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2783-2021 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pdf
《DB51 T 2783-2021 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2783-2021 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1.020 CCS C 59 DB 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7832021 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fiel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OVID-19 2021 - 05 - 21发布 2021 - 06 - 01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T 2783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调查目的 . 3 5 调查方法及技巧 . 3 6 调查流程与内容 . 3 7
2、流调报告撰写 . 6 8 信息上报 . 7 附录A(资料性)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流程图 . 8 附录B(资料性) 调查前准备流程图 . 9 附录C(资料性) 感染来源判定流程图 . 10 附录D(资料性) 个案调查流调报告撰写模板 . 11 附录E(资料性) 聚集性疫情流调报告撰写模板 . 13 附录F(资料性) 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调查报告撰写模板 . 16 参考文献 . 18 DB51/T 2783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
3、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秀伟、袁珩、肖崇堃、马新雅、陈曦、杜训波、周丽君、毛素玲、胡风淼、 李知睿、刘伦光、周久顺。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本次为首次发布。 DB51/T 27832021 1 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的目的、 方法技巧、调查流程、调查内容、流调报告撰写及信息上报。 本文件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现场流调工作和资料分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
4、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现场流行病学 field epidemiology 主要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为目的,采用现代流行病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及时作出科 学的调查结论,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2 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 是引发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 染,引起发热、乏力、干咳甚至肺炎等症状。 3.3 疑似病例 suspected case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 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
5、;或符 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a)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 d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 d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的病例,病例之间具有流行病学关联。 b) 临床表现 DB51/T 27832021 2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4 确诊病例
6、confirmed case 疑似病例中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a)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b)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c)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排除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之后的血清抗体阳性; d)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 高。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5 无症状感染者 asymptomatic carrier 指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无新冠肺炎 影像学特征,但呼吸道标本新冠病毒核酸
7、检测结果呈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呼吸道 等标本新冠病毒转阴前,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二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 感染”状态。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6 密切接触者 close contact 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 d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 d开始,与其有近距离 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指正确佩戴合格口罩并排除通过接触传播的可能)的人员。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7 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 close contact of close contact 简称密接的密接,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
