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 T 2878-2023 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
《DB15 T 2878-2023 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5 T 2878-2023 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93.080.01 CCS P 66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28782023 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 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near zero carbon service area of high-grade highway 2023-02-27 发布2023-03-27 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15/T 2878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基本规定.2 5 设计.3 一般
2、规定.3 保温隔热系统.3 采暖通风系统.3 采光照明系统.4 可再生能源利用.4 综合加能设施.5 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5 绿地碳汇.6 零碳智慧管控系统.6 6 施工.6 一般规定.7 保温隔热系统.7 采暖通风系统.7 采光照明系统.7 可再生能源利用.7 综合加能设施.8 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8 绿地碳汇.8 附录 A(资料性)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纬度及年日照小时数参考表.9 参考文献.10 DB15/T 2878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研究院提出。本文件
3、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科院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洪伟、张晓峰、万瑶宇、陆旭东、高源、刘钊、柳丽平、胡晋茹、韩平、和鲁、武瑶、李鹏、李娜、范振华、薛铸、江山、姚晓阳、秦建兵、任军、郝林、岳丹、刘雅楠、张永红、白璐、毕丽娟、李艳芳、陆小涛、王志磊、吴琼。DB15/T 28782023 1 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等级公路
4、近零碳服务区的术语、基本规定、设计与施工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的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7646 小型风力发电机组 GB/T 25127.1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 GB/T 28742 污水处理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GB/T 29772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通用
5、技术要求 GB/T 29781 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 GB 30721 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34131 电化学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GB/T 34584 加氢站安全技术规范 GB/T 36558 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 37480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156 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 GB 5017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 G
6、B 5024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66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11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617 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 GB 50966 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 GB/T 51350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368 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GB 55012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14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 DB15/T 28782023 2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
7、规范 GB 55016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CJJ 184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 JGJ/T 267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规范 JT/T 645.1 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 第1部分:水质 JT/T 967 公路蓄能型自发光交通标识 NB/T 10417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安装验收规范 NB/T 33004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规范 NY/T 1137 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安装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服务区碳排放 service area carbon emission 服务区在建造、运营、拆除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采暖、空调、照明、厨房、生活
8、热水、内部车辆运行等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不含外部车辆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注:本文件中温室气体仅指二氧化碳。近零碳服务区 near zero carbon service area 服务区运营阶段全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接近零的服务区。绿地碳汇 greenbelt carbon sink 在服务区用地范围内,自然和人工植被从空气中吸收并存储的二氧化碳量。绿色材料 green materials 在全生命周期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材料。光储直柔 photovoltaics,energystorage
9、,direct current and flexibility 配置光伏、储能,采用直流配电系统,且用电设备具备功率主动响应功能的新型能源系统。4 基本规定 近零碳服务区选址应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污废资源化处理。DB15/T 28782023 3 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结合环境特征进行服务区总体规划设计,宜通过被动式设计降低服务区内建筑等能耗水平,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能效。应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绿地、停车位、边坡等空间资源,合理布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宜基于光储直柔技术建设交直流微电网。服务区应设置充电桩,充电车位数量应满足新能源车辆充电需求,既有服
