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623~628-2011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六项标准.pdf
《HJ 623~628-2011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六项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J 623~628-2011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六项标准.pdf(6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HJ 623 201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623 2011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tandard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biodiversity 2011-09-09 发布 2012-01-01 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HJ 623 2011 2 HJ 623 2011 3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范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和方法,掌握并了解全国和各地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空间 分布及变化趋势,明确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整体上提高我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管理能力,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评
2、价的指标及其 权重 、 数据 采集和处理、 计算方法 、等级划分等内容。 本标准附录 A、 B、 C、 D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1 年 9 月 9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HJ 623 2011 4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及其 权重 、 数 据 采集和处理、 计算方法 、等级划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以县级行政区域作为基本单元的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
3、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GB/T 7714 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函 1988144 号)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国函 199992 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相关技术规定(试行)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0 年第 27 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指 所有来源的 活的 生物体 中的变异性 ,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 生态综合体 等, 这包 含 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2 野生动物丰富度 richness of
4、wild animal species 指被评价区域内已记录的野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 、 蝶 类 的种数 (含亚种), 用于表征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在江(河)、海之间洄游的鱼类、生活在咸淡水交汇处的河口性鱼类可视 为淡水鱼类。 3.3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richness of wild vascular plant species 指被评价区域内已记录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种数 (含亚种、变种或变型), 用于表征野生植物的多 样性。 3.4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diversity of ecosystem types 指被评价区域内自然 或半自然 生态系统的类型数 , 用于
5、表征 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以群系为生态 系统 的类型划分 单位。 3.5 物种特有性 species endemism 指被评价区域内中国特有的野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 、 蝶 类 和维管束植物 的 HJ 623 2011 5 种数 的 相对数量, 用 于 表征物种 的特殊价值。 3.6 外来物种 alien species 指 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潜 在扩散范围 以外的种 、 亚种 或以下的分类单元 ,包括 该 物种 所有可能存活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3.7 外来入侵物种 invasive alien species 指 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
6、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 , 可能或已经对生态环境 、生产或生活 造 成明显损害或不利影响的外来物种。 3.8 外来物种入侵度 degree of invasion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指被评价区域内外来入侵物种数与本地野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 、 蝶 类 和维 管束植物 的 种数 的和 之比 , 用于 表征 生态系统受 到外来入侵物种 干扰 的 程度。 3.9 受威胁物种 threatened species 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 3.1 版)中属于极危、濒危、易危的物种。 4 评价 范围和对象 4.1 评价范围 评价
7、范围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域、市级行政区域或县级行政区域, 以县级行政区域作为评价单元。 4.2 评价对象 4.2.1 生态系统 自然或半自然的 陆地生态系统 和 内陆水域 生态系统 ,不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植物园、树木园、动物 园、养殖场。 4.2.2 野生动物 野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 、 蝶 类等,不包括 人工 饲养或圈养的 动物 。 4.2.3 野生植物 野生维管束植物 ,包括野生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5 数据 采集和处理 5.1 资料来源 各评价指标 的数据主要来自现有文献资料 和 实地调查。 文献资料 应以 近 5 年或 10 年的文献 为主。 数据由具有一定
