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专业基础课-刑法学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三)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专业基础课-刑法学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三)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专业基础课-刑法学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三)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业基础课-刑法学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三)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2.00)1.简述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分数:3.00)_2.简述故意杀人罪与因危害公共安全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的区别。 (分数:3.00)_3.简述故意伤害(致死)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 (分数:3.00)_4.简述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 (分数:3.00)_二、案例分析题(总题数:7,分数:72.00)人民法院查明成年人高某以下犯罪事实: 事实一:2006 年 7月 2日高某在拐卖妇女顾某过程中,将顾某强行奸淫,后又强迫其卖淫,7 月
2、9日将顾某出卖。在 7月 20日,高某还以出卖为目的偷盗两名婴儿。为防止婴儿哭闹,高某给婴儿喂了安眠药,因剂量不当导致其中一名婴儿死亡。另一名婴儿一直没有卖出去。 事实二:高某听说有人向公安机关举报了自己的上述事实,便带着 10万元人民币,于 2006年 9月 2日晚找到该县公安局分管刑事侦查工作的副局长任某(任某为高某父亲的战友,与高家关系甚密),请任某帮忙。任某在收下钱款后答应“想办法”。后来,任某找了个“理由”让办案人员对该举报材料进行了“技术”处理而没有立案。不久,任某调离公安机关。高某因“事实一”中的行为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交代了向任某送钱的事实。 阅读分析上述材料后,请回
3、答下列问题:(分数:9.00)(1).“事实一”中高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为什么?(分数:3.00)_(2).“事实二”中高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为什么?(分数:3.00)_(3).“事实二”中任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为什么?(分数:3.00)_甲带领 15周岁的乙,在停车场劫持了宋某,将宋某带到郊外一废弃的厂房内,捆绑在铁架床上。甲指使乙将宋某携带的现金以及手机、名贵金表等价值 3万元的财物搜掠一空。同时,甲打电话给宋某的妻子索要 20万元赎金,宋某的妻子答应付款。乙受甲指派,在约定时间和地点拿到了 20万元赎金。甲通过电话确定乙已取得赎金后,随即将宋某杀害。之后,甲把宋某的手机、手表
4、以及 2万元现金分给乙,自己驾驶宋某的汽车携带其他财物逃跑。甲、乙被通缉之后,乙才得知甲杀害了人质,感到事态严重,即到公安机关供述了以上事实。 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以下问题并分别说明理由:(分数:9.00)(1).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分数:3.00)_(2).对乙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分数:3.00)_(3).乙具有哪些法定量刑情节?(分数:3.00)_2010年 3月 1日,甲(男,1992 年 12月 10日出生)和乙(女,1995 年 8月 1日出生)为购买高档手机骗走邻居家 3岁的小孩,准备将其卖出。两人将孩子关在城郊一处废弃库房后,甲去外地寻找买主,并安排乙看管孩子。孩子哭闹不休,
5、乙难以忍受,离开库房,弃之不顾。甲得知乙不在库房,就要求乙返回,乙不予理会,最终导致孩子饿死。 请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分数:9.00)(1).甲的行为如何定罪?(分数:3.00)_(2).乙的行为如何定罪?(分数:3.00)_(3).甲和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分数:3.00)_甲拖欠乙和丙 5000多元的打工报酬一直不付。乙与丙商定后,将甲的女儿丁(15 岁)骗到外地扣留,以迫使甲支付报酬。在此期间(共 15天),乙、丙多次打电话让甲支付报酬,但甲仍以种种理由拒不支付。乙、丙遂决定将丁卖给他人。在乙外出寻找买主期间,丙奸淫了丁。乙找到了买主戊后,乙、丙以 5000元将丁卖给
6、了戊,二人平分赃款。戊欲与丁结为夫妇,遭到丁的拒绝。戊为防丁逃走,便将丁反锁在房间里一个多月。戊后来觉得丁年纪小,太可怜,便放丁返回家乡。戊找到乙要求退回 5000元钱,乙拒绝退还,戊便于深夜将乙的一辆摩托车(价值 3000元)骑走。 阅读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分数:9.00)(1).乙和丙的行为构成何罪和何罪的共犯?(分数:3.00)_(2).在乙、丙出卖丁的过程中,丙奸淫丁的行为该如何处理?与乙有何不同?(分数:3.00)_(3).戊的行为构成何罪?该如何处罚?(分数:3.00)_某日深夜,甲喝醉酒后,叫上乙外出找乐,乙应邀开车载甲前往一娱乐场所。当车行至一昏暗的路上时,甲看见路边
7、有一女子丙(21 岁)正在等车,遂对乙说:“停车下去看看,找那个女的玩玩。”乙便下车,跟丙搭讪,发现丙神情恍惚,有点发呆,顿觉无趣,便上车对甲说:“那个女的脑子好像有问题,我跟她说话,她精神呆滞。”甲听后酒兴发作,顿生邪念:“有病的听话,更好玩。”甲再次让乙下车想办法叫丙上车。乙遂以送丙回家为名义,将丙骗上车,继续开车前进。在车上,甲抚摸拥抱丙,并脱掉丙的衣服,丙并没有反抗。甲见丙如此听话,淫欲大增,遂让乙靠边停车,并对乙说:“哥俩好好陪她玩玩,你先下车,我一会儿叫你。”乙心知肚明,表示同意,便下车等待。甲迫不及待地脱掉自己的衣裤,与丙发生了性关系。随后,甲让乙上车玩玩,并说“这个女的很听话,
