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1.020 CCS C 59 DB 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7832021 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fiel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OVID-19 2021 - 05 - 21发布 2021 - 06 - 01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T 2783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调查目的 . 3 5 调查方法及技巧 . 3 6 调查流程与内容 . 3 7
2、流调报告撰写 . 6 8 信息上报 . 7 附录A(资料性)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流程图 . 8 附录B(资料性) 调查前准备流程图 . 9 附录C(资料性) 感染来源判定流程图 . 10 附录D(资料性) 个案调查流调报告撰写模板 . 11 附录E(资料性) 聚集性疫情流调报告撰写模板 . 13 附录F(资料性) 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调查报告撰写模板 . 16 参考文献 . 18 DB51/T 2783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
3、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秀伟、袁珩、肖崇堃、马新雅、陈曦、杜训波、周丽君、毛素玲、胡风淼、 李知睿、刘伦光、周久顺。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本次为首次发布。 DB51/T 27832021 1 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的目的、 方法技巧、调查流程、调查内容、流调报告撰写及信息上报。 本文件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现场流调工作和资料分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
4、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现场流行病学 field epidemiology 主要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为目的,采用现代流行病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及时作出科 学的调查结论,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2 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 是引发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 染,引起发热、乏力、干咳甚至肺炎等症状。 3.3 疑似病例 suspected case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 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
5、;或符 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a)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 d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 d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的病例,病例之间具有流行病学关联。 b) 临床表现 DB51/T 27832021 2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4 确诊病例
6、confirmed case 疑似病例中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a)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b)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c)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排除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之后的血清抗体阳性; d)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 高。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5 无症状感染者 asymptomatic carrier 指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无新冠肺炎 影像学特征,但呼吸道标本新冠病毒核酸
7、检测结果呈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呼吸道 等标本新冠病毒转阴前,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二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 感染”状态。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6 密切接触者 close contact 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 d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 d开始,与其有近距离 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指正确佩戴合格口罩并排除通过接触传播的可能)的人员。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7 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 close contact of close contact 简称密接的密接,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
8、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 d或无症状感染 者标本采样前2 d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 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 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8 聚集性疫情 outbreak 指14 d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小范围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或无症状 感染者。 DB51/T 27832021 3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3.9 感染来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指感染因子经由其传给宿主