8、资质的从事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专业人员采集,并由相关专家审定。 5.2 实地调查 按照关于发布全国生物物种资源 调查相关技术规定(试行)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0 年 第 27 号 )执行。实地调查数据要结合历年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HJ 623 2011 6 5.3 野生动 物和维管束 植物 野生动物和维管束植物的数据按附录 A 的格式采集。 外来 入侵 物种 不在附录 A 的统计范围内,但 外来物种 中的非外来入侵物种应 纳入 附录 A 的统计范围 。城市建成区中的 外来 植物,如果 在 建成区 外 有 野 生 分布,则 纳入 统计 范围 ;如果 在 建成区 外 没有 野生 分布,则不纳
9、入统计范围。 5.4 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的数据按附录 B 的格式采集。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外来入侵动物和外来入侵植物。 外 来物 种入侵度 按式( 1)计算。 i i v p/( )E N N N ( 1) 式 中 : Ei 外来物种入侵度 ; Ni 被评价区域内 外来入侵物种数 ; Nv 被评价区域内 野生 动物的种数; Np 被评价区域内 野生维管束植物 的 种数 。 5.5 物种特有性 物种特有性 按式( 2)计算。 EV EP D 635 3 6622 N NE ( 2) 式 中 : ED 物种特有性 ; NEV 被评价区域内 中国 特有的野生 动物的 种数 ; NEP 被评价区域
10、内 中国特有的野生维管束植物 的 种数 ; 635 一个县中 野生动物 种数的参考最大值; 3 662 一个县中 野生维管束植物 种数的参考最大值。 5.6 受威胁 物种的丰富 度 受威胁 物种的丰富 度 按式( 3)计算。 TV TP T 635 3 6622 N NR ( 3) 式 中 : RT 受威胁 物种的丰富 度 ; NTV 被评价区域内 受威胁的野生动物 的 种数 ; NTP 被评价区域内 受威胁的野生维管束植物 的 种数 。 6 评价指 标的归一化处理 归一化后的评价指标 =归一化前的评价指标 归一化系数 其中,归一化系数 =100/A最大值 。 A最大值 为被计算指标归一化处理
11、前的最大值。各指标的 参考 最大值见 表 1。 HJ 623 2011 7 表 1 相关评价指标的 参考 最大值 指标 参考最大值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3 662 野生动物丰富度 635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124 物种特有性 0.307 0 受威胁 物种的丰富 度 0.157 2 外来物种入侵度 0.144 1 7 指标权重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见 表 2。 表 2 各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 权重 野生维 管束植物丰富度 0.20 野生动物丰富度 0.20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0.20 物种特有性 0.20 受威胁 物种的丰富 度 0.10 外来物种入侵度 0.10 8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12、 生物多样性指数 按式( 4)计算。 V P E D T IB I 0 . 2 0 . 2 0 . 2 0 . 2 0 . 1 ( 1 0 0 ) 0 . 1 R R D E R E ( 4) 式 中 : BI 生物多样性指数 ; RV 归一化后的野生动物丰富度 ; RP 归一化后的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 DE 归一化后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 ED 归一化后的物种特有性 ; RT 归一 化后的受威胁物种的丰富度 ; EI 归一化后的外来物种入侵度 。 9 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分级 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 BI) , 将生物多样性状况分为四级 , 即 : 高、中、一般和低(表 3)。 HJ 623
13、 2011 8 表 3 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分级标准 生物多样性等级 生物多样性指数 生物多样性状况 高 BI 60 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多,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中 30 BI 60 物种较丰富,特有属、种较多,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 丰富 一般 20 BI 30 物种较少,特有属、种不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较丰富,但生物多 样性总体水平一般 低 BI 20 物种贫乏,生态系统类型单一、脆弱,生物多样性极低 10 评价报告编写 生物多样性评价报告 应包括前言,被评价区域概况,研究方法,被评价区域 生物多样性的 组成 、分 布 特点、 面临的主要威胁 ,评价结论以 及保护对策建议
14、等。 评价报告编写格式见附录 D。 11 实施与监督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HJ 623 2011 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野生动物和维管束植物数据采集表 物种信息 分布信息 序号 学名 中文名 中文别名 受威胁程度 是否中国特有 县 1 县 2 县 3 1 2 3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外来入侵物种数据采集表 物种信息 分布信息 序号 学名 中文名 中文别名 县 1 县 2 县 3 1 2 3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采集表 生态系统类型 分布信息 序号 群系 县 1 县 2 县 3 1 2 3 生态系统类型数合计 HJ
15、 623 2011 10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生物多样性评价报告编写格式 生物多样性评价报告由封面、报告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组成。 D.1 封面 包括报告标题、编写单位及编写时间等。 D.2 报告目录 一般列出二到三级目录。 D.3 正文 包括: ( 1)前言; ( 2)被评价区域概况; ( 3)研究方法; ( 4)被评价区域 生物多样性的 组成 、 空间 分布 特点及 面临的主要威胁 ; ( 5)评价结论; ( 6) 保护对策建议。 D.4 参考文献 按照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7714 2005)的标准执行。 HJ 624 201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
