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2013年北京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北京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3 年北京市中考真题化学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分 ) 1.(1 分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冰雪融化 B.纸张燃烧 C.水分蒸发 D.矿石粉碎 解析: 冰雪 融化是 水的 状态变化 , 融化前后都是水,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项 错 误 ;纸张燃烧 会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项 正确;水分蒸发是 水的 状态发生了变化, 蒸发前后都是水,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项 错误 ;矿石粉碎只是 矿石颗粒大小 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2、 项 错 误 。 答案: B. 2.(1 分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 A.氧 B.硅 C.铝 D.铁 解析: 地壳中元素 分布按照 含量 由多到少 是:氧 、 硅 、 铝 、 铁 、钙等 ,其中铝 是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所以 选 C. 答案: C. 3.(1 分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 A.O2 B.SO2 C.HCl D.NaOH 解析: 氧化物是 只由 两种元素组成, 且 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SO2符合氧化物定义,所以 B 项正确。 O2是单质不是化合物, A 项错误。 HCl 不含氧元素, C 项错误。 NaOH 虽含氧元素但是由三种元素组成,
3、D 项错误。 答案: B. 4.(1 分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 A.木炭 B.铁丝 C.蜡烛 D.红磷 解析: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 A 项错误 。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 B 项正确 。 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现象与木炭燃烧类似 ,故 C 项错误 。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故 D 项错误 . 答案: B. 5.(1 分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面粉 B.牛奶 C.白糖 D.植物油 解析: 溶液是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面粉 、 牛奶 、 植物油
4、都 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 溶液 ,故 A 项 、 B 项、 D 项 错 误 ;白糖易溶于水, 易与 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从而 形成溶液 。 故 C 正确; 答案: C. 6.(1 分 )下列物品使用的主要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 A. 塑料玩具 B. 纯棉帽子 C. 陶瓷餐具 D. 黄金饰品 解析: 有机合成材料 是 人工合成 的 有机物高分子 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合成材料, 故 A 项正确 。 纯棉属于天然 有机高分子 材料, 而非合成材料, 故 B 项错误 。 陶瓷是用粘土 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 C 项错误 。 黄金饰品 属于 金的合金
5、, 合金 属于金属材料,故 D 项错误 。 答案: A. 7.(1 分 )碳酸钠可用于制造玻璃,其俗称是 ( ) A.小苏打 B.熟石灰 C.生石灰 D.纯碱 解析: 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 , 故 D 项正确 。 碳酸氢钠 俗称 小苏打 ,故 A 项错误 。 氢氧化钙俗称 熟石灰 或消石灰 ,故 B 项错误 。 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故 C 项错误 。 答案: D. 8.(1 分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 A.质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 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或核电荷数不同 , 因此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 故选 A 项。
6、 答案: A. 9.(1 分 )配制 50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 ) A.蒸发皿 B.玻璃棒 C.烧杯 D.量筒 解析: 配制溶液的过程包括计算、称量、溶解、装入试剂瓶并贴好标签。配制溶液不 需要进行蒸发,则不需要使用蒸发皿,故 A 项正确 。 玻璃棒用于搅拌 加速溶质 溶解 , 烧杯 是 完成溶解操作 的容器 ,量筒用于准确量取 一定量的 水,故 B 项 、 C 项 、 D 项错误 。 答案: A. 10.(1 分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滴加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检查气密性 D. 熄灭酒精灯 解析: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时
7、 ,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 故 A 项 错误 。 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 稀释放出的热量及时地扩散; 千万 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否则会造成液滴飞溅,故 B 项 错误 。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 先 浸没在水里, 然后用 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则 装置不漏气, 故 C 项 正确 。 熄灭 酒精灯时,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 故 D 项 错误 。 答案: C. 11.(1 分 )下列化学符号中,表示 2 个氢分子的是 ( ) A.H2 B.
8、2H C.2H2 D.2H+ 解析: 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 该 原子的个数 , H2表示一个氢分子, 数字2 表示 一个氢分子 含有 2 个氢原子 , 故 A 项错误 ;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 该 原子的个数 , 2H 表示 2 个氢原子,故 B 项错误 ;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 2H2表示 2 个氢分子,故 C 项正确 ;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 2H+表示 2 个氢离子,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2.(1 分 )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 A.垃圾分类处理 B.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C.使用节水龙头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解析:
9、垃圾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 A 项错误 ; 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会造成白色污染, 会污染 环境,故 B 项 正确 ; 使用节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利于保护环境,故 C 项错误 ;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节约 各种 资源 , 利于保护 环境,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3.(1 分 )下列数据是一些物质的 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 A. (8 9)牙膏 B. (6 7)胡萝卜 C. (3 4)橘子 D. (2 3)食醋 解析: pH 大于 7 显碱性 , pH 小 于 7 显 酸 性 。所以 A项正确 , B 项 、 C项 、 D 项 错误 。 答案: A. 14.(1
10、 分 )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 ) A.碳酸钙 B.氯化钠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 解析: 碳酸钙 常温较稳定, 在空气中质量不会变化,故 A 项错误 ; 氯化钠 很稳定, 在空气中质量不变化,故 B 项错误 ;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 会 减少,故 C 项 正确 ; 氢氧化钠固体 潮解,并与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反应 ,质量 会 增加,故 D 项错误 。 答案: C. 15.(1 分 )镁有 “ 国防金属 ” 的美誉 。 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序数为 12 B.核外电子数为 24 C.元素符号为 Mg D.
