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 T 957.3-2019 “渝快办”工作规范 第3部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pdf
《DB50 T 957.3-2019 “渝快办”工作规范 第3部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0 T 957.3-2019 “渝快办”工作规范 第3部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35.240.20 L 67 DB50 重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50/T 957.32019 “渝快办”工作规范 第3部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 2019-12-15发布 2020-03-15实施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0/T 957.32019 I 目次 前言.I 1 范围.1 2 总体架构.1 2.1 总体架构.1 2.2 建设模式.2 2.3 业务流程.2 2.4 基础设施层.3 2.5 应用支撑.4 3 主要应用系统.6 3.1 事项管理系统.6 3.2 综合受理系统.6 3.3 业务运行系统.7 3.4 电子证照系统.8 3.5 电子监察系统.8
2、3.6 大数据综合应用系统.9 3.7 中介服务系统.10 3.8 综合管理系统.11 4 自助服务终端.12 4.1 基本要求.12 4.2 主要功能.12 4.3 操作方式.12 5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安全保障.13 5.1 系统安全.13 5.2 应用安全.13 5.3 数据安全.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中介服务系统入驻登记程序.14 DB50/T 957.32019 I 前言 DB50/T957“渝快办”工作规范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窗口)(窗口)建设与服务; 第3部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 第4部分:政务服务工作规范; 第5
3、部分:政务公开工作规范; 第6部分:问政咨询工作规范; 第7部分:效能监管工作规范。 本部分是DB50/T957的第3部分。 本部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两江新区政务中 心、巴南区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涪陵区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璧山区行政服务中心、石柱 县行政服务中心、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谢江南、冯骏、李宗磊、罗先文、杨洋、张锐、朱洪艳、邓科、邵光彩、罗霞、 姜华、谭红军、袁家鹏、杨春宝。 DB50/T 957.32019 1
4、 “渝快办”工作规范 第3部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原则要求、总体架构、主要应用系统、网上政务服务 平台安全保障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全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 2 总体架构 2.1 总体架构 2.1.1 全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见图1。 图1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图 2.1.2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包括五大层次和两大体系,五大层次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 支撑层、应用层、访问及服务层;两大体系包括业务运行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2.1.3 五大层次为以下内容: a) 基础设施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依托重庆市
5、政务云中心运行,系统运行依赖的计算资源、网络、 存储、安全等基础设施由政务云中心统一提供; DB50/T957.32019 2 b) 数据层。数据层由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等基础库和电子证照库、事项库、办件库、项目 库等主题库组成。数据层基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从各部门汇聚相关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形成 大数据中心,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c) 支撑层。支撑层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运行提供服务能力支撑,包括身份认证系统、电子印章 系统、支付系统、物流系统等; d) 应用层。应用层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平台、数字化政务大厅和大数据综合应用系统 等组成; e) 访问及服务层。网上政
