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7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7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27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功能作用,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这是因为( )(分数:2.00)A.科技的进步能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B.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D.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3.面临环境被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2、)(分数:2.00)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发展的方向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分数:2.00)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D.囊括了人类社会一切矛盾5.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分数:2.00)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中国人民在国际
3、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6.社会发展的过程既体现了决定性,也体现了主体选择性。那么,一个民族做出选择的依据是( )(分数:2.00)A.民族的利益B.民族中每个人的喜好C.民族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D.各民族之间的交往7.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 )(分数:2.00)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相对稳定性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D.任何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建立起来的8.一
4、般来说,阳光和空气不是商品,但在一些国家,新鲜空气也可以装在特别容器中出售,空气之所以成为商品,根本原因是( )(分数:2.00)A.人们不能随便从自然界中得到新鲜空气B.能满足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C.把空气净化并装在特别容器中要经过人们的劳动D.新鲜空气的生产以交换为目的9.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有( )(分数:2.00)A.生产使用价值B.转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形成新的价值D.导致价值增值10.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内在矛盾有( )(分数:2.00)A.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5、动的矛盾1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分数:2.00)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D.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2.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分数:2.00)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组织间的竞争更激烈、更惨烈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C.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也存在竞争D.社会生产复杂多样,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社会的一切商品生产13.列宁说:“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
6、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垄断并不能消灭竞争,其原因在于( )(分数:2.00)A.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仍然是生产社会化B.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C.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私有制经济D.不存在“绝对的集中”和“纯粹的垄断”14.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原因在于( )(分数:2.00)A.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B.部门间互相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间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C.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D.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与民族市场狭小界限之间的矛盾15.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
7、绝对的意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意思,这里的“有限的范围”指的是(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能否转化为物质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下列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分数:2.00)A.世界是由物质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B.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C.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D.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分数:2.00)A.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
8、识到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B.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C.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D.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18.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分数:2.00)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D.是不可分割的19.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分数:2.00)A.农民插秧种稻B.医生诊病开药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20.下列关于意识的本质,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
9、认识是由人决定的B.鬼神观念也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却是客观的D.意识也是物质21.下列成语中,正确地说明了意识能动性的是( )(分数:2.00)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运筹帷幄,决胜千里D.拔苗助长,无中生有22.“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观点是( )(分数:2.00)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一元论D.唯心主义一元论23.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分数:2.00)A.岩石风化B.蜜蜂酿制蜂蜜C.四川发生强烈地震D.老师讲课24.下列选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有( )(分数:2.00)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10、观实在性B.物质是人们感觉的复合C.物质能为人们的感觉所反映D.物质是可以被消灭的2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分数:2.00)A.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B.意识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C.意识在产生过程中使物质的形态发生改变D.意识消极、机械、被动地反映客观存在26.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分数:2.00)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B.世界统一于存在C.万物皆在我心中D.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27.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分数:2.00)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包含肯定的否定D.主观、任意的否定28.下列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
11、的有( )(分数:2.00)A.冰一水一汽B.生产粮食一粮食被人消费一生产粮食C.团结一批评一团结D.光的微粒说一光的波动说一光的波粒二象说2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分数:2.00)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30.下列表述中,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有( )(分数:2.00)A.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冲突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C.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D.国际交流与文化合作31.下列关于矛盾转化的原理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矛盾的转化是无条件的B.矛盾转化是具体矛盾的暂
12、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C.矛盾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D.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27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功能作用,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这是因为( )(分数:2.00)A.科技的进步能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 B.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C.科学技术的发
13、展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D.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具体表现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渗透性因素,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故选项 AB 正确。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所以,选项 C
14、正确。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故选项 D 正确,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D。3.面临环境被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分数:2.00)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发展的方向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 选项符合题意,因为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
15、,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地理环境的好坏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因此 B 选项错误。C 选项也是错误的,地理环境的好坏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更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方式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地理环境在人的生产实践中制约人的发展,使人们必须遵守客观规律。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16、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分数:2.00)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一切矛盾解析:解析:下面我们进行选项分析: A 选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也就是说其他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所以此选项正确。 B 选项,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
17、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此选项也正确。 C 选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最终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所以 C 选项正确。 D 选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并非囊括了人类社会一切矛盾,人类社会是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体系,故此选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 选项。5.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分数:
18、2.00)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二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制约着历史选择的内容、方向和结果。三是取决于对国际环境的认识,从中取得“历史的启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如此,是因为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
19、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因此正确选项是 ACD 选项。6.社会发展的过程既体现了决定性,也体现了主体选择性。那么,一个民族做出选择的依据是( )(分数:2.00)A.民族的利益 B.民族中每个人的喜好C.民族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D.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二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对这种特点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三是取决于各民族之
20、间的交往,从对这种认识中获得“历史的启示”。故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 ACD。选项 B 明显错误。7.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 )(分数:2.00)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相对稳定性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D.任何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成为基本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
21、关系的矛盾是从量变阶段进入质变阶段时,就必然提出从根本上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但是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生产力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冲破一切障碍、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关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最后总要被这种力量所打破。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反作用最突出的时候,也正是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最为强烈,生产力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内在力量已经成熟的时候。所以,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这时它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并不是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
22、定性。只有当生产力的变化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根本不能适合它的发展的时候,才会出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必要与可能。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B。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要求,选项 C 是错误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就不能从旧社会中直接产生和建立起来,D 选项也是错误的。8.一般来说,阳光和空气不是商品,但在一些国家,新鲜空气也可以装在特别容器中出售,空气之所以成为商品,根本原因是( )(分数:2.00)A.人们不能随便从自然界中得到新鲜空气B.能满足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C.把空气净化并装在特别容器中要经过人们的劳动 D.新鲜空气的生产以交换为目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
23、点是“商品的内涵”。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新鲜空气的生产,耗费了人类劳动,是以交换为目的经济活动。故正确选项是 BCD。9.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有( )(分数:2.00)A.生产使用价值 B.转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C.形成新的价值D.导致价值增值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基础上首先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认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故正确选项是 AB。10.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内在矛盾有(
24、 )(分数:2.00)A.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除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不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其余三对矛盾都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内在矛盾。此外商品的内在矛盾还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CD。1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分数:2.00)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D.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12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