9、的人、动物、物品或物质,而不要求感染因子能在其中长期生存或繁殖。 4 调查目的 现场流调旨在明确病例的发病、就诊和临床特征;查找病例的暴露史、接触史和感染来源;发现并 管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确定可能引起传播的区域;阐明疾病传播特征,发现疫情防控的 薄弱环节。 5 调查方法及技巧 5.1 调查方法 5.1.1 访谈 包括面对面访谈、电话、视频、医院对讲机、现场走访等方式。配合度差或特殊病例(婴幼儿、老 年人、精神病患者、病例已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医生、亲人、同事或其他知情人士 进行调查补充。 5.1.2 大数据信息收集 向大数据中心提供病例信息和正式协查请求,同时整理
10、相关部门的大数据信息。将调查信息与大数 据结果进行对比,如发现不实内容,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核查。 5.1.3 资料查阅 查阅病历,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与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与转归等资料。 5.2 调查技巧 调查前,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病例流行病学信息。调查时告知调查员身份和目的,获得调查对象同意 后再开始调查。为减少被调查者产生心理压力和感染风险,调查者尽量保持距离病例1 m左右的侧方位 置。调查结束时对病例的行程按时间顺序重复一次,确认无遗漏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对病例的访谈尽 可能一次完成,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6 调查流程与内容 6.1 疫情核实 新冠肺炎的现
11、场流调流程详见附录A。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新冠肺炎疫情报告后,第 一时间进行信息核实。包括疫情性质(个案病例、聚集性疫情)、病例初步诊断(疑似病例、无症状感 染者、确诊病例、复阳病例)、病例来源(境外输入、国内他省输入、四川本地病例)。 6.2 调查前准备 DB51/T 27832021 4 6.2.1 人员准备 由主流调和副流调共23人组成,主流调人员为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所有流调人员均经过现场流 行病学调查和个人防护相关技术培训,同一调查对象尽量保持同一批调查队员;调查人员要熟悉防控方 案和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身体状态良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6.2.2 物资准备 包括车辆、个人防
12、护和采样用品、个案调查表、录音笔(录音笔提前放进防护衣内,并在进入污染 区前打开)等,详见附录B。 6.3 个案调查 6.3.1 收集病例基本信息 包括病例的姓名、年龄、国籍、身份证号(护照号)、工作或学习单位、发病前三个月和发病后的 常住址、家庭成员情况、联系方式、疾病既往史、疫苗接种史等。 6.3.2 发病与就诊调查 包括首发症状(与本次发病有关的任何自我感知或临床可识别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道症状、消化 道症状、乏力、味嗅觉异常、眼结膜异常等)及出现的具体时间、就诊经过(就诊次数、时间、交通方 式及陪同人员、个人防护、就诊医院和科室、每次诊断结果、治疗情况(包括药店购药情况)等)、整 个病
13、程出现的临床症状、每次临床检测时间和结果(血常规、胸部CT、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其它呼吸 道病原学检测等)。 6.3.3 感染来源调查 按照是否接触过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是否有境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是 否有其他可疑人员接触史、是否从事进口冷链物品搬运等高危工作等逻辑思维,逐层递进顺序进行询问。 根据发病时间(首次出现症状时间)初步制定时间轴,结合大数据信息,询问病例发病前(无症状感染 者为采样前)14 d(但不局限于14 d)每日活动史、接触人员、高风险场所暴露史等情况,从而分析感 染来源。在调查每日活动史时要注意活动时间与内容的合理性,避免遗漏轨迹点位。详见附录C。 6
14、.3.4 病例暴露场所调查 a) 家庭暴露:调查病例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人数、接触及个人防护情况;家庭环境(包括房间数、 面积、通风与空调使用等情况);洗手设施情况;单元楼的电梯使用及消毒情况等。 b) 单位暴露:调查病例所在工作(学习)场所的人员数量、空间分布、人员防护情况;食堂、 宿舍、卫生间等环境卫生、中央空调、新风系统使用与通风情况;洗手设施情况;电梯使用 及消毒情况。 c) 交通工具暴露:调查病例乘坐的交通工具种类、座位分布、通风和空调使用及消毒情况;同 乘交通工具(同一节车厢、同一辆公交车或汽车、同一架飞机等)人员大概数量或密集程度、 健康状况和个人防护情况等。 d) 公共场所暴露:
15、病例暴露于饭店、商场、超市、公共浴池、酒店、养老院、医院、婚礼/葬礼 现场等公共场所的停留时间;人员数量或密集程度及个人防护情况;公共场所空间布局、面 积、通风、空调使用情况、电梯使用及消毒情况;洗手设施情况等。 6.3.5 密切接触者调查 DB51/T 27832021 5 调查发病前2 d(无症状感染者首次检出阳性的标本采样前2 d,但不局限于2 d)接触人员、暴露 场所及个人防护等情况,从而追踪密切接触者和暴露场所。密切接触者调查时应重点关注: a) 密切接触者发病、标本采集和检测情况。 b) 密切接触类型,如聚餐、家庭共同生活、同乘交通工具等。 c) 密切接触者转归情况。 6.3.6
16、密接的密接调查 调查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 d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 d 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 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 护的人员。 6.3.7 感染来源不明病例分析 通过大数据、监控影像查询等方式分析病例轨迹,对可疑传染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核酸、血 清学等相关实验室检测,必要时对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对病例暴露重点场所的外环境和其他人员、接触 的进口冷冻食品等进行检测,以判定病例感染来源。 6.4 聚集性疫情调查 6.4.