6、务服务平台的访问及服务层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线上渠道包括网 上政务服务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等;线下渠道主要包括各级行政服务大厅 和政务服务便民点。 2.1.4 两大体系为以下内容: a) 业务运行规范体系。分为技术规范和业务规范。技术规范包括事项、办件、电子证照、统一身 份认证建设使用的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包括“渝快办”标准体系、电子证照运行管理办法、网 上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办法、政务服务统一物流管理办法等管理标准; b) 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保障。 2.2 建设模式 重庆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遵循平台总体架构
7、,采取统建方式,由市级整体统一建设,各 区县(自治县)不再建设,政务服务数据市级大集中,在平台内部共享,其构架图见图2。 图2 平台总体架构图 2.3 业务流程 2.3.1 政务服务业务数据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之间流转,具体 见图3。 DB50/T 957.32019 3 图3 业务流程示意图 2.3.2 用户注册登录、用户信息维护、政务服务事项定位和查询,以及政务服务的网上预约、申请、 过程管理、办理反馈和互动咨询功能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实现;服务引导、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协同 审批、事项办结和互动反馈功能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办理系统对申请表、附件材料、
8、受理信 息的接收,对过程信息、审批结果和电子证照的发送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完成。 2.3.3 部门已建互联网申报入口的,应通过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进行页面集成、单点登录和系统融合, 实现与网上申报入口集成。 2.3.4 部门业务申报入口统一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通过接口对接的方式,将申报 数据推送给部门业务系统。 2.3.5 部门业务系统将部门审批过程和结果数据通过接口对接的方式实时传输至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统 一办件库,进行数据汇聚。使用专网的部门,将本部门数据交换共享至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完成数据汇 聚。 2.4 基础设施层 2.4.1 建设 政务云是全市政务服务业务运行的基础平台,
9、由全市统一建设,各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申请 使用。政务云主管单位负责云平台搭建、服务器运行管理、网络环境、安全设施等。 2.4.2 使用 各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依申请使用政务云的资源。资源使用部门按流程向政务云主管单位申 请云计算资源,审核通过后应用。 2.4.3 对接 各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使用政务云的资源部署本部门应用系统,不涉及与政务云的对接。 DB50/T957.32019 4 2.4.4 管理 政务云资源由云中心运营商负责管理维护,保证云中心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提供持续稳定服 务。使用云中心的各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管理本部门部署在云中心上的业务应用。 2.5 应用
10、支撑 2.5.1 身份认证系统 2.5.1.1 建设 身份认证系统由全市统一规划建设,部署在互联网区,统一接入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全市 各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的政务服务系统提供统一的互联网用户注册、登录和认证,实现“一点登 录、全网通办”。 2.5.1.2 使用 2.5.1.2.1 自然人注册:自然人基于身份认证平台实现用户注册,基于平台提供的实名认证方式,完 成实名认证。 2.5.1.2.2 法人注册:法人基于身份认证平台实现用户注册,完成实名认证。 2.5.1.2.3 三级授权:法人基于身份认证平台创建代理人,为代理人进行授权。 2.5.1.2.4 找回密码:用户基于身份认证平台
11、找回密码,并完成密码重置。 2.5.1.3 对接 2.5.1.3.1 身份认证平台作为全市各级、各单位政务服务系统互联网用户的统一入口,为各系统提供 统一的接入标准和规范。各系统所需的用户登录、注册、找回密码、实名认证等基础功能由统一身份认 证平台提供。各级、各单位政务服务系统需完成统一登录、统一退出的对接工作,对接后各系统原则上 不再保留自己的用户体系,如已建系统需要保留存量用户,可对存量用户采取映射方式与认证平台用户 进行绑定处理,对于获取到认证平台的用户信息是否保留,对接系统根据各自需要自行决定。 2.5.1.3.2 身份认证平台提供页面和接口对接方式。WEB系统采用页面方式进行对接;A
12、PP采用接口方 式进行对接。各政务服务系统运行中如需使用认证平台的其他功能,可直接调用。 2.5.1.4 管理 各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需按照统一身份认证的技术要求与身份认证系统 进行对接,实现用户的注册、认证、维护,不再保留自身的用户注册及管理功能。各市级部门、区县(自 治县)原有存量实名用户需按照统一身份认证的标准交换到身份认证系统。 2.5.2 电子印章系统 2.5.2.1 建设 电子印章系统由全市统一规划建设,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统一对接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 全市审批服务提供基础支撑。电子印章系统包括:电子印章管理平台、电子印章服务平台和签章客户端。 2.5.
