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 T 5579.1-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 总则.pdf
《SY T 5579.1-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 总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Y T 5579.1-2008 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 总则.pdf(3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战被己iICS 75. 020 E 12 备案号:24326-2008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T 5579. 1-2008 代替SY/T6167-1995. SY/T 6173-1995 , SY/T 6191-1996. SY/T 6313.1- 1998. SY/T 6314-1997, SY/T 6364-1998. SY/T 6365-1998 2008-06-16发布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总则Reservoir description method Part 1: General provisions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08-12-01实施SY!T
2、5579. 1-2008 目次前言. . . II 1 范罔. 2 规范性11用文件-3 术i击和定义. 4 由藏描述阶段的划分及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油藏描述的技术资料. . . 4 凸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7 泊藏描述各阶段技术要求. . 13 8 成果图件及电子文档. . . . 15 附录A(规范性附录)陶造因素控制为主的油藏不同类型储层原始油气、油水界面的确定. 1s 附录B(规范性附录)油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及压力系统确定方法
3、. . 21 附录c(资料性附录)测算天然水驱油藏天然能量有关公式.24附录o(资料性附录)测算弹性驱动油藏天然能量有关公式 27 附录E(资料性附录)测算重力驱动油藏天然能量有关公式. . . 2S 附录F(资料性附录)测算综合驱动泊藏天然能量有关公式. 20 参考文献. 31 I 醺睡2班主乌兰、. SY/T 5579.1-2008 前-一一同SY/T 5579 (泊藏描述方法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第3部分:碳酸盐岩潜山油藏;第4部分:特殊岩性油藏。本部分为SY/T 5579的第1部分,由SY/T6167-1995 (泊藏天然能量评价方法、SY/T6173-1
4、995 (油气储集层岩石孔隙类型划分、SY/T6191-1996(稠油油藏描述技术要求、SY/T6313. 1一1998(油气水界面确定方法油气、油水界面),SY /T 6314一1997(沉积相描述方法陆相部分、SY/T 6364-1998 (油藏流体性质和分布描述方法、SY/T 6365-1998 (油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及压力系统确定方法七个标准整合修订而成,本部分代替这七个标准。此次整合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将上述七个标准中内容重复部分进行了整合、精简;将上述七个标准附表中的常用公式进行了省略;将上述七个标准的符号注释部分进行了合并、重写;一对有关条款的内容进行了精简;增加了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5、和剩余油描述方面的内容。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研究所。本部分起草人因昌炳、郭燕华、肖敬修。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Y/T 6167-19951 一一SY/T6173-1995; SY/T6191一1996;SY/T 6313.1一-1998;SY/T 6314-1997; SY /T 6364-1998; SY /T 6365-1998, E SY!T 5579. 1-2008 1 范围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总则SY /T 55
6、79的本部分规定了油藏描述的阶段划分及任务、技术资料、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卒部分适用于碎屑岩油藏、碳酸盐岩泊藏、特殊岩性(指变质岩和火山岩)油藏的描述。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歹rJ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57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SY/T 5368 岩石薄片鉴定SY/T 5386石油探明储量计算细则裂缝性油气藏部分SY/T 5477 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SY/T 547R 碳酸盐岩成
7、岩阶段划分3 术语和定义3.1 3.2 3.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SY/T5579的本部分。i由藏描述reservoir description 研究和定量描述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并对油藏进行解释、预测及评价的技术。评价阶段油藏描述reservoir description in evaluation ph描e从汹因发现到整体投入开发,所进行的i由藏描述。开发初期阶段油藏描述四servoirdescription in early development phase 在油阳正式开发方案实施后到整体开发调整之前,所进行的油藏描述。3.4 3.5 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描述r四ervoird曲。ipt
8、ionin middle and late development ph剧e从油田调整之后,i由藏进入中后期阶段,所进行的油藏描述。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 在特定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征的沉积体。沉积相曲大到小,可分为相组、相、亚相和微相四级。细分沉丰肿目对汹田开发过程中认识油层非均质性及地下油水运动规律有重要意义。3.6 成岩相diagenetic facies 在成岩环境控制下,由各种成岩作用形成并具有一定几何形态和特定成岩组构、特定成岩矿物组合的地质休。成岩相在空间上的展布和成岩环境分析是研究孔隙形成、演化和成岩圈闭的有效方法。国匾副理毛舍己古平已严描画面做品唇边
