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102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102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102及答案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102 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分数:2.00)A.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人超状态B.林则徐虎门销烟C.中国封建王朝腐朽没落D.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3.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并通过著书立作等方
2、式介绍外国先进的军事、科技,以及政治、经济学说等。其中,提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典型代表著作是(分数:2.00)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盛世危言D.救亡决论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早期和后期提出的社会改革和发展方案,其共同点是(分数:2.00)A.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B.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D.都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5.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 103 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此次变法的阶
3、级基础是(分数:2.00)A.农民阶级B.开明地主C.爱国知识分子D.民族资产阶级6.1912 年 2 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促使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分数:2.00)A.武昌起义胜利B.临时约法的颁布C.清帝下诏退位D.中华民国的成立7.1917 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先进分子的主要影响是(分数:2.00)A.从改良主义者走向革命道路B.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C.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D.从城市武装起义转向农村包围城市8.1925 年至 1927 年爆发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最终失败。其失败
4、的标志性事件是(分数:2.00)A.国共合作全面破裂B.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D.北洋军阀反动势力尚存9.1927 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其代表的是(分数:2.00)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B.城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C.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0.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标志性事件是(分数:2.00)A.五四
5、运动B.一二.九运动C.福建事变D.西安事变11.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分数:2.00)A.加强政权建设B.减租减息,发展生产C.开辟抗日根据地D.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1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出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分数:2.00)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B.农民利益和要求发生改变C.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改变D.社会主要矛盾地位的变化1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分数:2.00)A.建立统一战线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开展武装斗争D.走社会主义道路14.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
6、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中,“另起炉灶”所蕴含的核心是(分数:2.00)A.回收一切丧失了的国家利益,走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政治上坚定地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团结在一起,同资本主义国家决然分开C.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后,再与西方国家建交D.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15.1953 年开始全面实行的三大改造,实质是(分数:2.00)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促进个体手工业互助合作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1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展
7、了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分数:2.00)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并逐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区域是(分数:2.00)A.重工业B.轻工业C.农村D.城市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8.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9.近代中国,既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任何一
8、个国家单独征服,也没能被他们共同瓜分。原因在于(分数:2.00)A.列强想在中国扶植其统治代理人B.列强要变中国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20.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新产生的阶级是(分数:2.00)A.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B.资产阶级C.贫农和雇农D.工人阶级2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最终失败,从自身原因来看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分数:2.00)A.无法
9、从根本上提出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B.无法提出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主张C.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D.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22.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区别体现在(分数:2.00)A.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B.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宣传自由平等,批判封建纲常伦理D.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23.恩格斯曾说过:“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要求为其背景的。”1911 年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也不例外,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有(分数:2.00)A.当时的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B.武昌首义的胜利,掀起了
10、辛亥革命的高潮C.清末“新政”和“预备仿行宪政”破产D.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24.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之间的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分数:2.00)A.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B.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C.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D.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5.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条件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B.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C.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1、奠定了组织基础D.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结合以及共产国际的支持26.1927 年,张学良宣布“改易旗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具体体现在(分数:2.00)A.建立庞大军队以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B.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以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C.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D.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并厉行文化专制主义27.从 1927 年 7 月大革命失败到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几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
12、了统治地位,它们是(分数:2.00)A.1927 年 11 月至 1928 年 4 月的“左”倾盲动错误B.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C.1930 年 6 月至 9 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D.1931 年 1 月至 1935 年 1 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28.下列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表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游击战具有战略地位和全局性意义B.为抗战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C.敌后游击战是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D.逐步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29.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13、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具体体现在(分数:2.00)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B.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减轻了苏联、英、美等国的作战压力C.中国坚持持久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并为盟军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D.中国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30.1947 年的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其重大意义体现在(分数:2.00)A.从根本上摧
14、毁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B.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C.促使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众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D.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群众基础3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是(分数:2.00)A.社会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3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主张不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经过估计至少 10 年,多则 15 年或 20 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但到了 1952 年 9 月 24 日,毛泽东提
15、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实现这种认识上的改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分数:2.00)A.随着党的积极领导、稳步推进方针的出台,手工业的合作化基本完成B.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C.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D.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经济成分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加强33.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重大会议。其历史功绩在于(分
16、数:2.00)A.正确区分和处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B.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C.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D.提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分数:2.00)A.农民土地所有权尚未解决B.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C.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建立D.“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102 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
17、.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分数:2.00)A.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人超状态B.林则徐虎门销烟C.中国封建王朝腐朽没落D.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一道理解与识记相结合的试题,难度适中。本内容教材虽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通过分析可以解决。16 世纪至 19 世纪,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到了
18、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剥削的重要形式,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殖民扩张的一个体现。故 D 选项正确。A 选项是英国殖民者走私鸦片的原因,B 选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和直接原因,C 选项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3.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并通过著书立作等方式介绍外国先进的军事、科技,以及政治、经济学说等。其中,提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典型代表著作是(分数:2.00)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盛
19、世危言 D.救亡决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大。C 选项正确。1841 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后来林则徐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 1843 年 1 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郑观应同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
20、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例如,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严复在其所著的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早期和后期提出的社会改革和发展方案,其共同点是(分数:2.00)A.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B.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D.都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是解性与理识记结合的试题,难度适中。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是一个以解决
21、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发展方案。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故 A 选项正确。B、C 选项只是资政新篇的意义和主张。D 选项说法错误。5.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 103 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此次变法的阶级基础是(分数:2.00)A.农民阶级B.开明地主C.爱国知识分子D.民族资产阶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的内容,属识记性试题,难度适中。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
22、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选项 D 正确。6.1912 年 2 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促使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分数:2.00)A.武昌起义胜利B.临时约法的颁布C.清帝下诏退位 D.中华民国的成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封建帝制的覆灭,属于理解性试题,难度适中。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选项 C 正确。7.1917 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先进分子的主要影响是(分数:2.00)A.从改良主义者走向革命
23、道路B.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C.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D.从城市武装起义转向农村包围城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属于理解与识记相结合的试题,难度适中。十月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努力遭到失败、陷入彷徨和苦闷的时候,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故 B 选项正确。A 选项是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的转变;C、D 选项发生在 B 选项之后。8.1925 年至 1927 年爆发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最终失败。其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分数:2.00)A.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B.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D.
24、北洋军阀反动势力尚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大革命的失败,属于识记与理解相结合试题,难度较小。1925 年至 1927 年的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又称大革命。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年 7 月 15 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A 选项正确。9.1927 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其代表的是(分数:2.00)A.工人、农民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 模拟 10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