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12 T 1142—2023 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DB3212 T 1142—2023 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12 T 1142—2023 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3.080.20CCS P 66DB3212泰州市地方标准DB3212/T 11422023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ompositepermeable pavement2023-12-12 发布2023-12-12 实施泰 州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泰州市交通运输局发 布DB3212/T 11422023I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
2、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泰州市交通工程建设中心提出。本文件由泰州市交通运输局归口并组织实施与监督。本文件由泰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泰州市交通工程建设中心、泰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河海大学、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泰州市标准化院、同路达(泰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海、李辉、葛慧敏、姚庆军、成晟、张俊龙、左甲鹏、张林、申高、封仁博、孙明志、张子良、李航飞、温天宇、朱浩然、代震、杨洁、杨炳、韩雨钊、丁小松、徐飞、张婧娴。DB3212/T 114220231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1范围本
3、文件界定了复合透水路面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和代号,规定了总体要求、结构设计、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和养护等设计与施工技术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及道路交叉口等有排水、抗车辙要求的新建与改扩建工程中的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其他市政道路、广场、服务区、堆场和园林道路等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GB/T 14902预拌混
4、凝土GB/T 21120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 34557砂浆、混凝土用乳胶和可再分散乳胶粉CJJ/T 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JGJ 63混凝土用水标准JTG 342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345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T F2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3350-03排水沥青路
5、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 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T 2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材料JT/T 776.1公路工程 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 第 1 部分:玄武岩短切纤维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DB3212/T 114220232复合透水路面composite permeable pavement由上至下依次由透水沥青层、透水黏结层、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组成的具有透排水功能的路面。3.2透水沥青层porous asphalt course由压实后连通空隙率为 18%以上的沥青混合料铺筑,路表水可渗入压实混合料内部并排出的路面面层。3.3透水沥青混合料porous asp
6、halt mixture连通空隙率在 18%以上,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形成排水通道的、具有骨架空隙结构的开级配沥青混合料。3.4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pervious cement course由压实后连通空隙率为 8%以上的干硬性水泥混凝土铺筑,路表水可渗入压实混凝土内部并排出的路面面层。3.5透水黏结层permeable bonding layer黏结透水沥青层与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具有一定透水功能的材料薄层。4符号和代号下列符号和代号适用于本文件,符合表 1。表 1符号及代号条号符号或代号意义3.1CPP复合透水路面3.2PAC透水沥青层3.3PA透水沥青混合料3.4PCC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6.
7、4.3PC大空隙水泥混凝土8.2.1fc大空隙水泥混凝土配制 28d 弯拉强度均值8.2.1f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8.2.1MA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8.2.1MB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8.2.1MC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水泥用量8.2.1MG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集料用量8.2.1MW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用水量8.2.1MS每立方米大空隙水泥混凝土中掺合料用量8.2.1s弯拉强度试验样品的标准差8.2.1t保证率系数8.2.1W/B水灰(胶)比DB3212/T 1142202335总体要求5.1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应符合国家“海绵城市”和“绿色交
8、通”建设需求,保证工程质量和耐久性。5.2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文件外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结构设计6.1基本要求6.1.1复合透水路面设计应结合交通荷载情况、地基承载力、土基的均匀性、气候、地下高低水位高度、抗冻等因素,并应满足结构强度、透水、储水等要求。6.1.2应综合泰州市工程所在地的降雨重现期、降雨强度及降雨历时等降雨特性,及其与路面结构的适应性,设置完善的路面内部和边缘排水系统,以保证复合透水路面具有足够的透排水性能。6.1.3透水沥青层与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之间应设置透水黏结层,提高复合透水路面的整体性和透水性,不产生层间滑移。6