17、1 调查内容 聚集性疫情涉及的所有病例均应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个案调查,病例调查应重点关注病例的旅居史、 接触史(接触时间、类型、距离、频率等)、个人防护情况、病例活动轨迹等。初始调查时,聚集性疫 情相关病例的调查时间范围可不限于14 d,相关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暴露场所(同个案调查的 暴露场所调查)也需纳入调查,并分析传播特征和传播链。密切接触者调查时应重点关注标本采集和检 测情况、密切接触类型(如聚餐、家庭共同生活、同乘交通工具等)、转归情况等。同时对首例病例、 怀疑为无症状感染者或潜伏期内传播等特殊情形,在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的情况下,增加采样和检测频次, 并采集发病后7 d内和34 w后
18、的双份血清标本留存备查。 6.4.2 病例代际分析 根据传播链图和流行曲线,结合潜伏期、暴露史,逐一判断病例代际。每起聚集性疫情的代际判定 可参照以下原则: a) 第一代病例通常为发病时间最早的病例,即聚集性疫情的首例。如果怀疑存在无症状感染者 或潜伏期传染的情况,均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b) 第二代病例判定原则上符合三个条件: 1) 发病前14 d内仅与第一代病例有过接触; 2) 未曾到过或居住在疫情严重的地区或国家; 3) 无医院就诊、新冠疫苗接种场所等其他可疑暴露史,及所在地区未发生明显的社区传播。 c) 第三代及以上病例判定可参照二代病例判定原则。若病例
19、在发病前14 d内与前两代病例均有 接触,则代际无法判断。 6.4.3 病例传播链分析 根据病例发病时间绘制流行曲线,结合与首例病例的关系、发病前14 d(不局限于14 d)暴露史及 发病后的活动轨迹,绘制传播链图,必要时增加发病时序图和病例关系图。 DB51/T 27832021 6 6.4.4 潜伏期分析 单个病例潜伏期确定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a) 与作为传染源的病例有明确的接触; b) 单次接触且接触时间较短; c) 无任何其他相关暴露史或接触史; d) 发病时间明确。 6.4.5 潜伏期传染性分析 在聚集性疫情中,若判定存在潜伏期传播,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 传染源与其二代病例接
20、触时均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且二者发病后无接触; b) 二代病例在末次接触后14 d内发病; c) 二代病例除与传染源接触外,无其他暴露史或接触史。 建议调查时,传染源病例应尽早采样,若首例阳性标本的采样时间早于二代病例的发病时间,则证 据更强。此外,还建议采集首例发病后7 d内和34 w后的双份血清标本留存备查。 6.4.6 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传染分析 在聚集性疫情中,若判定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a) 无症状感染者与其二代病例有明确的接触史,且二代病例发病后与该无症状感染者无接触; b) 二代病例在末次接触无症状感染者后14 d内发病; c) 二代病例除与该无症状感
21、染者接触外,无其他相关暴露史或接触史; d) 该无症状感染者一直无症状到核酸检测阴性。 建议调查时,应尽早采样,若无症状感染者阳性标本的采样时间早于二代病例的发病时间,则证据 更强。此外,还建议采集调查当日及34 w后的血清标本留存备查。 6.4.7 传播途径分析 收集病例间的接触方式、距离及时间,接触时个人防护和手卫生等相关情况,调查暴露场所的面积、 人员密度、通风及空调使用情况,综合分析可能的传播途径。 发生在飞机、高铁车厢、网吧、歌厅、电梯、网约车等密闭空间的聚集性疫情,分析发病与首例病 例座位距离、近距离交谈时间,厕所暴露、手卫生及个人防护等相关因素的关联性。如飞沫传播和接触 传播无法
22、解释病例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怀疑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时,建议尽可能采集机舱、高铁车厢及卫 生间等相关场所的空气样品、环境涂抹拭子等,检测病毒含量和活性。怀疑为物传人(共同暴露)可能 时,可调查收集现场物品及空间信息、阳性标本核酸Ct值等信息,探索可能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综 合判定传播途径。 7 流调报告撰写 7.1 个案调查流调报告基本内容 包括题目、背景(病例的发现和报告经过)、病例基本情况、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已采取的防控措施、调查小结、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及防控建议、密接及 密接的密接信息统计一览表、调查组及日期。模板见附件D。 7.2 聚集性疫情流调报告
23、基本内容 DB51/T 27832021 7 包括初始、进展和结案报告。初始报告包括题目、背景(疫情的发现和报告经过)、背景、初次调 查时每个病例基本信息、病例之间传播链关系、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调查、已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 防控措施、调查结论、建议、调查单位和日期、附表(聚集性疫情关键信息汇总)。进展报告包括题目、 背景、在初始报告基础上每日新增病例数量、个案情况、传播链关系图、密接及密接的密接信息、已采 取防控措施和下一步防控措施。结案报告包括题目、背景(疫情的发现和报告经过)、背景、整个疫情 每个病例基本信息、所有病例之间传播链关系、三间分布描述、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密切接触 者及