8、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 d或无症状感染 者标本采样前2 d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 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 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8 聚集性疫情 outbreak 指14 d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小范围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或无症状 感染者。 DB51/T 27832021 3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9 感染来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指感染因子经由其传给宿主
9、的人、动物、物品或物质,而不要求感染因子能在其中长期生存或繁殖。 4 调查目的 现场流调旨在明确病例的发病、就诊和临床特征;查找病例的暴露史、接触史和感染来源;发现并 管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确定可能引起传播的区域;阐明疾病传播特征,发现疫情防控的 薄弱环节。 5 调查方法及技巧 5.1 调查方法 5.1.1 访谈 包括面对面访谈、电话、视频、医院对讲机、现场走访等方式。配合度差或特殊病例(婴幼儿、老 年人、精神病患者、病例已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医生、亲人、同事或其他知情人士 进行调查补充。 5.1.2 大数据信息收集 向大数据中心提供病例信息和正式协查请求,同时整理
10、相关部门的大数据信息。将调查信息与大数 据结果进行对比,如发现不实内容,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核查。 5.1.3 资料查阅 查阅病历,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与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与转归等资料。 5.2 调查技巧 调查前,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病例流行病学信息。调查时告知调查员身份和目的,获得调查对象同意 后再开始调查。为减少被调查者产生心理压力和感染风险,调查者尽量保持距离病例1 m左右的侧方位 置。调查结束时对病例的行程按时间顺序重复一次,确认无遗漏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对病例的访谈尽 可能一次完成,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6 调查流程与内容 6.1 疫情核实 新冠肺炎的现
11、场流调流程详见附录A。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新冠肺炎疫情报告后,第 一时间进行信息核实。包括疫情性质(个案病例、聚集性疫情)、病例初步诊断(疑似病例、无症状感 染者、确诊病例、复阳病例)、病例来源(境外输入、国内他省输入、四川本地病例)。 6.2 调查前准备 DB51/T 27832021 4 6.2.1 人员准备 由主流调和副流调共23人组成,主流调人员为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所有流调人员均经过现场流 行病学调查和个人防护相关技术培训,同一调查对象尽量保持同一批调查队员;调查人员要熟悉防控方 案和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身体状态良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6.2.2 物资准备 包括车辆、个人防
12、护和采样用品、个案调查表、录音笔(录音笔提前放进防护衣内,并在进入污染 区前打开)等,详见附录B。 6.3 个案调查 6.3.1 收集病例基本信息 包括病例的姓名、年龄、国籍、身份证号(护照号)、工作或学习单位、发病前三个月和发病后的 常住址、家庭成员情况、联系方式、疾病既往史、疫苗接种史等。 6.3.2 发病与就诊调查 包括首发症状(与本次发病有关的任何自我感知或临床可识别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道症状、消化 道症状、乏力、味嗅觉异常、眼结膜异常等)及出现的具体时间、就诊经过(就诊次数、时间、交通方 式及陪同人员、个人防护、就诊医院和科室、每次诊断结果、治疗情况(包括药店购药情况)等)、整 个病
13、程出现的临床症状、每次临床检测时间和结果(血常规、胸部CT、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其它呼吸 道病原学检测等)。 6.3.3 感染来源调查 按照是否接触过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是否有境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是 否有其他可疑人员接触史、是否从事进口冷链物品搬运等高危工作等逻辑思维,逐层递进顺序进行询问。 根据发病时间(首次出现症状时间)初步制定时间轴,结合大数据信息,询问病例发病前(无症状感染 者为采样前)14 d(但不局限于14 d)每日活动史、接触人员、高风险场所暴露史等情况,从而分析感 染来源。在调查每日活动史时要注意活动时间与内容的合理性,避免遗漏轨迹点位。详见附录C。 6
14、.3.4 病例暴露场所调查 a) 家庭暴露:调查病例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人数、接触及个人防护情况;家庭环境(包括房间数、 面积、通风与空调使用等情况);洗手设施情况;单元楼的电梯使用及消毒情况等。 b) 单位暴露:调查病例所在工作(学习)场所的人员数量、空间分布、人员防护情况;食堂、 宿舍、卫生间等环境卫生、中央空调、新风系统使用与通风情况;洗手设施情况;电梯使用 及消毒情况。 c) 交通工具暴露:调查病例乘坐的交通工具种类、座位分布、通风和空调使用及消毒情况;同 乘交通工具(同一节车厢、同一辆公交车或汽车、同一架飞机等)人员大概数量或密集程度、 健康状况和个人防护情况等。 d) 公共场所暴露:
15、病例暴露于饭店、商场、超市、公共浴池、酒店、养老院、医院、婚礼/葬礼 现场等公共场所的停留时间;人员数量或密集程度及个人防护情况;公共场所空间布局、面 积、通风、空调使用情况、电梯使用及消毒情况;洗手设施情况等。 6.3.5 密切接触者调查 DB51/T 27832021 5 调查发病前2 d(无症状感染者首次检出阳性的标本采样前2 d,但不局限于2 d)接触人员、暴露 场所及个人防护等情况,从而追踪密切接触者和暴露场所。密切接触者调查时应重点关注: a) 密切接触者发病、标本采集和检测情况。 b) 密切接触类型,如聚餐、家庭共同生活、同乘交通工具等。 c) 密切接触者转归情况。 6.3.6
16、密接的密接调查 调查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 d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 d 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 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 护的人员。 6.3.7 感染来源不明病例分析 通过大数据、监控影像查询等方式分析病例轨迹,对可疑传染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核酸、血 清学等相关实验室检测,必要时对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对病例暴露重点场所的外环境和其他人员、接触 的进口冷冻食品等进行检测,以判定病例感染来源。 6.4 聚集性疫情调查 6.4.