9、也常叫白k,_1 SY/T 5579. 1-2008 3.7 岩心相分析core facies analysis 根据岩心中所含相标志信息(包括岩石颜色、岩石性质及组合关系、颗粒结构、沉积构造、韵律性、占生物、矿物、接触关系等)判别和划分沉积相,建立剖面模型、平面模型,研究沉积相在纵向上和平面t的变化。3.8 测井相分析logging facies analysis 利用有效的测井方法所获取地下岩层信息来判断和划分沉积相。首先在取心井中选择有效测井方法,根据泪1井曲线形态和参数划分测井相,然后与岩心分析的沉积丰日进行相关对比,建立测井相模式,以此为标准,对各井进行测井相分析。3.9 地震相分析
10、seismic facies analysis 利用三维地震、高分辨率地震、垂直地震剖面等方法所获得的地下岩层信息来判别沉积和l划分沉积相.并进行剖面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了解沉积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及变化。最大优点是jjJ以预测井问沉积分布和变化。3.10 储层非均质性reservoir heterogeneity 储层在一维空间的分布及其内部的各种开发地质属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其研究内容一般分为宏观非均质性与微观非均质性两类。宏观非均质性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平由F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包括孔隙、喉道非均质性等。3.11 层闹非均质性interlayer h
11、et忘rogeneity各泊(气)储层之间在岩性、物性、产状、产能等方面的差异。层间非均质性是造成层间矛盾的内因,是多泊层注水开发油田最为突出的矛盾。层间非均质性是对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层系的总体描述,包括各种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等,是决定升发层系、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等重大开发战略的依据,需要描述分层系数、砂岩厚度系数、各l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等内容。3.12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r四ervoirplanar heterogeneity 1由层平面不同部位在岩性、物性、厚度、沉积相、产能等方面的差异。平面非均质性是造成平面注入开IJ不均匀指进矛盾
12、的内因。主要描述:lt9体几何形态、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砂体连通性、砂体内物性干面变化及方向性等内容。3.13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r四ervoirinlayer heterogeneity j自层内部各段在岩性、物性、层理构造、韵律等方面的差异。层内非均质性是造成层内矛盾的内冈,是影响lll层水洗厚度大小和驱泊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描述粒度在平向上变化的韵律性,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沉积构造的妻向演变,层内不连续夹层的分布规律等内容。3.14 储层孔隙非均质性r四ervoirpore heterogeneity ;二指储I孔隙H侯道内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喉道的分布、孔隙
13、结构特征的不均匀理度、粘L基质及成分、产状。3. 15 非均质性表征参数characterzation parameters of heterogeneities 2 SY/T 5579. 1-2008 通常用岩心样品分析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用统计指标来反映非均质程度。一般用渗透半参数来表征非均质忡科度。当取心资料不具代发性时,可用测井连续解释的渗透率值进行统计。常用非均质性主主数有: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均质系数(或突进系数)及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等。3. 16 储层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在非均质性研究基础上,对油田
14、内每一套含油层系中各泊层组、砂层组、单油层和油砂体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以有利于开发上区别对待。常用评价参数有:有效厚度、钻遇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油层延伸长度、孔隙结向参数、层内非均质性(以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及韵律性等作为评价指标)。3.17 现今地应力insi i油由口阳1上j通虚称的地应力是指现今构造应力场。一般把燕山运动前的构造应力场称为古向适应力场。是现今还在作用,仍在岩层中不一定显示出构造迹象。现今!但力场与古构适应力场往往有继求关系,对于分析古构适应力和裂缝分布等也有参考价值。3.18 油藏地质模型reservor gl刊logicalmodel 将i由藏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分布
15、及变化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即将这些地质特征通过计算机手段、叫视化系统建v._维地质模型,称为i由藏地质模型。它是对油藏的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等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通常是由圈闭结构模型、储层地质模型和流体分布模型组成。3.19 构造模型struc!ural model 表征构造罔闭形态、断层性质特征,并建立目的层三维空间形态的分布及变化的模型。1句造描述工作视不同开发阶段的资料情况而元,油藏评价阶段主要采用以地震为主结合钻井资料研究掏造;汕田井网钻完以后,以钻井资料为主参考二维地震资料研究构造;油田开发中后期,各种动静态资料比较齐全,既有二维地震资料、钻井资
16、料、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又有大量的油水井的测试资料和生产数据,此时向造研究向精细化发展微型构造研究。主要描述内容:构造要素有轴向、自点、长度和宽度、闭介而识、闭fT高度以及掏造倾角;断层要素包括:断层性质、断层产状、断层规模、断层级别Cilll回范围内主要描述二、之兰、四级断层)以及断层密封性等。3.20 参数模型at!ribute model 是在储集体格架内定量给出各种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三维参数模型的建立是以井模型和层模型为基础,描述储集层三维空间内的分布与格架,并研究其各项物性数据的分布与变化。3.21 流体模型f1 uid model 表征储层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及其内部流体性质变化的模