16、保护标准 HJ 624 2011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assessment on environmental risk of alien species 2011-09-09 发布 2012-01-01 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HJ 624 2011 12 HJ 624 2011 13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我国外来物种 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的 原则、内容、工作程序、 方法 和要求 。 本标准为
17、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1 年 9 月 9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2 年 1 月 1 日 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HJ 624 2011 14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 标准规定了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的 原则、内容、工作程序、 方法 和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外来物种造成生态危害的评估。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 2.1 外来物种 alien species 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潜在扩散范围以外的种
18、、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该物 种所有可能存活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2.2 外来入侵物种 invasive alien species 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已经对生态环境、生产 或 生活 造成 明显损害或不利影响的外来物种。 2.3 本地物种 native species 出现在 其 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潜在扩散范围以内的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 2.4 依赖人工繁育的外来物种 alien species dependent on humans being for their survival 必须通过人工繁育措施才能建立种群或扩散的外来物种
19、。 2.5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为了决策的需要,以科学为基础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或结果进行逻辑判断的过程。 2.6 引进 introduction 外来物种通过人类活动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潜在扩散范围以外地区的过程。 2.7 有意引进 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因 农 业 生产、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景观美化、观赏 以及 放生等目的,有意识地引进外来物种 的过 程 。 2.8 无意引进 un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在贸易、运输 和 旅游等活动中,伴随物资和人员的流动非故意地引进外来物种 的过程 。 HJ 624
20、 2011 15 2.9 建立种群 establishment 外来物种在新栖息地成功繁 殖可育的后代并且具有连续生存可能性的过程。 2.10 扩散 spread 外来物种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 2.11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指 所有来源的 活的 生物体 中的变异性 ,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 生态综合体 等, 这包 含 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12 生态危害 ecological hazard 指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等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2.13 预防 prevention 防止外来入侵物种
21、风险事 件的发生。 2.14 监测 monitoring 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群及其 危 害对象进行连续的调查以掌握其生态危害的变化。 2.15 控制 control 运用化学、生物、人工、机械、生态替代 和 综合利用等措施抑制、封锁或根除外来入侵物种种群。 3 总则 3.1 评估内容 评估 规划和建设项目 的实施是否可能导致 外来物种 造成生态危害,从外来物种环境安全的角度评估 规划和建设项目 实施的可行性。 3.2 基本原则 3.2.1 预先防范原则 在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 拟 引进的外来物种 没有风险 时,应 假设 该外来物 种可能 有风险 。对有意 引进的外来物种,即使不能证明其存在风
22、险,也应先试验后推广、逐步扩大利用规模。 3.2.2 逐步评估原则 应按照识别风险、评估风险 和 管理风险的步骤,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开展 环境 风险评估。 3.2.3 基本要求 和专门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外来物种的 环境风险 评估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本标准 对 所有类群的 评估提出了基本要求 ; 同时,考 虑到不同类群评估方法的差异,除基本要求外 ,对 各 类群的评估 方法分别 做了专门规定。 3.3 评估范围 原则上以 规划和建设项目 范围为基础,在综合考虑 规划和建设项目 实施可能影响的范围 以及周边自 然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区域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外扩范围。 HJ 624 2011 16 3.4
23、 工作程序 评估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图 1):第一阶段进行评估前的准备,收集评估范围基础信息, 确定 拟评 估 的外来物种 ,决定是否进行风险评估 ; 第二阶段开展风险评估,分析 引进、建立自然种群、扩散 的可 能性 和 生态危害 的程度; 第三阶段做出结论,提出 优化方案 或替代方案。 是 是否需要风险评估 否 现场踏勘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专家咨询 确定评估范围 分析环境经济现状、引进途径、生物学特性、 管制和危害情况等基础信息 确定拟评估的外来 物种名单 第 一 阶 段 评 估 前 的 准 备 引进可能性 建立自然种群可能性 扩散可能性 生态危害 第 二 阶 段 风 险 评 估 否 否 评估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623628-2011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六项标准 623 628 2011 区域 生物多样性 评价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