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1061-200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pdf
《GB T 21061-200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21061-200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3524001L 67 a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0612007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The specification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network technologyand using management2007-09-1 0发布 200803-01实施中堡厶匿共季国国塞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学右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覆111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缩略语4网络结构5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要求51传输骨干网基本要求52业务网络基本要求6网络互通61传输骨干网间互通62业务网络互通7服务质量71传输骨干网服务质量-
2、72业务网络服务质量8网络管理-81传输骨干网网络管理82业务网络网络管理83网管网络安全要求9 IP地址和域名91 IP地址划分92域名管理10网络安全101环境和设备安全102传输骨干网网络安全103业务网络网络安全1l运行管理111概述112运行管理组织职责113服务内容114服务质量管理控制115运行信息化支撑系统目 次GBT 210612007V112222333344l67888899900OO133刖 吾GBT 210612007本标准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提出。本标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太极肯思捷信息系统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
3、化研究所、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网通集团、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集团、浙江建达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朝举、戈利、王智萍、王增学、孙军涛、白利强、徐一军、刘述、徐全平、卓兰、付强、邱雪松、牛莹、马少武、张保栋、马英铠、徐俊杰、何瑶、牟清。GBT 210612007引 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提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1
4、-11 t-政务部门的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根据以上要求,为了规范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特制定本标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GBT 2106120071范围本标准给出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总体结构,规定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技术总体要求和运行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E1期的引用
5、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988 1998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七位编码字符集(eqv IsoIEc 646:1991)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7611200l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GBT 9361 1988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T 15941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T 15941 1995,neq ITu TG958)GBT 156293信息处理系统 局域网 第3部分:带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访问(CSMACD)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GBT 166293一1995,idt ISOIEC 88023:1990)GB 180
6、30 2005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YDN 026-1997 SDH数字通道和复用段的投入业务和维护性能限值YDN 099一1998光同步传送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YDT 748一1995 PDH数字通道差错性能的维护限值YDT 1078-2000 SDH传输网技术要求网络保护结构间的互通YDT 1167 2001 STM-64分插复用(ADM)设备技术要求YDT 1170一200l IP网络技术要求 网络总体YDT 117l一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 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YDT 1238-2002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YDT 1267-2003基于SDH传送网的同步网技术要求Y
