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3 及答案解析(总分:7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分数:2.00)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分数:2.00)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下列概念中表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分数:2.00)A.生产关系B.生产力C.上
2、层建筑D.社会意识形态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分数:2.00)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分数:2.00)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分数:2.00)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
3、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8.“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阻隔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浅浅的海峡”,在今天被两岸直航的包机轻盈地直接飞越。正是两岸的亲情、共同的利益,让两岸的关系一步接着一步向前发展。“飞起来了,就不要再停下来”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这一愿望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2.00)A.事物总是处在绝对运动之中,静止是不存在的B.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比量变更重要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
4、就迎刃而解了9.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指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 )(分数:2.00)A.一定社会的经济体制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10.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下列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组是( )(分数:2.00)A.思想、道德、艺术、国家政治制度B.艺术、哲学、道德、军队、法庭C.道德、政党、思想、艺术D.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1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分数:2.0
5、0)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2.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根本问题是根源是( )(分数:2.00)A.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国家政权问题C.经济发展问题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分数:2.00)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
6、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4.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5.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 )(分数:2.00)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解释作用D.预见作用16.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分数:2.00)
7、A.动力作用B.诱导作用C.激发作用D.解释作用17.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分数:2.00)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18.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B.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为可贵的品质C.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D.任何
8、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1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有( )(分数:2.00)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真理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20.“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 )(分数:2.00)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D.谬误回归
9、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21.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这两种观点( )(分数:2.00)A.共同错误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B.都是主观真理论C.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D.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分数:2.00)A.价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现实基础B.价值是客体客观所具有的C.价值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前提D.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分数:2.00)A.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
10、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24.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分数:2.00)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25.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分
11、数:2.00)A.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B.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C.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2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三论五说”: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上述材料说明( )(分数:2.00)A.所有
12、争论都无法推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B.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具有历史性C.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作为人文科学不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D.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抛弃这些毫无意义的历史纠葛27.2011 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分数:2.00)A.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B.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C.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D.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8.关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分数
13、:2.00)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C.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制约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一定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制约2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分数:2.00)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0.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分数:2.00)A.社会意识的发
14、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三、分析题(总题数:5,分数:12.00)31.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_材料 1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遇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
15、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材料 2 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 世纪 80 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 1 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 5100 平方千米。2009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
16、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数:4.00)(1).结合材料 1,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分数:2.00)_(2).结合材料 2,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分数:2.00)_32.据医学史记载,17 世纪 20 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 世纪 80 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 1901 年维也
17、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请回答: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分数:2.00)_材料 1 在当代,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材料 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
18、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分数:4.00)(1).如何看待“全球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怎样的?(分数:2.00)_(2).结合材料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分数:2.00)_33.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 2002 年 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
19、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分数:2.00)_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3 答案解析(总分:7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分数:2.00)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解析: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它的
20、变化也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分数:2.00)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解析:解析: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交出表现。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4.下列概念中表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分数:2.00)A.生产关系B.生产力 C.上层建筑D.社会意识形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的概念内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
21、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因此选 B。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分数:2.00)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概念和内涵。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因此选 A。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22、)(分数:2.00)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正如题干中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充分证明了这句话。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分数:2.00)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解析:解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