9、.1.4在透水沥青层的冷接缝处和其他易发生飞散病害的区域,可采用喷洒渗透性树脂或添加纤维等增强抗飞散能力的技术措施。6.2透水沥青层6.2.1设计时除符合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的规定外,应考虑透水功能和力学性能的平衡,以透水沥青混合料 PA-10、PA-13 为主。6.2.2应透水、平整、抗滑、耐磨、耐久和美观。6.2.3厚度宜为(26)cm,以抗飞散性、抗水损害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永久变形量等为设计指标,应符合表 11 的要求。6.3透水黏结层6.3.1应铺设在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顶面,具有良好层间抗滑移效果和透水性能。6.3.2施工后,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的透水系数下降不大于 10%。6
10、.3.3厚度宜为(0.12.5)mm。6.4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表 1(续)8.2.1集料用量修正系数8.2.1掺合料用量8.2.1外加剂用量8.2.1G各档集料按比例混合后所测得的紧密堆积密度DB3212/T 1142202346.4.1设计时除符合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的规定外,应考虑蓄排水功能和力学性能的平衡,以大空隙水泥混凝土 PC-10、PC-13 和 PC-16 为主。6.4.2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应透水、稳定和耐久。6.4.3厚度宜为(1030)cm,以弯拉强度、透水系数等为设计指标,应满足表 14 的要求。6.4.4大空隙水泥混凝土面板尺寸及接缝设计宜符合 JTG D40 的有关要求
11、,缩缝宜等间距布置,间距宜为(46)m,面板长宽比不宜超过 1.35,平面面积不宜大于 25m2。可根据大空隙水泥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适当调整。6.4.5中、重载区域胀缝处,可采用抗裂透水土工布处治,防止透水沥青层出现反射裂纹。6.5基层6.5.1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6.5.2行人、轻载区域宜采用透水基层,透水基层可选用大空隙级配碎石、透水沥青混合料、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及大空隙水泥稳定碎石等,应符合 CJJ/T 190 有关规定。6.5.3中、重载区域宜采用密实基层,密实基层可选用水泥稳定碎石、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等,应符合 JTG D50 有关规定。6.5.4复合透水面层与密实基层间应设置
12、防水封层。6.6结构组合6.6.1典型复合透水路面(CPP)结构见图 1。图 1 复合透水路面(CPP)结构示意图6.6.2不同区域典型复合透水路面结构及厚度宜参照表 2。DB3212/T 114220235表 2不同区域典型复合透水路面结构及厚度设计范围适用区域行人区域中、轻载区域重载区域人行道、园林道路、广场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小车/客车停车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货车停车区、道路交叉口推荐路面结构1、透水沥青层,PA-5,(24)cm;2、透水黏结层洒布 SBS 改性乳化沥青,(0.10.3)mm;3、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C20,弯拉强度2.5
13、MPa,(1015)cm;4、透水基层大空隙级配碎石,(1520)cm;5、防水封层。1、透水沥青层,PA-10,(46)cm;2、透水黏结层洒布 SBS 改性乳化沥青,(0.30.5)mm;3、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C30,弯拉强度3.5MPa,(1525)cm;4、防水封层+密实基层水泥稳定碎石,(2040)cm,或透水基层大空隙水泥稳定碎石,(2030)cm+防水封层。1、透水沥青层,PA-13,(46)cm;2、透水黏结层粘贴抗裂透水土工布后洒布 SBS 改性乳化沥青,(2.02.5)mm;3、大空隙水泥混凝土层,C35,弯拉强度4.0MPa,(2530)cm;4、防水封层5、密实基层水
14、泥稳定碎石,(3050)cm。6.7排水设计6.7.1复合透水路面的排水系统应由内部排水管和边缘排水设施组成。6.7.2复合透水路面上、下面层的横坡坡度等排水设计,应符合 CJJ/T 135 的有关要求。6.7.3复合透水路面内部纵向应在大空隙水泥混凝土面层底部设置碎石盲沟引水,碎石盲沟底部及侧面应有防水土工布包裹,盲沟上部布设反滤土工布,每间隔(1560)m 设置横向排水管将路表水横向导引至路面边缘排水系统。6.7.4边缘排水设施可根据排水需要、路侧安全与景观协调、施工条件等因素选定,横断面尺寸宜根据工程经验或仅水力水文计算确定,水文与水力计算应符合 JTG/T D33 的有关要求。6.7.
15、5路面边缘排水系统可采用散排、明沟排水、暗沟排水和盲沟排水等形式,应符合 JTG/T 3350-03的有关要求。6.7.6复合透水路面与密实路面或边缘排水设施的相接处应做好防水处理,应采用防水土工布等防水材料隔离防止渗水。7材料要求7.1沥青7.1.1沥青应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其他经过性能验证的沥青类型也可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的质量应符合表 3 的技术要求,其他指标应符合 JTG/T 3350-03 的有关规定。表 3高黏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 E20)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0.1mm40T 0604软化点(TR&B),不小于85T 0606延度(5
16、,5cm/min),不小于cm30T 0605布氏黏度(170),不大于Pas3T 0625DB3212/T 114220236表 3(续)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 E20)动力黏度(60),不小于1Pas50000T 0620RTFOT 后残留物2质量变化,不大于%1.0T 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 0604残留延度(5),不小于cm20T 0605注1:重载区域应提高,宜为200000Pas以上。注2:老化试验以RTFOT为标准,也可以由TFOT代替。7.1.2制备成品高黏度改性沥青时,应选择与改性剂配伍性良好的基质沥青,基质沥青宜采用 A 级 70号沥青或 A
17、 级 90 号沥青。采用直投法拌制透水沥青混合料时,可采用 A 级 70 号沥青或 A 级 90 号沥青或 SBS 改性沥青 I-C 级、I-D 级,同时应检验所用沥青与高黏度改性剂的配伍性。7.2水泥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42.5 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 JTG/T F30 的有关要求。7.3水大空隙水泥混凝土用水应符合 JGJ 63 的有关规定。7.4集料7.4.1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宜选用玄武岩或辉绿岩,应均匀、洁净干燥,宜选用高黏附性、高耐磨耗性、高耐破碎性的优质集料,高温不易变质,其质量应符合表 4 的技术要求,其他指标应符合 JTG/T3350-03 的