7、DT 128922003 同步数字体系(sDH)传送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2部分:EMS系统功能部分YDT 1299-2004同步数字体系(sDH)网络性能技术要求抖动和漂移YDT 1345-2005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内嵌RPR功能部分YDT 1420 2005基于2 048 kbits系列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技术要求BMB 5 2006涉密信息设备使用现场的电磁泄漏发射防护要求BMB 172006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ITU_T G114单向传输时间ITU_T G7042Y1305 虚级联信号的链路容量调整方案ITUT Q811 Q3接口的下三层规范(
8、包括1996年修改增补稿)ITUTQ 812 Q3接口的上四层规范RFC 1213基于TCPIP的互联网的网络管理的管理信息库:MIBIIGBT 210612007RFCl90lRFCl910RFC 2574RFC 2578RFC 34183缩略语BGP 4IPERIPDVIPLRIPTDIPVPNIS_ISMSTPMPLSoSPFv2PDHRPRSDHSTMVCVLAN介绍基于社团的SNMPv2SNMPv2的基于用户的安全模型SNMPv3的基于用户的安全模型管理信息结构版本2(SMlv2)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管理信息库(MIB)边界网关协议版本4(Border Gateway Pr
9、otocol 4)IP包差错率(IP Packet Error Ratio)IP包时延变化(IP Packet Delay Variation)IP包丢失率(IP Packet Loss Ratio)IP包传输时延(IP Packet Transfer Delay)IP虚拟专用网(IPVirtual Private Network)中间系统一中间系统协议(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多业务传送平台(MultiServices Transfer Platform)多协议标记交换(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10、)开放的最短通路优先版本2(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2)准同步数字体系(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Ring)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传送模块(Synchronous Transport Module)虚容器(Virtual Container)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4网络结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由各级电子政务传输
11、骨干网共同形成。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都是电子政务的业务网络。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不连接,政务内网与互联网之间不连接;政务外网是电子政务的专用业务网络,政务外网可与互联网之间安全连接。5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要求51 传输骨干网基本要求a) 由城域传输网和广域传输网构成;b)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提供专用传输的网络;c)宜采用基于SDH的MSTP技术构建传输骨干网;d)城域传输网宜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人层的结构;e)支持政务内网与互联网之间不连接,支持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不连接,支持不同业务网络问的相互独立;f)广域传输网的电路宜采用线性复用段保护方式,对于自愈环保护方式,跨环业务采用双节点互连的方
12、式;g)广域传输网宜采用物理路由分离的两条电路来提供1+1全网保护方式,两条电路在技术要求和性能等要求方面应保持一致;h)广域传输网的电路应符合传输距离较短、转接次数较少和经过传输节点较少等要求;2GBT 210612007i)应具有多业务承载能力,提供多种业务类型接口和丰富的传输颗粒;j)应具有高可靠性、快速网络自愈能力和设备级的保护能力;k)应具有可扩展性,在不影响原有承载业务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平滑方便的升级和扩容。52业务网络基本要求a)业务网络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构建;b)应基于TCPIP技术组建业务网络,宜采用IP网络和MPLS网络技术实现;c)业务网络为分层的网络结构,其网络
13、结构利于路由聚合;d) 可提供语音、数据、流媒体等应用的承载能力,同时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障;e)应保证不同应用的业务网络间相互独立,可采用VC、vLAN、IPvPN等方式实现隔离f)应具有高可靠性、快速网络自愈能力、冗余保护能力;g)应具有可管理性,支持分级管理;h)应具有可扩展性。6网络互通61 传输骨干网问互通611基本要求基于SDH的MSTP网络技术组建的传输骨干网之间实现互通时,两个互通节点的传输设备间可直接通过指定接口实现互通。两个互通节点的传输设备间也可采用分别与指定数据设备连接的方式实现互通。612技术要求传输骨干网间的互通应采用PDH(E1)、SDH接口(STMN,N一141
14、664)和以太网接口(10 Mbits、100 Mbits和1 000 Mbits)接口。PDH接口应遵循GBT 7611200l第6章中规定的速率序列和接口标准;SDH接口应遵循YDN 099 1998第9章和YDT 1167200l第7章中规定的速率序列和接口标准,VC级联方式和以太网帧映射方式应满足YDT 1238-2002第5章的要求;以太网接口应遵循GBT 156293中规定的速率序列和接口标准。62业务网络互通621基本要求a) 网络层的互通,要求路由可达;b)应保证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c) 根据不同应用可提供不同Qos保障及路由策略。622技术要求a)业务网络互通的技术要求
