此种方法破坏环境小,B 错;成本不高,C错;此种方法没有太大技术难度,D 错。答案 26.C 27
17、.B 28.A2017年 8月 8日 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 7.0级地震,震中 5.1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 3 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据此,回答 2930 题。29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房屋抗震性能较好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A BC D30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A地球内部结构 B大气物质组成C水圈能量来源 D地震发生规律解析 第 29题,房屋抗震性能较好;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山区道路中断
18、,增大救援难度会加重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故 A正确,B、C、D 错误。第 30题,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利用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人们将地球划分为三大同心圈层,因此它可以用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故 A正确,B、C 错误。地震发生规律和板块运动有关,不能用地震波来探测,故 D错误。答案 29.A 30.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40分)31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0(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区域是_区和_区,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_。(2)C的值大约是_。它大于 B的原因主要是_。(3)人们观
19、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A、B 的纬度值应为 37N,A 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解析 第(1)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从纬度(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方面分析。青藏高原地势高而且空气稀薄、云量少,从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撒哈拉沙漠降水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第(2)题,C 的值从图上可直接得出。C 地纬度低于 B地,太阳高度角大而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较强。第(3)题,城市与郊区相比,纬度无差异;但大气清洁度和降水多少有较大差异。第(4)题,一个地区不同季节太阳辐射差异较大,只能从
20、不同季节该地太阳高度角大小、昼长、天气变化等角度分析原因。答案 (1)青藏高原 撒哈拉沙漠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2)160180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3)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4)A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白昼短,受西风带影响,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32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 分)材料一 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材料二 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图中曲线表示气温的水平变化,直线短线表示
21、空气的运动路径)。11(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解析 整体分析:根据曲线形态,判断气温分布特点。气温曲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外波动下降。植被覆盖的绿地,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植被吸引二氧化碳,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水分蒸发、植物蒸腾,也降温。第(1)题,读图,图中气温曲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外波动下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第(2)题,图中市中心气温最高,箭头方向向上,在高空箭头方向水平指向郊区,在郊区下
22、降,郊区的近地面箭头水平指向市中心。第(3)题,从下垫面性质分析,等量的太阳辐射,植被覆盖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从大气保温作用分析,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另外,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答案 (1)由市中心向郊外波动下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2)图中箭头方向为:市中心向上,高空水平指向郊区,郊区下降,近地面水平指向市中心(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植被覆盖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
23、,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3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请在图中的线段中标上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2)若图中山脉的最高峰为 5 000 m,请指出图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3)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12(4)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 第(1)题,图示的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应为海陆间水循环,箭头应呈逆时针方向。第(2)题,图示河流湖泊沿岸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说明当地为温带。温带夏季最热月均温在 30 以下,据此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高中地理 期末 综合 检测 鲁教版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