18、有关规定。表 4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 E42)压碎值,不大于%18.0T 0316沥青黏附性,不小于级5T 0654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kg/m32.70T 0304吸水率,不大于1%2.0T 0625针片状颗粒含量粒径大于 9.5mm,不大于%10.0T 0312粒径小于 9.5mm,不大于%12.0T 0312注1:玄武岩的吸水率可到3.0。7.4.2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可采用石屑或机制砂,不应采用天然砂,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表 5 的技术要求,其他指标应符合 JTG/T 3350-03 的有关规定。表 5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细
19、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 E42)坚固性(0.3mm),不大于%3.0T 0340含泥量(0.075mm),不大于%3.0T 0333DB3212/T 114220237表 5(续)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 E42)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kg/m32.60T 0328砂当量,不小于%60.0T 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1.5T 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0T 03457.4.3大空隙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应质地坚硬、洁净、干燥,其最小粒径不宜小于 4.75mm。细集料宜采用天然砂,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4.75mm。集料性能应符合表 6 的要求,其他
20、指标应不低于 JTG/T F30中级粗集料、机制砂和天然砂的要求。表 6大空隙水泥混凝土用集料技术要求7.5填料7.5.1透水沥青混合料用填料应采用石灰岩磨细的矿粉,不应采用回收粉或粉煤灰,应干燥、洁净、无风化、无杂质,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符合表 7 要求。表 7透水沥青混合料用填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 E42)表观相对密度,不大于kg/m32.60T 0352含水量,不大于%1T 0332粒度范围0.6mm%100T 0351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观察亲水系数,不小于-0.8T 0353塑性指数,不大于-4.0T 0354加热安定
21、性-无明显变化T 03557.5.2可使用消石灰或水泥替代部分矿粉以提高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抗剥落性,添加量不宜超过矿粉用量的 50%。7.6纤维稳定剂7.6.1重载区域透水沥青混合料宜使用纤维作为增塑稳定剂材料。7.6.2当采用聚合物纤维、玄武岩纤维时,其技术指标应分别符合表 8 和表 9 的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TG E42)粗集料(4.75mm)细集料(4.75mm)压碎值,不大于%20.0-T 0316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0.0-T 0311含泥量,不大于%1.02.0T 0310/T 0333表观密度,不小于kg/m32500T 0308/T 0328紧密堆积密度,不小
22、于kg/m31400T 0309/T 0331堆积空隙率,不大于%45.0T 0309/T 0331DB3212/T 114220238表 8重载区域透水沥青混合料用聚合物纤维技术要求表 9重载区域透水沥青混合料用玄武岩纤维技术要求7.7水泥外加剂7.7.1大空隙水泥混凝土用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等外加剂应符合 GB 8076 的有关要求。7.7.2中、重载区域大空隙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施工和易性等指标达不到设计和自动化施工要求时,可以添加掺合料、纤维、功能型高效增强剂等材料,品种和掺量应经过试验确定:a)矿物掺合料应符合 JTG/T F30 的有关要求;b)聚合物应符合 GB/T 3455
23、7 的有关要求;c)玄武岩纤维应符合 JT/T 776.1 的有关要求;d)聚丙烯腈纤维应符合 GB/T 21120 的有关要求。7.8透水沥青混合料7.8.1透水沥青混合料典型级配范围应符合表 10 的要求,其他级配可参照 JTG/T 3350-03 的有关规定。表 10透水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筛孔尺寸(mm)的通过率(%)16.013.29.54.752.361.180.600.300.150.075PA-51001001001009010060902560845025010PA-1010010080100828515512410494836PA-131009010040711030
24、9207176145124936PA-169010060904060102692071761451149357.8.2透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其他要求可参照 JTG/T 3350-03 的有关规定。表 11透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耐热性(210,2h)-体积、颜色无明显变化JT/T 776.1断裂强度,不小于MPa500JT/T 776.1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5JT/T 776.1长度mm91JT/T 776.1直径m155JT/T 776.1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耐热性(210,2h)-体积、颜色无明显变化JT/T 776.1断裂强度,不小于M
25、Pa2000JT/T 776.1断裂伸长率,不小于%3.1JT/T 776.1长度mm91JT/T 776.1指标计量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次双面各 50 次JTG E20 T 0702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不大于%15JTG E20 T 0733浸水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不大于%20JTG E20 T 0733DB3212/T 114220239表 11(续)7.9透水黏结层7.9.1宜采用 SBS 改性乳化沥青等特种沥青乳化沥青,应符合表 12 的要求,用量宜为(0.150.5)kg/m2(以纯沥青计)。表 12透水黏结层材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J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12 11422023 复合透水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142 2023 复合 透水 路面 设计 施工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