10、务区应满足单侧不少于4 个充电车位。宜根据相关发展规划需求设置换电站、加氢站等新能源车辆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区应提高电气化水平,建筑供暖不宜使用化石能源,厨房宜采用电气化厨房,日常运维车辆及养护装备宜选用电气化设备,且宜优先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等绿色电力。服务区建设宜选用已获得绿色材料标识或绿色产品认证的绿色材料。服务区建设宜采用集成化设计、精细化施工工艺,提高建筑装配式比例。宜采用智慧管控系统进行碳排放数据分析和能源的精细化管理、设备智能化控制、智能运维和数字孪生可视化展示。5 设计 一般规定 5.1.1 近零碳服务区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原则,降低服务区能耗需求
11、,提高服务区能源使用效率。5.1.2 项目前期应充分利用服务区所在区域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综合进行可再生能源规划设计,设置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和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5.1.3 规划设计应优化服务区空间布局,使其有利于增加冬季日照和太阳能直接采暖。结合室外绿化种植,阻隔冬季冷风,冬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宜设置防风林,提高服务区冬季保温性能。5.1.4 建筑设计应采用简洁紧凑的造型、适宜的体型系数和窗墙比、屋顶较小透光面积比例。5.1.5 服务区建筑室内环境、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与气密性及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指标应满足 GB/T 51350、GB 55016 的相关要求。保温隔热系统 5.2.1
12、 近零碳服务区建筑应采取措施提高建筑冬季保温隔热性能及蓄热调湿能力。5.2.2 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优化服务区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保温、防潮、气密性、断热桥等性能,保温层、防潮层、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计。5.2.3 建筑外围护结构应采取隔汽构造措施,避免外围护结构内部及室内侧出现结露、发霉现象。5.2.4 建筑门窗系统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及气密性性能,并确保门窗系统与墙体交接部位的气密性和断热桥符合要求。5.2.5 近零碳服务区建筑主要朝向和主要出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在出入口设置门斗等避风措施,减少冬季热量损耗。采暖通风
13、系统 5.3.1 近零碳服务区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外窗(包含透光幕墙),应设置可开启窗扇及通风换气装置。5.3.2 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与可再生能源产品,提高系统能效,充分利用自然热源或自然冷源,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能够根据服务区负荷灵活调节,并兼顾生活热水需求,采用的设备应具有防霜冻功能。5.3.3 采用的多联机空调(热泵)机组的选型及性能指标应满足 GB 55015 的相关要求。DB15/T 28782023 4 5.3.4 当采用集中新风的空调系统时,宜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热回收装置使新风和排风进行热交换,回收排风中的能量。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室温调控装置。5.3.5 应合理调节气流
14、,室内送风口应设置在休息大厅、餐厅等主要空间,室内回风口应设置在厨房、卫生间等辅助空间,送、回风口应保持一定间距,避免气流短路。5.3.6 室外进风口与排风口应尽量分开布置。进风口应避开污染源和散热(冷)设备,宜远离地面,防止雨雪影响和人为破坏;排风口不应直对或紧贴建筑,防止结露结冰,并避免吹向服务区人流较大的室外环境。进、排风口宜选用防雨型风口,应耐久性好,且能够防异物、蚊虫进入。采光照明系统 5.4.1 近零碳服务区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综合协调天然采光(含导光管集光器等采光设施)和人工照明;人员活动场所的光环境应满足 GB 55016、GB 50034 相关要求。5.4.2 室内外宜优先采
15、用通过节能认证的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所采用的采光设施及人工照明设施应能够根据照明需求进行智能化节能控制。5.4.3 宜根据服务区室内外采光状况、使用要求、人流量等条件,采取分区、分级、分组及按照照度或时段调节的节能控制措施。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宜优先采用自然采光,在人流稀少区宜采用感应式光源与延时照明技术。5.4.4 地下空间宜通过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庭院或安装屋面导光系统等措施提供自然光源,照明功率密度应达到 GB 50034 规定的目标值,且照明数量与质量应符合 GB 50034 的规定。5.4.5 室外景观照明应设置日常、一般节日及重大节日多种控制模式。5.4.6 室外宜采用储能
16、装置与负荷装置互联互通的直流微光照明系统。5.4.7 宜采用长余辉蓄能自发光照明系统,降低照明能耗。蓄能自发光标识的余辉亮度、余辉时间等各项技术指标与技术性能应满足 JT/T 967 的相关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 5.5.1 近零碳服务区应至少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氢能、生物质能等一种可再生能源,尽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以及余热和废热利用比例。5.5.2 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方特色资源及适用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选择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应优先使用服务区范围内和附近可直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5.5.3 太阳能系统设计应与近零碳服务区的设计同步完成,并符合以下规定:a)
17、近零碳服务区宜采取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太阳能系统的外观宜与建筑风格相协调,设计应符合 GB/T 51368、JGJ/T 267 的有关规定;b)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安装方位角宜采用正南方向。安装角度应综合考虑当地太阳辐射照度、纬度、建筑朝向、年降雪量等条件计算确定,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城市纬度及年日照可用小时数参见附录 A;c)太阳能系统应满足结构、电气及防火安全的要求。服务区内安装太阳能系统的建(构)筑物,应采取防止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d)太阳能系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使用环境和系统类型,采取适宜的防冻、防结露、防过热、防热水渗漏、防雷、防雹、抗风、抗震和保证电
18、气安全等技术措施,屋面光伏构件宜设置便于人工融雪、清雪的通道。5.5.4 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应符合 GB/T 17646 以及 NY/T 1137 的有关规定,确保发电机组的安全和可靠性水平。5.5.5 储能系统宜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设计情况,配置适宜容量的储能装置,并符合以下规定:DB15/T 28782023 5 a)储能电池类型宜根据储能效率、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响应时间、环境适应能力、充放电效率、自放电率、深放电能力等技术条件进行选择;b)储能系统宜选用大容量单体储能电池,减少并联数,并采用储能电池组分组控制充放电;c)电化学储能系统性能应符合 GB/T 36558 的有关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5 2878-2023 高等级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2878 2023 高等级公路 近零碳 服务区 设计 施工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