24、密接的密接调查、采取的措施、调查结论、建议、调查单位和日期、附表(聚集性疫情关键信息汇 总)。模板见附件E。 8 信息上报 8.1 网络直报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符合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时,要求2h内进行网络直报。 传染病报告卡中病例现住址应当填写病例发病时的居住地,细化至村、组及社区、门牌号等可随访到病 例的详细信息。根据临床病情变化24 h内订正临床严重程度,病例治愈出院(死亡)后24 h内填报出 院(死亡)日期。 8.2 个案病例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 诊病例、无症感染者,应当于24 h内完成个案的流行
25、病学调查并将个案调查表通过传染病网络报告信 息系统报告,同时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送本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3 聚集性疫情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网络直报信息和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判定为聚集性疫情后, 应当在2 h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事件信息的网络直报,并尽快上传初始流调 报告;如有新增病例,要尽快上传进展报告;疫情解除后,24 h内结案上传结案报告。 8.4 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信息上报 严格依照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确定人员名单,立即开展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追踪,在四川省应 对新冠肺炎卫生应急调度管理平台的密接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密
26、切接触者信息填报,并随时补充后续信 息,同时根据国家防控方案的要求报送密接的密接医学观察健康状况监测个案表 DB51/T 27832021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流程图 四川省新冠肺炎现场流调总体流程详见图 A.1。 图A.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流程图 DB51/T 27832021 9 附 录 B (资料性) 调查前准备流程图 四川省新冠肺炎现场流调前准备流程详见图 B.1。 图B.1 调查前准备流程图 DB51/T 27832021 10 附 录 C (资料性) 感染来源判定流程图 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来源判定流程详见图 C.1 图C.1 感染来源判定流程
27、图 DB51/T 27832021 11 附 录 D (资料性) 个案调查流调报告撰写模板 新冠肺炎个案调查流调报告撰写模板如下: 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XX县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调查报告 背景:描述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但不局限于)。 XXXX年XX月XX日XX时,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XXX医院报告:XX医院于XX月XX日收治X 名疑似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出现XX症状,经院内会诊为疑似新冠肺炎。接报后,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心于XX日立即派出流调人员开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病例基本情况 描述病例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联系电话、身份证号(或护照号)、现居住XX省XX市XX县
28、 XX乡X村X组X号、在XX单位从事XX工作,3个月以上共同居住人口数X人、疾病既往史、如是密接 转确诊病例,则需描述上一代病例姓名、关系等。 二、发病就诊情况(包括但不局限于) 1. 病例初始症状及其开始和结束时间、主要症状描述(如就诊,需描述导致就诊的主要症状或原 因、诊断、疾病转归、首诊及就诊时间;如有发热,需注明体温)。 2. 按时间先后描述每次就诊医疗机构名称、就诊交通方式、陪同人员、个人防护情况(佩戴口罩 类型)及就诊科室、每次治疗、用药、临床检查及结果(包括自行服药、门诊、住院)等(如就诊次数 较多,可列表格描述)。 三、流行病学史 1. 感染来源调查:按时间先后,描述病例发病前
29、14天(不局限于14天)每天活动情况、接触人员、 暴露场所、个人防护等情况,重点是发现和判断病例被感染原因(如果感染原因很明确,其它活动史可简 化),如连续几天行程完全一致,可合并写最后提及,除上述活动外,其余时间在家无外出,也无外人 来访。 2. 暴露场所调查:暴露过的聚餐、聚会、交通工具,需描述当时的情形,包括人数、空间、通风、 座位等;暴露的医院、超市、农贸市场、发廊等重点场所,需描述该场所当时的人员拥挤程度、通风、 个人防护和防护设施等。 举例1:病例参加某次活动需涵盖以下内容:活动起始时间。活动中的接触人员:姓名、与病 例关系、接触人员疾病基本情况(接触时有无症状及症状描述、是否为确