17、1 调查内容 聚集性疫情涉及的所有病例均应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个案调查,病例调查应重点关注病例的旅居史、 接触史(接触时间、类型、距离、频率等)、个人防护情况、病例活动轨迹等。初始调查时,聚集性疫 情相关病例的调查时间范围可不限于14 d,相关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暴露场所(同个案调查的 暴露场所调查)也需纳入调查,并分析传播特征和传播链。密切接触者调查时应重点关注标本采集和检 测情况、密切接触类型(如聚餐、家庭共同生活、同乘交通工具等)、转归情况等。同时对首例病例、 怀疑为无症状感染者或潜伏期内传播等特殊情形,在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的情况下,增加采样和检测频次, 并采集发病后7 d内和34 w后
18、的双份血清标本留存备查。 6.4.2 病例代际分析 根据传播链图和流行曲线,结合潜伏期、暴露史,逐一判断病例代际。每起聚集性疫情的代际判定 可参照以下原则: a) 第一代病例通常为发病时间最早的病例,即聚集性疫情的首例。如果怀疑存在无症状感染者 或潜伏期传染的情况,均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b) 第二代病例判定原则上符合三个条件: 1) 发病前14 d内仅与第一代病例有过接触; 2) 未曾到过或居住在疫情严重的地区或国家; 3) 无医院就诊、新冠疫苗接种场所等其他可疑暴露史,及所在地区未发生明显的社区传播。 c) 第三代及以上病例判定可参照二代病例判定原则。若病例
19、在发病前14 d内与前两代病例均有 接触,则代际无法判断。 6.4.3 病例传播链分析 根据病例发病时间绘制流行曲线,结合与首例病例的关系、发病前14 d(不局限于14 d)暴露史及 发病后的活动轨迹,绘制传播链图,必要时增加发病时序图和病例关系图。 DB51/T 27832021 6 6.4.4 潜伏期分析 单个病例潜伏期确定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a) 与作为传染源的病例有明确的接触; b) 单次接触且接触时间较短; c) 无任何其他相关暴露史或接触史; d) 发病时间明确。 6.4.5 潜伏期传染性分析 在聚集性疫情中,若判定存在潜伏期传播,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 传染源与其二代病例接
20、触时均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且二者发病后无接触; b) 二代病例在末次接触后14 d内发病; c) 二代病例除与传染源接触外,无其他暴露史或接触史。 建议调查时,传染源病例应尽早采样,若首例阳性标本的采样时间早于二代病例的发病时间,则证 据更强。此外,还建议采集首例发病后7 d内和34 w后的双份血清标本留存备查。 6.4.6 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传染分析 在聚集性疫情中,若判定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a) 无症状感染者与其二代病例有明确的接触史,且二代病例发病后与该无症状感染者无接触; b) 二代病例在末次接触无症状感染者后14 d内发病; c) 二代病例除与该无症状感
21、染者接触外,无其他相关暴露史或接触史; d) 该无症状感染者一直无症状到核酸检测阴性。 建议调查时,应尽早采样,若无症状感染者阳性标本的采样时间早于二代病例的发病时间,则证据 更强。此外,还建议采集调查当日及34 w后的血清标本留存备查。 6.4.7 传播途径分析 收集病例间的接触方式、距离及时间,接触时个人防护和手卫生等相关情况,调查暴露场所的面积、 人员密度、通风及空调使用情况,综合分析可能的传播途径。 发生在飞机、高铁车厢、网吧、歌厅、电梯、网约车等密闭空间的聚集性疫情,分析发病与首例病 例座位距离、近距离交谈时间,厕所暴露、手卫生及个人防护等相关因素的关联性。如飞沫传播和接触 传播无法
22、解释病例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怀疑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时,建议尽可能采集机舱、高铁车厢及卫 生间等相关场所的空气样品、环境涂抹拭子等,检测病毒含量和活性。怀疑为物传人(共同暴露)可能 时,可调查收集现场物品及空间信息、阳性标本核酸Ct值等信息,探索可能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综 合判定传播途径。 7 流调报告撰写 7.1 个案调查流调报告基本内容 包括题目、背景(病例的发现和报告经过)、病例基本情况、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已采取的防控措施、调查小结、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及防控建议、密接及 密接的密接信息统计一览表、调查组及日期。模板见附件D。 7.2 聚集性疫情流调报告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 2783-2021 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2783 2021 肺炎 现场 流行病学 调查 技术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