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答案解析.doc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类职业资格】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答案解析.doc(5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答案解析(总分:14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5,分数:55.00)1.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 A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它是商品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通过交换用于满足他人的需要(分数:1.00)A.B.C.D.2.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交一定地租,它属于( )。 A级差地租 B级差地租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分数:1.00)A.B.C.D.3.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 A资本区分为不变
2、资本和可变资本原理 B商品二因素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数:1.00)A.B.C.D.4.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分数:1.00)A.B.C.D.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工人的劳动报酬 B工人的劳动价格 C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形式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分数:1.00)A.B.C.D.6.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 )。 A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B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C银行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
3、价值(分数:1.00)A.B.C.D.7.剩余价值( )。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分数:1.00)A.B.C.D.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 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可以是想像或观念上的货币 C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D不能用纸币代替(分数:1.00)A.B.C.D.9.商品经济条件下调节和配置社会资源主要依靠( )。 A价值规律 B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分数:1.00)A.B.C.D.10.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4、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高于价值 C价格低于价值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分数:1.00)A.B.C.D.11.资本家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分数:1.00)A.B.C.D.1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分数:1.00)A.B.C.D.13.通货膨胀是由于( )。 A货币供应量大大少于货币需要量 B货币供应量显著多于货币需要量 C货币供应量刚好等于货币需要量 D按货币需要量决定货币发行数量(分数:1.00)A.B.C.D.14
5、.价值是商品的(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物质属性 D一般属性(分数:1.00)A.B.C.D.15.商品资本的职能是( )。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为剩余价值实现准备条件(分数:1.00)A.B.C.D.16.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A用榨取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能力 D推动社会进步(分数:1.00)A.B.C.D.17.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是( )。 A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C资本积累 D产业后备军(分数:1.00)A.B.C.D.18.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的比
6、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 A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B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C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分数:1.00)A.B.C.D.19.资本周转时间是( )。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的总和 B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的总和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D生产资料储备时间、劳动时间、停工时间的总和(分数:1.00)A.B.C.D.20.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范畴的是( )。 A资本家为备不时之需而持有的现金 B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设备 C资本家用来支付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货币 D资本家出售给学生的钢笔(分数:1.00)A.B.C.D.21.商业利润的来源是(
7、)。 A来自流通领域中商品流通买卖的差额 B来自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所创造的价值 C来自流通中发生的价值增值 D来自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分数:1.00)A.B.C.D.2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分数:1.00)A.B.C.D.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加深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分数:1.00)A.B.C.D.24.作为商品的移动电话,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移动电话
8、本身的各种功能 B移动电话对消费者的效用或有用性 C为购买移动电话消费者所付出的货币 D用来支持移动电话的软件(分数:1.00)A.B.C.D.25.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 )。 A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 B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C与货币价值变化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D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变化成反比(分数:1.00)A.B.C.D.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A剩余价值的递增 B固定资本的更新 C生产社会化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分数:1.00)A.B.C.D.27.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属于( )。 A绝对剩余价
9、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分数:1.00)A.B.C.D.28.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分数:1.00)A.B.C.D.2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 A可变资本的增加 B单个资本的增大 C资本周转的加快 D平均利润率的提高(分数:1.00)A.B.C.D.30.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是(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分数:1.00)A.B.C.D.31.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
10、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分数:1.00)A.B.C.D.32.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条件是指( )。 A平均的劳动强度 B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C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D社会正常的销售条件(分数:1.00)A.B.C.D.33.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直接原因是( )。 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累(分数:1.00)A.B.C.D.3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分数:1.00)A.B.C.D.3
11、5.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 A土地优劣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分数:1.00)A.B.C.D.36.土地价格等于( )。 A地租与利息率的比率 B地租与土地资本的比率 C地租与借贷资本的比率 D地租与平均利润率的比率(分数:1.00)A.B.C.D.37.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C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分数:1.00)A.B.C.D.38.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 A抽象劳动 B具体劳动 C脑力劳动
12、 D体力劳动(分数:1.00)A.B.C.D.39.产业资本的循环是( )。 A购买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B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购买过程的统一(分数:1.00)A.B.C.D.40.通货紧缩是由于( )。 A货币供应量大大少于货币需要量 B货币供应量刚好等于货币需要量 C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货币需要量 D按货币需要量决定货币发行数量(分数:1.00)A.B.C.D.41.劳动生产率是指( )。 A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B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D具体劳动或抽象劳动的生产率(分数:1.00)A.B.C.D.4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
13、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指( )。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分数:1.00)A.B.C.D.43.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序经过( )。 A简单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分数:1.00)A.B.C.D
14、.4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 A生产价格 B成本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价格(分数:1.00)A.B.C.D.45.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 A垄断资本的存在 B具有特别优越自然条件的土地的稀少性 C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程度的差别 D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分数:1.00)A.B.C.D.46.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 )。 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 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 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 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分数:1.00)A
15、.B.C.D.47.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 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B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周转速度的不同(分数:1.00)A.B.C.D.48.下列有关剩余价值的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剩余价值不是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B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产生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分数:
16、1.00)A.B.C.D.4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B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分数:1.00)A.B.C.D.5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或者说,商品区别于产品的本质属性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分数:1.00)A.B.C.D.5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早先生产的商品的( )。 A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B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C价值不变,价格发
17、生反方向的变化 D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分数:1.00)A.B.C.D.5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C购买原料价值和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比例 D劳动者转移生产资料和新创造价值的比例(分数:1.00)A.B.C.D.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剩余价值理论 B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分数:1.00)A.B.C.D.5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说明了( )。 A货币的本质 B货币的基本职能 C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实际上是一回事 D只有货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分数
18、:1.00)A.B.C.D.55.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数:1.00)A.B.C.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5,分数:55.00)56.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是( )。(分数:1.00)A.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B.商品和货币都同时投入和退出流通领域C.货币经过一次交换退出流通,商品则一直处于流通领域D.商品经过买卖退出流通,货币仍然继续在流通领域充当交换媒介5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分数:1.
19、00)A.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价值量由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C.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58.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分数:1.00)A.消费者既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得到了商品的价值B.生产者既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C.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D.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59.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主要有( )。(分数:1.00)A.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B.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的比率C.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D.两者反映的关
20、系不同60.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应理解为( )。(分数:1.00)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运动C.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D.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61.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就是要( )。(分数:1.00)A.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B.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C.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D.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及各种不正当竞争62.对( )的划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分数:1.00)A.社会总产品B.社会资本C.社会
21、生产D.社会再生产6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这种变化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这是因为( )。(分数:1.00)A.生产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B.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C.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D.从全社会看,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资本是相等的64.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运输公司用于货物运输的汽车是该公司的( )。(分数:1.00)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固定资本D.流通资本65.相对剩余价值是( )。(分数:1.00)A.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B.工作日长度不变,延长剩余劳动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务员 职业资格 马克思列宁主义 政治经济学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