30、诊/疑似病例,中、高风险地 区居史)、接触方式、接触时间范围(时间长短)、接触频次(单次暴露、有限暴露、频繁暴露)。 活动时采用的交通工具(车次、航班号、车牌号),乘坐的位置及乘坐时长、个人和周边人个人防护情 况,如出租车要描述通风情况。活动过程中的防护(口罩佩戴、手卫生)。无外出时,需描述有无 人员来访。 举例2: XXXX年XX月XX日,早上在家与X早餐后,步行到XX地铁站于X点X分乘地铁X号线X 车厢,30分钟后在XX站C出口下车,乘坐地铁期间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未用手接触口鼻、未与其 他人交谈,下车后步行到单位并乘坐单位X号电梯到办公室,乘坐电梯期间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同 个电梯内
31、还有其他三人也均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与X名同办公室同事共同办公(每个人名字及联系方式, 几名同事均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无任何呼吸道相关症状),办公期间所有人员均未佩戴口罩,办公室 空调开放且封闭,共同工作XX分钟/小时;中午与X名同事在X地方办公餐,约1小时;下午与X同事一 起自驾去过XX地方出差,与X公司XX讨论1小时(全程未佩戴口罩,讨论房间通风未开空调,该同事姓 DB51/T 27832021 12 名、联系方式、近期旅居史情况),讨论结束后与X同事X公司XX一起在XX用餐,位置XX。吃饭后步 行回到住处未外出。XXXX年XX月XX日-XX日,独自在家,未外出,无人上门来访。 四、密切
32、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判定情况 根据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对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做出判定。累计判定密切接触者 XX人,其中四川省内XX人(XX县XX人,XX县XX人),管理情况XXX。省外协管XX人,已发函XX 人。累计判定密接的密接XX人,其中四川省内XX人(XX县XX人,XX县XX人),管理情况为XXX。 省外协管XX人,已发函XX人。详见附件。 五、实验室检测(如采样次数为多次,可列表格) 每次标本采集时间、标本类型、检测单位、检测时间及结果。 举例:2020年XX月XX日XX时,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将患者X标本送往Y市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中心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其他病原学和
33、血清学检测。2020年XX月XX日XX时,检测结果 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X性,Ct值为(xx/xx),其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XX。 六、调查初步结论及依据 病例的类型,明确传染来源和传播方式,密切接触者是多少? 七、已采取控制措施 描述针对此次疫情采取防控措施的种类、时间、落实情况及短期防控成效。 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此次疫情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 附件:密切接触者信息一览表 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XXX年XX月XX日 附件: 表D.1 密切接触者信息一览表 姓名 联系方式 现住址 性别 年龄 与病例关系 最早接触时间 最后接触时间 接触地点 接触方式 备注 接
34、触地点:家中 医疗机构 工作场所 娱乐场所 其他(请在表格中注明) 接触方式:同餐 同住 同屋 同床 同室工作学习 诊疗、护理 同病房 娱乐活 动 其他(请在表中注明) DB51/T 27832021 13 附 录 E (资料性) 聚集性疫情流调报告撰写模板 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调报告撰写模板如下: 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XX县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调查报告 背景:介绍事件的发现和报告过程。 XXXX年XX月XX日,X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聚集性疫情。为了查明疫情发生原因,更好的控制 疫情发展,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会同XX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疫情调查处置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 告如下: 一、基
