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11 T 0025-2023 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作物观测规范 绿豆.pdf
《DB3411 T 0025-2023 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作物观测规范 绿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11 T 0025-2023 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作物观测规范 绿豆.pdf(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65.020.01CCS B183411滁州市地方标准DB3411/T 00252023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作物观测规范 绿豆Specifications for characteristic crops obseravtion in watershed area ofyangtze-huaihe riverMung bean2023-11-20 发布2023-11-20 实施滁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411/T 00252023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15发育期观测.26生长状况测定与评定.37产量因素分析.58农业气象灾害观测.5
2、9病虫害观测.610田间工作记载.611观测簿/表填写.6附录 A(资料性)观测地段选择.7附录 B(资料性)产量因素分析.9附录 C(资料性)绿豆农业气象灾害情况.10附录 D(资料性)绿豆常见病虫害.12附录 E(资料性)绿豆农业气象观测簿填写.14附录 F(资料性)绿豆农业气象观测簿/表样式.16参考文献.32DB3411/T 0025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滁州市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明光市气象局、江苏理工
3、学院、明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明光市涧溪镇长城家庭农场、滁州市气象局、明光市涧溪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晓武、周文鳞、王田虎、周福红、柏长城、张辉、张鑫童、王玉杰、张发杰。DB3411/T 002520231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作物观测规范 绿豆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作物绿豆观测的基本要求、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测定与评定、产量因素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田间工作记载。本文件适用于江淮分水岭绿豆农业和农业气象观测的业务、服务、研究。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发育期 development stages绿豆植株从
4、播种到停止生长各出现外部形态变化的日期。植株高度 plant height地面到绿豆自然生长状态下最高点的垂直距离。植株密度 plant density单位土地面积上绿豆植株的数量。注:单位以株平方米(株/m2)表示。观测地段 observation plot进行绿豆农业观测的地块。农业气象灾害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导致绿豆生长受限、减产、品质下降、种植地块受损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病虫害 disease and insect绿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有害病原物的侵染或昆虫的危害,使绿豆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甚至植株死亡。4基本要求观测原
5、则4.1.1平行观测DB3411/T 002520232同时观测绿豆的发育进程、生长状况、产量形成,以及绿豆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如气象要素等)。气象台站的基本气候观测,可作为平行观测中的气象观测部分。4.1.2点面结合在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原位系统观测;在绿豆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和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应根据当地服务需求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地段选择观测地段应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土壤、地形、地势、耕作制度及产量水平。地段一旦选定宜保持长期稳定,如确需调整应选择邻近农田,并对调整情况进行记载。地段选择的具体要求见附录A。5发育期观测观测内容播种期、出苗期、幼苗期、分枝
6、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观测时间播种期按实际播种日期记载,出苗期通过目测确定并记载,其他发育期两天观测一次,隔日进行,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较长,在不漏测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恢复隔日观测,旬末进行巡视观测。开花结荚期宜在上午观测,其余在下午观测。观测地点选择在观测地段4个分区内,各选择一个测点,做上标记,作为发育期观测点。各测点位置两行交错排列。观测植株选择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发育期划分和确定5.5.1发育期及其特征绿豆发育期划分如下表1。表 1绿豆农业气象发育期观测内容发育期形态特征播种期绿豆种子播种的日期出苗期植株第一对真叶展开时的时期幼苗期植株从出苗到分
7、枝出现的时期分枝期茎的分生组织不断形成叶原基和芽原基的时期开花结荚期当田块三分之一以上的植株出现两朵以上花朵到荚长、荚宽和荚厚达到最大值的时期鼓粒期荚内豆粒开始鼓起,子粒达到最大的体积和重量的时期成熟期荚果变成熟色的时期DB3411/T 0025202335.5.2发育期确定观测绿豆群体进入发育期,是以观测的总株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发育期百分率统计公式(1):=100%(1)式中:f发育期百分率(%)。n进入发育期的株数。p观测总株数。发育期确定如下表2。表 2绿豆发育期判定发育期发育期百分率特征发育始期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时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50%时发育末期大于或等于8
8、0%时5.5.3特殊情况处理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观测记载:因品种或天气气候等原因影响,进入发育期植株达不到 10或 50时,仍应观测记载;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应予记载;固定观测植株或观测点失去代表性,应重新选择固定植株或观测点进行观测,并相应记载;在规定观测时间段内,因遇到不可抗力而无法进行观测时,可推迟观测,过后参考 5.5.2 及时进行补测。6生长状况测定与评定测定时期和项目在开花结荚和成熟普遍期,观测区内测定植株密度、植株高度、分枝数和荚数。植株高度的测定6.2.1在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择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6.2.2每个测点连续取 10 株,4 个测点共 40 株。
9、由土壤表面量至主茎顶,含花序。6.2.3当 12 株失去代表性时,应等量补选。测点中有 3 株或 3 株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并在备注栏注明。6.2.4植株高度测量以厘米(cm)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植株密度的测定6.3.1观测地点DB3411/T 002520234第一次密度测定,各选有代表性的测点,做上标记,以后每次密度测定也在此进行。如果测点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定,并注明原因。6.3.2观测数据记载密度为单位面积上的总株数,以株每平方米(株/m2)表示,密度计算初始值及计算结果均以 m 为单位,取 2 位小数。测量数据及结果记入表 A.5。6.3.3净作单位面积的株