8、你好好放松吧”。乙便上车,见丙光着身子,便欲与丙发生性关系,但乙由于内心害怕、行为失常而最终未能与丙性交成功。经鉴定,丙系精神病智障患者,对性侵犯几乎无防御能力。后甲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在预审讯问期间,甲如实交代其与乙的上述行为。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分数:9.00)(1).甲、乙的上述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如是,构成何罪?(分数:3.00)_(2).如乙辩称他是自动放弃犯罪,构成犯罪中止,其辩解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分数:3.00)_(3).本案中,甲、乙有何法定量刑情节?(分数:3.00)_曹某怀疑其妻与其朋友韩某有不正当关系,遂于某晚跟踪其妻至韩某住所。进屋后,
9、曹某发现其妻子披头散发坐在韩某的床上,正在哭泣。曹某大怒,遂殴打其妻,并与韩某发生争吵。曹某知道韩某非常有钱,决定抓住这个机会狠狠敲诈他一笔,于是谎称到其父母家中解决问题,将韩某骗至其表妹杨某(当时不在家)的住所,并对韩某进行捆绑、殴打。韩某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承认与曹妻有不正当关系,提出用金钱补偿,并在曹某的胁迫下,先后数次给家里打电话,要家人将 20万元放在某公园的指定场所,韩某的家人并未照办。不久,杨某返回住所,韩某以实情相告,杨某并未加以制止,并与曹一起致信韩某的妻子,信称:韩某系卑鄙小人,现在我的控制之中,为示惩戒,速送 20万元至某公园的指定地点,钱到放人,不得报警,否则后果自负。
10、韩妻害怕,将钱放至指定地点,并通知曹某。曹某叫杨某去公园取钱,杨某不敢去。于是,曹某留下杨某看管韩某,自己去取赃款。在曹某外出取钱之际,韩某哀求杨某将自己放掉。杨某心动,将韩某放走,并和韩某一起去派出所报警,带领公安人员去公园捉拿曹某,但此时曹某早已携款逃走。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分数:12.00)(1).曹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分数:3.00)_(2).杨某私自将韩某放走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中止?请说明理由。(分数:3.00)_(3).杨某的行为有何法定量刑情节?(分数:3.00)_(4).假设曹某在犯罪过程中杀害了韩某,其行为如何处理?(分数:3.00)_甲(女,1984
11、年 7月 20日生)因其同居男友乙另有新欢丙而生恨意。2004 年 6月 7日,甲得知当晚丙一人独居于郊外的出租屋,遂叫来好友丁(男,1986 年 12月 13日生),要其晚上去强奸丙,并给了 500元“报酬”给丁,丁同意。晚 9点,甲领着丁来到丙住处附近,指认了出租屋,并给了丁一把其从男友处偷来的钥匙。晚 10点左右,丁找到出租屋,因房门未锁而顺利进入房间,正欲强奸时,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黑暗中丁用力反复将被害人头部向墙体撞去,见被害人不再反抗,于是拉开电灯。丁准备强奸时发现被害人已没有了气息,遂匆忙逃走。回家后,丁越想越怕,便告知父母。其父母反复规劝,并硬拉着丁到公安机关去交代了罪行。案发
12、后查明:甲已有三个月身孕;甲于 2003年 1月 4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6个月,缓刑 1年,并处罚金 500元;被害女子并非丙,而是丙的另一同室女友戊,丙当晚因加班未归;戊因丁的暴力而死亡。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分数:15.00)(1).甲、丁的犯罪行为构成何罪?构成一罪还是数罪?并简要说明理由。(分数:3.00)_(2).甲、丁原想强奸丙,实际上加害了丙的同室女友戊。这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有无影响?为什么?(分数:3.00)_(3).对甲能否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为什么?(分数:3.00)_(4).甲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分数:3.00)_(5).指出丁具备的法定量刑
13、情节及其处罚原则。(分数:3.00)_三、法条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6.00)刑法第 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试说明:(分数:8.00)(1).该条所规定的罪名、罪状的描述类型。(分数:2.00)_(2).如何理解“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含义?(分数:2.00)_(3).该条规定的两罪有何区别?(分数:2.00)_(4).该条中“告诉才处理”的含义是什么?刑法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有哪些?(
14、分数:2.00)_刑法第 267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试回答:(分数:8.00)(1).本条规定的“抢夺”、“公私财物”的含义应如何界定?(分数:2.00)_(2).本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应如何理解?(分数:2.00)_(3).本条中“携带凶器抢夺”的含义是什么?(分数:2.00)_(4
15、).除了本条第 2款的规定外,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需满足哪些条件?(分数:2.00)_专业基础课-刑法学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三)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2.00)1.简述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本罪。 (2)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 (3)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
16、他人人格与名誉的行为。具体表现为:诽谤必须以捏造事实的方法进行;诽谤必须散布其所捏造的事实;诽谤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人进行,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犯罪。(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2.简述故意杀人罪与因危害公共安全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的区别。 (分数: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专业 基础课 刑法学 侵犯 公民 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 财产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