17、型。3.22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 个与模拟目标储层沉积类似,并具有足够密集的数据控制点,得到详细描述的储层地质模型。3.23 储层地质知识库reservoir geological database 经大量研究高度概括和总结出的能定性或定量表征不同成因类型储层地质特征,且具有普遍意义幅酷蓝蓝f溢二如sy/r 5579.1-2008 的参数的集合储存。它能用于指导对未知储层的预测和地质建模。储层地质知识库的获得主要靠露头、现代沉积和密井网区等的精细研究和解剖,其中露头储层的精细研究特别重要。储层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岩性岩相库、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库、几何形状库、物性参数库、成岩库
18、等。4 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及任务4.1 油藏描述阶段划分油藏描述阶段划分为评价阶段油藏描述、开发初期阶段油藏描述、开发中后期阶段泊藏描述。4.2 各阶段油藏描述的任务4.2.1 评价阶段应用地震和所有探井、评价井的岩心、测井、测试、试油等资料,描述泊藏的构造形态、储层类型和流体性质,确定油藏类型,为建立地质模型,提交探明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及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4.2.2 开发初期阶段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应用所有探井、评价井、开发井、开发资料井的岩心分析、视井、试油、试采、先导试验等资料,进行油藏地质认识,修正油藏构造形态、断裂系统、储层沉积类型及岩性、物性、结构特征、流体性质
19、及分布规律,搞清油气富集规律,建立油藏地质模型,为提交储量复算、开发方案指标修正以及油田调整提供依据。4.2.3 开发中后期阶段该阶段要求更精细、准确、定量的预测出井间各种储集体内部成因单元的非均质性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分布规律。应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取得的所有静态、动态资料,结合油藏工程的生产动态分析,开展微构造研究、流动单元划分及小尺度的井间参数预测,对1勾适、储层、剩余油分布等地质特征作出当前阶段的认识和评价,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为油田调整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5 油藏描述的技术资料5.1 地质包括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沉积环境、油藏形成条件以及地质录井(岩心录井、井壁取心、钻时录井、
20、岩屑录井、荧光录井、钻井液录井、气测录井和各种地化录井)及其分析鉴定数据等。5.2 地震与地质条件相适应的高精度地震资料包括三维地震、高分辨率地震以及VSP资料等),其精度应能够定油藏构造形态,查明断层和断块,按描述阶段要求发现微小圈闭,固定储集体,描述储层分布和连通性,估算储层参数,预测油气藏分布等。5.3测井按描述阶段要求,从本油田地质特征出发优选测井系列.标准测井系列、组合测井系列、水淹层测井系列和层内细分测井系列,测全各种曲线,建立各种参数解释图版。选择适当的井进行全井段声波测井、密度测井,为标定地震资料和反演解释提供依据。5.4试油、试井、试采所有发现井和评价井、开发资料井均应选择适
21、当的井层进行测试,取得产能、油层参数、与流体性质资料;所有注水油田(藏)开发先导试验都应选择开发资料井进行试注、试采,了解其注采能力、流体性质变化规律。边底水、气顶油藏还要进行试水、试气,了解泊藏天然能量大小。5.5 油田开发动态监测包括压力、流体流量、流体性质、水淹状况、储层特征变化、原油外流、油气水界面变化、温度场、井下技术状况、生产动态测井(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等。SY/T 5579. 1-2008 5.6 数据库包括三维地震数据库、测井曲线及成果数据库、测试资料数据库、分析化验数据库、开发综合数据库、井位及测线位置数据库、单井基础数据库、油藏描述所需其他数据库。6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6
22、.1 地层划分与对比6. 1. 1 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6. 1. 1. 1 新探区应有一口基准井(参数井)或数口探井,进行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油田(由藏)范围内的完整综合柱状图,作为该区井下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准,可直接应用勘探研究成果。6. 1. 1. 2结合构造、沉积方向、油藏的不同位置,选择适当的剖面,进行逐井对比,沿剖面闭合,确定标志层(或辅助标志层).形成对比网络,以此显示地层发育状况及纵横向上厚度变化规律,并检验划分对比正确性与合理性。6. 1.1. 3 地层主要确定界、系、统、组、段的划分J组以下再划分储层。6. 1. 2 储层划分与对比6. 1. 2.1 沉积储层应按其旋回性
23、进行细分细分的主要依据是岩心和标准测井曲线。一般应划分为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单砂层四级。6. 1. 2. 2 对比原则以古生物和特殊岩性为基础,在对比标志层控制下,以沉积旋回为主要依据,应用测井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逐级进行等时原则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沉积相带应根据油气层沉积成因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6. 1. 2.3 对比方法、步骤6. 1. 2. 3.1 选取标志层(或辅助标志层)。6. 1. 2. 3. 2 建立对比标准剖面,通过对比确定标准剖面上各井的分层界线。6. 1. 2. 3. 3对比各井的层组界线,根据标准井组划分结果,通过井间对比,划分其他井的油层组、砂岩组及小层的界线,
24、并用邻井资料进行验证,通过对比确定钻遇断层井点的断点深度、断失层位、断失厚度等。6. 1. 2. 3. 4进行区块统层,对于陆相沉积,岩相、岩性变化大的情况,在标志层控制下,应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逐井追索,剖面闭合的方法,全区统一。6.2构造描述6.2.1 区域构造描述应用勘探研究成果描述区域构造格局、泊藏所处区域构造位置,以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油藏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绘制区域构造位置图、构造单元图。6.2.2 浦藏构造描述6.2.2.1 油藏圈闭类型描述油藏的圈闭类型及形成条件。圈闭类型可分为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地层圈闭等。6.2.2.2 构造形态描述目的层顶面或底面的构造类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Y 5579.1 2008 油藏 描述 方法 部分 总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