35、本情况(描述当地疫情概况,包括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等,包括但不局限于) 截止XX月XX日XX时,XX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及感染者XX县累计报告X例(疑似病例排除X 例),其中确诊病例X例、疑似病例X例、无症状感染者X例。X日新增确诊病例X 例(X乡X人,X 乡1人),无症状感染者X例。 目前XX新冠病例主要归于X起聚集性疫情,系X月X日报告的1例病例及随后的X例无症状感染 者。 二、流行病学调查 1.按发病日期逐一描述每例病例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时的居住地址、身份 证号码)、发病和诊疗经过、临床表现、标本采集和检测情况、病情进展及转归情况、暴露史、密切接 触者、发病后活动
36、轨迹、个人防护措施情况等。 2.根据病例调查结果,绘制流行曲线、时序图、病例关系图,梳理总结聚集性疫情调查的关键信息 填写附件2。 三、病例暴露场所调查 描述暴露场所的环境、共同暴露人数、人员接触和防护情况。必要时,可绘制暴露场所平面图。 四、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调查 描述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的关系、接触方式和频率、最早和最后接触时间,确定密切接触者及密接 的密接总数、转归情况及人数。 五、采取的措施 描述针对此次聚集性疫情采取防控措施的种类、时间、落实情况及短期防控成效。 六、调查结论及依据 判断疫情传播代际和传播链,明确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 七、建议 基于此次聚集性疫情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
37、,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 附件1:聚集性疫情示意图 附件2:聚集性疫情病例关键信息登记表 XX市、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联合调查组 XXXX年XX月XX日 DB51/T 27832021 14 附件1: 图E.1 会议/单位聚集性疫情时序图 图E.2 家庭聚集性疫情病例 DB51/T 27832021 15 附件2: 表E.1 聚集性疫情病例关键信息登记表 聚集 性疫 情信 息 家庭聚集性 聚餐传播 其他类型传播(请注明) 潜伏 期传 播 (1 有 2 无) 无症状感染者传播 (1有 2无) 暴露的 易感人 数 发病 人数 罹患率 (%) 暴 露 的 易 感 人 数 发病 人数 罹患率 (%
38、) 暴露的 易感人 数 发病 人数 罹患 率 (%) 病例 编号 代 际 编 号 姓 名 年龄 (岁) 性 别 身 份 证 号 发 病 日 期 住 院 日 期 集 中 隔 离 日 期 第一 次阳 性标 本采 样日 期 与上一代病例接触史 旅行 史 其他 病例 接触 史 接触病 例的代 际编号 首次 接触 日期 末次 接触 日期 接触 场所 接 触 类 型 填表说明:代际编号:第一代病例填写1,第二代病例填写2,以此类推;若第二代有2例及以上根 据发病顺序排序,如2-1、2-2等,以此类推;代际无法判定的病例填写“不明”;上一代病例接触 史:填写与上一代病例的接触情况。第一代病例和代际不明的病例
39、可不填写;接触场所:请填写编号, 1-住所,2-餐厅,3-交通工具,4-集体单位,5-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酒店等),6-医院,7-其他 (请详细说明);接触类型:请填写编号,1-家人,2-邻居,3-同事,4-朋友,5-其他(请详细说明)。 旅行史:指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境内其他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或境外疫情严重国 家或地区的旅行史,请填写编号,1-有,2-无。其他病例接触史:指接触除上一代病例的情况,请填 写编号,1-有,2-无。 DB51/T 27832021 16 附 录 F (资料性) 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调查报告撰写模板 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流调报告撰写模板如下: X
40、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XX县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调查报告 背景:简要介绍无症状感染者报告时间、报告机构,开展调查的时间、机构名称及目的。 示例:2020年XX月X日XX时,XX市XX医院报告1例无症状感染者,为查明传染源来源,排查密 切接触者,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开展现场流行病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无症状感染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居住地址,既往罹患基础性疾病的情况。逐一描述共 同居住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以及与无症状感染者的关系。 二、发现经过 无症状感染者发现途径、采样时间、采集标本类型(如咽拭子、血标本),核酸、IgG、IgM等检 测结果,以及诊