11、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解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原子序数为 12,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2,故 B 项错误 。 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Mg, 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故 A、 C、 D 项说法正确 。所以选择 B 项 。 答案: B. 16.(1 分 )下列方法能鉴别氧气和空气的是 ( )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解析: 氧气和空气 都是无色 无味 气体 , 故 A 项 、 C 项 不 能鉴别。 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 氮气难溶于水,所
12、以 比较溶解性也不能鉴别 ,故 B 项 错误 ;带火星木条伸入氧气 中 能复燃, 在 空气中无明显现象,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7.(1 分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2P+5O2 P2O5 B.Fe2O3+3CO=2Fe+3CO2 C.H2O2 H2+O 2 D.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 A 中 化学方程式配平 错误 ,应为 4P+5O2 2P2O5; B 中 该化学方程式缺乏反应条件, 应 为: Fe2O3+3CO 2Fe+3CO2; C 中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应为: 2H2O2 2H2O+O2 ; D 项
13、正确 。 答案: D. 18.(1 分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液氮用作冷冻剂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用于气焊 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解析: 液氮 汽化 吸收大量的热量,常用作冷冻剂,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 A 项错误 。 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利用 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 B 项错误 。 氧 气用于气焊, 利用了 它 支持燃烧的性质,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 C 项正确 。 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是因为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 D 项错误 。 答案: C. 19.(1 分 )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14、A.碘分子质量变大 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 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解析: 固体碘受热升华,是物理变化,碘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 碘分子质量 和体积都没变, 故A 项、 C 项错误。 固体碘受热升华 ,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的间隔变大, 故 B 项正确, D项错误。 答案: B 20.(1 分 )工业冶炼金属锰的原理是 3MnO2+4Al 3Mn+2Al2O3,该反应属于 ( )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 由题中化学方程式 可知 ,该反应是由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 故选 A。 答案:
15、 A 21.(1 分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醋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 B 向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铜 有大量气泡产生 氧化铜起催化作用 C 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 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 Cu Ag D 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A.A B.B C.C D.D 解析: 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 借助指示剂 才能证
16、明二者反应 ,故 A 错误; 氧化铜是否为催化剂,还应该 证明 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故 B 错误; 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 , 只能 得出 金属的活动性铁大于铜、铁大于银 的结论 , 不能证明 铜和银的金属的活动性,故 C 错误; 两块白磷都与 氧气接触, 而 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对比 说明燃烧 需要 温度达到着火点,故 D 正确 。 答案: D 22.(1 分 )肼 (N2H4)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吸湿性 。 点燃时,迅速而完全燃烧,生成 N2和 H2O,并放出大量的热 。 下列关于 N2H4的说法不
17、正确的是 ( ) A.应密封保存 B.完全燃烧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可用作燃料 D.其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7: 1 解析: 根据题意,肼 (N2H4)具有吸湿性,应密封保存,故 A 项正确 。 根据题意,肼 (N2H4)完全燃烧,生成 N2和 H2O,反应物中氧气、生成物中氮气均属于单质,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所以 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 B 项 不正确。 根据题意,肼 (N2H4)可以 燃烧,说明它具有可燃性,故 C 项 正确 。 根据化学式, 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42 ): (14 )=7: 1,故 D 项 正确 。 答案: B
18、23.(1 分 )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A.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大理石 C. 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D.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解析: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开始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后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但是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会使得水的质 量不断增加,所以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先逐渐增大,后不断减小,与图象不符,故 A错误;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大理石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因大理石不溶于水,对溶液质量不影响, 当盐酸反应完后,
19、 溶液质量不再增加 ,保持不变 ,与图象相符,故 B 正确; C、根据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开始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不断增加, 当盐酸反应完后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不再增加 ,保持不变 ,与图象不符,故 C 错误;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由于有氧气放出,固体质量开始时不断减少, 而钾元素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所以开始时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反应完后不再增 大,保持不变 ,与图象不符,故 D 错误 。 答案: B 24.(1 分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 取等质量 t2 时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
20、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 t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 b=c B.恢复至 t2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 b=c C.恢复至 t2 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若继续降温至 t1 ,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解析: 由 题中 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2 时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是: a b=c,根据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 分数 = 100% ,得知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 分数与溶解度成正比, 所以原饱和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a b=C.故 A 项 正确; 因为 在 t2 时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是: a
21、b=c,可知在该温度下,在相同质量的水中 溶解溶质达到饱和 , 溶解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 质量 的大小是: a b=C.所以,分别蒸发等量水恢复至 t2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 b=C.故 B 项 正确; C、由题意可知,将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 故 C 项 正确; D、由 题中 溶解度曲线可知, c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 使得 c 物质的溶解度变大 ,即相同的水里溶解溶质的能力变大,而原溶液中的溶质不变,所以 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故 D 项 不正确 。 答案: D 25.(1 分 )某同学欲测定 Na2CO3和 NaCl 固体混合物中
22、Na2CO3的质量分数,分别取 ag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合理的是 ( ) A.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 VmL 气体 B.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称量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 m1g C.与足量 Ca(OH)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 m2g 固体 D.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 NaOH 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 m3g 解析: A、二氧化碳 能 溶于水,通过排水法收集得到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比反应 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小 , 由 二氧化碳求出来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小, 故 A 不合理;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要 根 据剩余溶液的质量 求碳酸钠的质量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北京市 中考 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