15、符合YDT 1170一2001;b) 各系统业务网络宜设置成独立自治域;c)业务网络问宜采用外部路由协议BGP一4;d)业务网络内宜采用内部路由协议OSPF或IS-IS。623业务网络与传输骨干网连接要求传输骨干网与业务网络间的连接包括广域传输网与业务网络、城域传输网与业务网络间的连接。对于与广域传输网连接的业务网络,宜采用不同的物理接口与具有1+1保护方式的广域传输网的传输设备实现连接。业务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与传输骨干网设备问(如MSTP设备)应采用PDH(E1)、SDH接口(STM N,N=141664)和以太网接口(10 Mbits、100 Mbits和1 000 Mbits)连接。P
16、DH接口应遵循GBT 761l一200l第6章中规定的速率序列和接口标准;SDH接口应遵循3GBT 210612007YDN 099 1998第9章和YDT 1167 2001第7章中规定的速率序列和接口标准,VC级联方式和以太网帧映射方式应满足YDT 1238-2002第5章的要求;以太网接口应遵循GBT 156293中规定的速率序列和接口标准。7服务质量71 传输骨干网服务质量711网络服务质量要求a)网络监控及故障受理系指利用网管系统对传输骨干网进行实时监控,接受并处理故障工单。应提供724 h(每周7天,每天24 h)的网络监控及故障受理。b)传输骨干网业务开通时限系指在确认用户网络结
17、构或组网方案后,在资源具备(两端用户配合、两端用户的接人完成且两端用户MSTP设备安装调测完毕,并完成到用户网络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从派发工单开始至电路完成开通的时间。业务开通时限应小于或等于3个工作日。c)业务变更时限在资源具备(两端用户配合、两端用户的接入完成且两端用户MSTP设备安装调测完毕,并完成到用户网络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从派发工单开始至完成业务变更的时间。业务变更时限应小于或等于10个工作日。d)故障申告受理确认回复时间系指从接到用户故障申告,至用户收到确认回复的时间。故障申告受理确认回复时间应小于或等于15 min。e)故障响应率系指统计周期内(故障响应回复次数故障申告次数
18、)100,统计周期为1年。故障响应率应达到100。f) 节点故障的抢修恢复时间系指在有维护人员值守的节点,在传输设备板卡发生硬件故障并有备品备件的情况下,从节点故障发现至恢复的时间。节点故障的抢修恢复时间应小于或等于4 h。g)光缆故障的业务恢复时间系指从发现干线光缆故障至用户电路恢复的时问。光缆故障的业务恢复时间应小于或等于4 h。h)故障恢复及时率系指针对节点故障和光缆故障,统计周期内及时恢复的故障次数故障总次数100,统计周期为一年。故障恢复及时率应达到95。i)故障恢复率系指统计周期内(恢复的故障次数故障总次数)100,统计周期为1年。故障恢复率应达到100。712网络性能要求a)误码
19、性能PDH通道的投入业务误码性能、性能降质限值、性能不可接受限值的要求应满足YDT 748 1995中的相关规定;SDH通道的投入业务误码性能、性能降质限值、性能不可接4GBT 210612007受限值的要求应满足YDN 026一1997中的相关规定;SDH复用段的投入业务误码性能、性能降质限值、性能不可接受限值的要求应满足YDN 026一1997中的相关规定。b)抖动性能STMN(N一141664)和PDH(E1)网络接口的输出抖动限值和输入抖动容限应满足YDT 1299-2004和YDT 1420 2005中的相关规定。c)网同步性能网络的频率准确度、输出接口漂移的网络限值、网同步性能降质
20、和不可用要求应满足YDT 1267 2003的要求。d)传输时延单向传输时延要求应满足ITuT G114中的相关规定。e)电路可用性电路可用性是指在一年内,用户电路实际可用时间的占比,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用户电路可用性一塑羔呈塑垡善甚愿豢差蠢肴署籍篙萎鼍璧蓦蓦主孝妻墨巡oo其中,不可用分钟数是指发现用户电路中断或接到用户申告电路中断开始,到电路恢复的时间。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的电路可用性应达到9999。电路不可用不包括以下情况:1)用户原因导致的电路不可用,如用户自有设备以及线路不可用;2)进行必要的网络割接、测试导致的不可用。72业务网络服务质量721网络服务质量要求a)业务网络监控及故障受理系指
21、利用网管系统对业务网络进行实时监控,接受并处理故障工单。应提供7x 24 h(每周7天,每天24 h)的网络监控及故障受理。b)业务网络业务开通时限系指在确认用户网络结构或组网方案后,在资源具备(两端用户配合、两端用户的接入完成且两端用户数据设备接人调测完毕,并完成到用户数据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从派发工单开始至电路完成开通的时间。业务开通时限应小于等于3个工作日。c)业务网络业务变更时限在资源具备(两端用户配合、两端用户的接人完成且两端用户数据设备接入调测完毕,并完成到用户数据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从派发工单开始至完成业务变更的时间。业务变更时限应小于等于3个工作日。d)故障申告受理确认回复
22、时间系指从接到用户故障申告,至向用户回复确认收到故障申告的时间。故障申告受理确认回复时间应小于等于15 rain。e)故障响应率系指统计周期内(故障响应回复次数故障申告次数)100,统计周期为1年。故障响应率应达到100。f) 节点故障的抢修恢复时间系指在有维护人员值守的节点,在数据设备板卡发生硬件故障并有备品备件的情况下,从节点故障发现至恢复的时间。节点故障的抢修恢复时间应小于等于4 h。5GBT 210612007故障恢复及时率系指针对节点故障,统计周期内(及时恢复的故障次数故障总次数)100,统计周期为1年。故障恢复及时率应达到95。故障恢复率系指统计周期内(恢复的故障次数故障总次数)1
23、00,统计周期为1年。故障恢复率应达到100。网络性能要求IP包传输时延IP包传输时延是指网上两个用户网络接口间(不包括两边的用户内部网络)IP包传输的性能指标,由传输时延和插入时间组成。具体要求见YDT 11712001第7章、第8章。IP包时延变化两点问IP包时延变化指在一段较短的测量时间间隔内,最大IPTD与最小IPTD的差值。具体要求见YDT 1171200l第7章。IP包误差率IP包误差率是错误IP包传送结果与成功IP包传送结果加错误IP包传送之和的比值。IP包误差率具体要求见YDT 117l一200l第7章。IP包丢失率IP包丢失率是丢失的IP包传送结果与所有IP包的比值。具体要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1061 2007 国家 电子政务 网络技术 运行 管理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