41、疗经过,发现途径包括: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聚集性疫情调查中 的主动检测;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的主动检测;有境内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旅居 史人员的主动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机会性筛查;重点人群扩大检测等。 示例:2020年XX月XX日,XX机构对XX宾馆集中隔离的境外、XX返乡人员进行采样检测,XX日 XX时,检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新冠病毒血清IgM抗体阴性、IgG抗体阳性,XX日,xx医院 收治入院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后检查:体温XX.X,血常规检查提示XXX,胸部CT未见异常征象。 目前,XXX无咳嗽等不适症状。 三、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描述无症状感染者阳性标
42、本采样日期前14天内(追溯传染源来源时,调查时间可不限于14天)接 触史、可疑暴露史。结合无症状感染者既往核酸、IgG、IgM检测结果,以及密切接触人员核酸、IgG、 IgM检测结果,综合分析无症状感染者的感染来源、传播代际等,感染来源主要包括本地区、本省其他 地区、其他省份、境外某某国家感染,或感染来源无法判断(需说明原因)。 示例:XX月XX日前,XXX在XX市工作,XX月XX日乘飞机返回XX市,下机后出现头晕、全身乏 力症状,乘坐出租车前往XX酒店住宿一晚。XX日前往XX医院就诊,CT无异常,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 检测阴性,收到检测结果后,乘坐出租车回到家中。至X月XX日,自述与其共同居住
43、的父母、妻子和 儿子均无发热、咳嗽等症状(XX月XX日采集父母、妻子和儿子咽拭子和血标本,核酸、IgG、IgM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XX月XX日,自驾车前往XX市公司工作,XX月XX日到XX日市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新冠病毒核酸 和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IgM阴性、IgG阴性。 XX月XX日,自驾车前往XX市XX公司(公司详细地址)工作,租住在XX市XX小区(独自居住), 平时乘坐同事刘XX私家车前往公司上班,早餐和午餐在公司楼下餐馆打包回办公室就餐,下班后乘坐 同事刘XX私家车返回居住地。 XX月XX日XX时,乘坐同事陈XX私家车(同行人员)前往XX机场,在机场候机约两小时,佩戴 口
44、罩,期间未就餐,仅饮水,XX时XX分乘坐XX次航班(座位号:XX)从XX市返回XX市,乘机期间 一直佩戴口罩,XX时XX分到达XX市机场。下机后乘坐摆渡车(最后一排)到机场出口登记处登记, 并乘坐机场专用交通车(第一排)到机场分流点,再乘坐机场联动组指定车辆(后门左边第一排)前往 医学观察点XX宾馆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四、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调查情况 DB51/T 27832021 17 根据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对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做出判定。累计判定密切接触者 XX人,其中四川省内XX人(XX县XX人,XX县XX人),管理情况XXX。省外协管XX人,已发函XX 人。累计判定密
45、接的密接XX人,其中四川省内XX人(XX县XX人,XX县XX人),管理情况为XXX。 省外协管XX人,已发函XX人。详见附件。 五、实验室检测(如采样次数为多次,可列表格) 每次标本采集时间、标本类型、检测单位、检测时间及结果。 举例:2020年XX月XX日XX时,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将患者X标本送往Y市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中心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其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2020年XX月XX日XX时,检测结果 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X性,Ct值为(xx/xx),其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XX。 六、调查结论 综合流调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研判分感染来源。 示例:XX月XX日XXX由XX市返回当日即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IgG阳性、IgM阴性,且XX月 XX日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阴性,IgM阴性、IgG阳性,提示其在XX市工作期间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七、已采取防控措施 描述针对此次疫情采取防控措施的种类、时间、落实情况及短期防控成效。 八、下一步措施与建议 根据流调发现的问题,以及进一步调查和防控需要,提出有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附件:密切接触者信息一览表 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XXX年XX月XX日 附件: 表F.1 无症状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