10、数测算:a)1 m 内行数:分别连续量出 4 个观测点中每个观测点 10 个行距(111 行)的宽度,4 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b)1 m 内株数:分别连续量出 4 个观测点中每个观测点 10 个株距(111 株芯间距)的长度,4 个测点总株数除以所量总长度。c)1 m2株数:等于 1 m 内平均行数乘以 1 m 内平均株数。6.3.4带状复种单位面积的株数测算:a)1 m 内行数:量取 2 个带状复种组合带以上的总宽度,用绿豆的行数除以总宽度。b)1 m 内株数:规则或不规则的带状复种,取样长度应包括 10 个组合以上(根据实际种植形式和比例而定),计算平均 1 m 内株数。c)1
11、m2的株数:同 6.3.1 c)。生长状况评定6.4.1评定时间和方法播种出苗期不作评定,其他发育期普遍期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绿豆为对象,进行目测评定。与较大范围对比,当年与历年对比,综合评定绿豆生长状况,按6.4.2划分苗情类别的方法进行评定。前后两次的评定结果出现变化时,应注明原因。6.4.2评定标准苗情可划分为下列3个等级:一类:生长状况优良。植株健壮、密度均匀、高度整齐、叶色正常、花序发育良好,荚果数多且饱满;没有或仅有轻微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产量高于近5年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二类: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匀,高度欠整齐,有少量缺苗现象,荚果数较少;受病虫害或
12、气象灾害较轻;预计产量可达到近5年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三类:生长状况不好或较差。植株矮小,密度不均匀,生长不整齐,缺苗严重,荚果数少、籽粒不饱满;病虫害或气象灾害对植株有明显抑制或产生严重危害;预计产量低于近5年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大田生育状况调查6.5.1调查地点在所属区域(县、市、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中、低产量水平的三类绿豆地块。也可结合农业部门苗情调查需要进行。DB3411/T 0025202356.5.2调查时间和项目在开花结荚和成熟普遍期,调查项目为发育期、植株密度、植株高度、一次分枝数和荚数,按6.4.2开展生长状况评定。6.5.3调查方法具体调查方法如下:每个调查点取 2 个
13、重复。绿豆发育期按“未进入某发育期”“发育始期”“普遍期”“发育期已过”,目测记载。播种期、成熟期、产量等可直接向绿豆种植单位或个人调查补记。7产量因素分析测定和分析内容植株高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和实际产量等产量构成因素。测定时间成熟期全过程。观测地段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理论产量为绿豆单株粒总鲜重与每平方米株数之积,实际产量为观测地段单独收获产量,或取4 m2(每区1 m2)单收、称量,计算每平方米产量。测定和分析方法自成熟期开始,在有代表性的 4 个观测区分别连续固定 10 株,共 40 株,具体方法见附录 B。8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观测内容主要包括渍害、连阴雨、高
14、温热害、干旱,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判定指标和气候记载内容见表 C.1。观测时间和地点规定如下:观测时间:从绿豆受害开始到受害症状不再加重为止;观测地点:在绿豆观测地段上进行;若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应做好所在区域(县、市、区)范围内调查。观测和记载项目内容包括:灾害名称、受害期;受害症状、程度;天气、气候情况;DB3411/T 002520236预计对产量的影响,见附录 C。9病虫害观测观测内容主要包括绿豆立枯病、枯萎病、病毒病、叶斑病、白粉病;豆蚜、豆荚螟、红蜘蛛、小地老虎、豆银纹夜蛾、斜纹夜蛾,各类病虫害的症状见D.1和D.2。观测时间和地点规定如下:观测时间:从发生至不再发展或加重为止;观
15、测地点:在绿豆观测地段上进行;若重大病虫害发生时,应做好所在区域(县、市、区)范围内调查。观测和记载项目内容包括:病虫害名称、受害期;受害症状、程度;预计对产量的影响,见附录 D.3。10田间工作记载记载时间在发育期观测的同时,应记载观测地段上的栽培管理项目、起止日期、方法和工具、数量、质量及效果。记载项目主要记载整地、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质量和效果评定按“优良”“中等”“较差”三级评定记载。11观测簿/表填写所有观测和分析内容按规定填写绿豆农气观测簿(简称农气簿)和农气观测表(简称农气表),填写要求见附录F.1,簿表样式见附录F.2。DB3411/T 002520237附录
16、A(资料性)观测地段选择A.1观测地段选择要求A.1.1地段品种:当地的主栽品种。A.1.2地段面积:一般为1 hm,特殊情况不小于0.1 hm。A.1.3地段位置:距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和铁路)、水塘等应在20 m以上,不存在对平行观测气象要素有明显不利影响因素。A.1.4绿豆生育状况调查地点:能反映当地绿豆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田块。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调查应在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的田块上进行,不限于观测绿豆的品种。A.2观测地段分区将观测地段按其地块形状分成相等的4个区,作为4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区内进行。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的分布示意图。A.3观测地段资
17、料记载A.3.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A.3.1.1绿豆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A.3.1.2气象观测场的位置。A.3.1.3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如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及铁路、公路和田间大道的位置。A.3.1.4其他建筑物和障碍物的方位和高度。A.3.2观测地段说明内容A.3.2.1地段编号。A.3.2.2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A.3.2.3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hm)。A.3.2.4地段距气候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A.3.2.5地段环境条件,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A.3.
18、2.6地段种植制度,包括绿豆品种、播种时间、种植密度、熟制、轮作作物和前茬作物等。A.3.2.7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A.3.2.8地段地下水位深度,记“大于 2 m”或“小于 2 m”。A.3.2.9地段土壤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砂壤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DB3411/T 002520238和肥力(上、中、下)情况等。A.3.2.10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约高于当地近 5 年平均产量(kg/hm2)的 20%为“上”,高于平均产量 10%10%为“中上”,相当于平均产量为“中”,低于平均产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11 0025-2023 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作物观测规范 绿豆 0025 2023 江淮 分水岭 特色 农作物 观测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