13、2.2 使用 2.5.2.2.1 签章:对证照、文件、网页等内容加盖电子印章及数字签名。 2.5.2.2.2 验章:验证电子印章的有效性。 2.5.2.2.3 内容验证:验证签署文件的内容是否被篡改。 DB50/T 957.32019 5 2.5.2.2.4 证书查看:查看印章签署者的数字证书信息。 2.5.2.2.5 签章信息查看:查看签章人、印章名称、印章时间等签章信息。 2.5.2.3 对接 2.5.2.3.1 客户端签章:各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在自建业务系统中集成签章插件,对业务运行 产生的文件基于浏览器实现签章操作。 2.5.2.3.2 服务端签章:各市级部门、区县(自治县)业务
14、系统调用电子签章系统签章服务,不需要 人工介入,自动完成签章操作。 2.5.2.4 管理 电子印章制作单位基于电子印章系统制作电子印章;电子印章使用单位基于电子印章系统提供的印 章服务,实现签章、验章操作,并对本单位的电子印章进行保管、注销等管理。 2.5.3 支付系统 2.5.3.1 建设 支付系统由全市统一建设、集中部署,为全市政务服务提供在线支付功能。支付系统通过第三方支 付平台联通财政、税务、收款银行系统,实现线上线下、PC端、移动端、智能一体机全覆盖。 2.5.3.2 使用 2.5.3.2.1 网上缴费:网上申报业务流转到收费环节,申请人在PC端、移动端、智能一体机查询到待 缴费用,
15、选择在线支付方式,系统反馈是否缴费成功并出具缴费回执单。 2.5.3.2.2 资金流转:缴款人缴款成功后,资金转入财政网上缴费待缴科目,系统自动完成对账,自 动对收缴资金进行分解清算,将资金划转到相应的财政专户。 2.5.3.3 对接 支付系统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市业务运行系统、市财政局非税收费系统。第三方支付平台对 接线上支付。各级政务服务机构有自建网上申报系统的,应按照对接标准与统一支付平台进行对接,不 得直接与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 2.5.3.4 管理 市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在线支付管理平台的技术标准规范。市财政管理部门建立完善有 利于推动网上缴费的配套政策,对支付系统的
16、所有收费数据进行管理,定期与支付系统对接的银行进行 对账,对申请人反映的收费异常数据,进行核实并处理。对收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5.4 物流系统 2.5.4.1 建设 物流系统由全市统一建设、集中部署,为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和申请人提供申请材料及审批结果(证 照或批文)的邮寄服务。 2.5.4.2 使用 2.5.4.2.1 申请材料邮寄:申请人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申报业务时,可选择是否通过邮寄方式递送申 请材料。 DB50/T957.32019 6 2.5.4.2.2 审批结果(证照或批文)邮寄:申请人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申报业务时,可选择是否通过 邮寄方式接收审批结果(证照或批文)。 2.5.4
17、.2.3 邮寄进度查询:申请人可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PC端、移动端查看申请材料邮寄进度。政务 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可在业务运行系统查看审批结果邮寄进度。 2.5.4.3 对接 物流系统应对接中国邮政物流系统,并为全市政务服务提供物流服务。 2.5.4.4 管理 2.5.4.4.1 各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跟邮政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由邮政公司提供统一的邮件包装,包括 显示字样和logo标识。 2.5.4.4.2 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可设置专门的邮寄窗口,统一接收申请材料邮件以及邮寄审批结果。 3 主要应用系统 3.1 事项管理系统 3.1.1 基本要求 3.1.1.1 事项管理系统全市统一建设,部署在电子政务外
18、网区,各级不再单独建设。 3.1.1.2 事项管理系统对全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电子化、版本化、规范化、标准化管 理,形成全市统一政务服务事项库,为业务办理系统、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体政务服务大厅等系统提 供服务事项数据,实现事项的同源管理、多方使用。 3.1.2 主要功能 事项管理系统主要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目录清单、实施清单、申请材料、问题解答等信息的填报、 审核和发布。主要功能包括:目录清单管理、实施清单管理、事项下放管理、查询统计、资源配置等。 3.1.3 使用权限和要求 事项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目录清单的统一管理、发布、审核。各级实施部门负责本部门实施清单的管 理。法制管理部门及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0 957.3-2019 “渝快办”工作规范 第3部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 957.3 2019 渝快办 工作 规范 部分 网上 政务 服务 平台 建设 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