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2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2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2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文学理论-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36,分数:100.00)1.以人为本 (分数:1.00)_2.继承与创新 (分数:1.00)_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分数:1.00)_4.精神生产 (分数:1.00)_5.艺术生产 (分数:3.00)_6.文学创造的客体 (分数:3.00)_7.文学创造的主体 (分数:3.00)_8.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分数:3.00)_9.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分数:3.00)_10.审美体验 (分数:3.00)_11.文学的主体性 (分数:3.00)_12.灵感 (分数:3.00)_13.陌生化
2、(分数:3.00)_14.艺术直觉 (分数:3.00)_15.形象思维 (分数:3.00)_16.艺术发现 (分数:3.00)_17.“熟参” (分数:3.00)_18.创作家与白日梦 (分数:3.00)_19.创作动机 (分数:3.00)_20.形式创造 (分数:3.00)_21.形象大于思想 (分数:3.00)_22.艺术真实 (分数:3.00)_23.“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分数:3.00)_24.艺术形式 (分数:3.00)_25.通感 (分数:3.00)_26.“现代小说是忙书,不是闲书” (分数:3.00)_27.诗为活物 (分数:3.00)_28.折中义文学 (分数:3.00)_
3、29.报告文学 (分数:3.00)_30.四分法 (分数:3.00)_31.诗无达诂 (分数:3.00)_3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分数:3.00)_33.文学语言 (分数:3.00)_34.特征化 (分数:3.00)_35.意境 (分数:3.00)_36.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分数:3.00)_文学理论-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36,分数:100.00)1.以人为本 (分数:1.00)_正确答案:()解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纲和灵魂。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对社会主义文艺来讲
4、,就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和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应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继承与创新 (分数:1.00)_正确答案:()解析: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各民族文学都有一个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历史过程。文学活动的历史
5、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因此要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弃之糟粕、取其精华。另外,由于文学传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这又要求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革新。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分数:1.00)_正确答案:()解析: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文学活动是一种最具个人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最忌千篇一律、模式化、概念化,同时,文学活动又需要一个有利于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因此,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
6、。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1 年,针对民族戏曲改革发展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1956 年,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即著名的“双百”方针,旨在营造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避免文学创作千篇一律、模式化、概念化。这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4.精神生产 (分数:1.00)_正确答案:()解析: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的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5.艺术生产 (分数:3.
7、00)_正确答案:()解析:艺术生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马克思又在导言中称之为“艺术生产”。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将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创造人的科学创见。艺术生产指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的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活动,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看着一个循环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文学的价值生成过程。6.文学创造的客体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学创造的客体: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史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客体即“自然”说和客体即“情感”说。两者都未能完满而科学地阐释这一问题。科学的解释为:首
8、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其次,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三个特殊性: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7.文学创造的主体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关于这一问题,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观点,例如主体即“模仿者”、“创造者”、“旁观者”与“移情者”,但这些观点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较为全面的解释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8.文学创造的客体“主
9、体化”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中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9.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文学创造中客体虽然处于非主导、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中,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10.审美体验 (分数:3.
10、00)_正确答案:()解析:审美体验: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11.文学的主体性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学主体性”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再复最先阐发。其主要内容为:人的主体性分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两个方面,前者是指
11、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一种主体而存在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的,此时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后者则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认识的,此时的人是精神主体。 总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12.灵感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灵感:是指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并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
12、得的对所思主题(意念或形象)的一种顿悟,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13.陌生化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观察描写事物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习惯化”,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来展开描写,以此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的一种构思方式。14.艺术直觉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艺术直觉:在艺术构思中,直觉是指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15.形象思维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文学理论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