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一下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一下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一下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一下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均田制首创于北魏,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在此制度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个体农耕 B田庄经营 C集体生产 D民屯开垦 答案: A 试题分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故选 A。 BC两项表述有误。 D项官府募民开垦耕作,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分配土地,但是没有买卖的权利。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
2、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促进因素应包括 殖民活动的拓展 工业革命的进行 国际贸易的扩展 交通运输的进步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最根本条件,殖民活动是动力,国际贸易是手段,交通运输的进步则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因此 均符合题意,选项 D是正确的。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点评:世界市场的过程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是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重
3、要的表现。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使世界各地的生产和销售链接为一个整体。此外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推动因素、影响也需要掌握 “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 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农耕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故选 B。 A项是在 16世纪; C项是在 17世纪;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开始的,因此 AC 项不符合题意。 D
4、项是在 19世纪末期,是进入到电气时代的开始。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新 方向: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欧洲首次普及使用机器、轮船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工厂纷纷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煤炭使用量的增加。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 另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革命力量 ”
5、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新兴工业的产生 C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化 D推动了大企业时代到来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代表性的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的使用,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的使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但是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化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 C。 ABD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进步,标志着进入到工业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居于中心的地位,以蒸汽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发展速度最
6、快,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等,此外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也需要掌握。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发生在工业化典型的英国 B发明了新型的交通工具 C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D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 业革命并没有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发明者大多为技术工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研究推动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新发明,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动力。故选 C。 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 项本身正确,但是不是最显著的特点; D 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非产业结构
7、的显著特征。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来源于熟练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还未实现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则主 要来源于实验室, “追求纯粹的知识 ”。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某学者把苏联(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场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 “回归理想的实验 ”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凯恩斯主义 C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联(俄) 20 世纪
8、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也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故选 D。根据以上分析, ABC 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进行的实践。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 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种体制的
9、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下表是 20世纪 50 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或地区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联邦德国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占世界 GDP 比重 1955年 36 33% 3 9% 4 5% 2 2% 4 9% 2 2% 17 5% 1976年 24 9% 6 8% 5 8% 2 8% 3 1% 8 1% 21 7% 20世纪 50年代,美国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20世纪 7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政治大国地位的确立 20世纪 7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10、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居于霸主地位,占据绝对优势; 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欧共体的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因此 正确,故选 A。 错误,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正在谋求政治大国的 地位而不是已经成为了政治大国。 考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点评:战后根据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在此基础上,美苏进行了激烈的较量,发展成了冷战。建立了两极格局。在 20世纪 60年代后,随着日本的崛起和西欧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地发展,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0世纪 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加速。在处理国际
11、关系领域,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处理过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下图中,最初没有参与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是哪一国家?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 项是英国,英国最开始并未加入欧共体, 1973年,英国才加入欧共体。故选 A。 项分别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均是最初欧共体的成员。 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 点评:此题是借助英国加入欧共体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法德和解,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
12、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外,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 要了解。 经济学家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可能是全球化 A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规范化 B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 C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D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理解能力。跟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指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ACD项都是说的全球化的积极的方面,直接可以排除, B项说的是全球化的发展,联系的增强,也带来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是 消极
13、方面,故选 B。 考点:全球化 点评:材料主要说的是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是考试的重点。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已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无意间发现家里 39件圣诞礼物中,标有 “中国制造 ”的竟达 25件。出于好奇,她和她的家庭开始尝试离开 “中国制造 ”的生活,结果彻底打乱了 家人的正常生活。这一现象表明 A中美经济存在极大互补性 B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C经济全
14、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美国经济地位已经衰落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中国制造 ”的商品在美国大量出现,反映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开始尝试离开 “中国制造 ”行为的失败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故选 C。 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离开中国的产品的情况,并非中美经济互补性的问题。 B 项材料并未体现; D 项错误,进口中国的产品增多,并不 能说明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只能说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地加深。 考点:全球化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已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资本主义主导者全球化,但是也应该认
15、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近年来,面临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希腊政府被迫求救于外部世界。按照章程规定,向希腊提供援助的应当是 A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欧盟、世界银行 C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希腊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宗旨是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稳定国际收支,此外,希腊是欧盟成员国,有义务对希腊提供帮助。故选 D。 AB项世界银行的主要宗旨是提供长期贷款,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 AB 项
16、不符合题意; C 项是国际贸易组织,主要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作为自己的宗旨的。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战后资本主义确立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宗旨是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这一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 A趋同性 B整体性 C多样性 D全球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17、:从材料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 区史的总和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分割后即改变了性质。故选 B。 A项说的是世界各文明趋于一致,材料并未体现; C项是说的文明是多样的,材料也未交待; D项迷惑性最大,全球性说的是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密不可分。 考点:史学研究:史观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社会史观。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 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股票是一种有
18、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 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1952年合作社股票 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 2008年合作社股权证 A社会主义所有制具有单一性 B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C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 D股票是公有制度的产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票证背后所反映历史史实变迁的理解。三种票证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政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故选 B。 A项错误,社会主义所有制除了公有制还有混合经济等多种形式; C项错误,三大改造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废除了股票制; D项明显错误,并不是社会性质的标志。 考
19、点:建国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点评:建国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国初期特别是三大改造时期实行过股份制,主要是入股的方式。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股份制在中国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一直到改革开放的 1979年,第一张股票发行,股份制在中国再次出现。 西方舆论评价:这一 “开放行动 ”是新中国 35年来所 “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 “行动 ”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提问 “开放整个海岸 ”、 “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 ”的提示,再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的步骤,应该是
20、开放 14个沿海城市,故选 D。 A项错误,并未涉及到整个沿海; B 项只是在上海; D 项是在海南。都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 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中唐诗人描述汴梁(今河南开封)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扬州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A政府取消开市时间 B坊市制度不复存在 C个别城市出现夜市 D政府取消市场限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诗 “水门向晚茶商闹
21、”,一个 “闹 ”字写尽了茶市的喧嚣与繁华。茶市的交易是通宵达旦,专供茶商们谈生意和饮酒作乐的酒楼亦是昼夜营业。这反映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夜市,打破了日中则市的传统。故选 C。 A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政策; B项错误,宋朝的时候坊市制度不复存在。 考点:唐代的商品经济 点评:本题以茶为例考查唐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冲破了坊市制度的界限。如材料中所述,在唐代后期的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夜市。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古代的经济政策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下列农作物品种中,在明清时期传入并推广种植的是 A水稻 B甘薯 C棉
22、花 D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D项是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原始社会就出现了; B项是由于新航路的开 辟,美洲的作物传入我国的; C项是元末明宋初由边疆传入内地的。 考点: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点评: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进入到新的高峰,不仅生产技术明显进步,而且一些外来的物种如番薯、花生玉米等由美洲传入我国,增加了粮食产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这体现了当时 A重农抑商的要求 B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工商食官的要求 D抑制土地兼并的要求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23、材料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可以看出这是体现的重视工商业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 B。 A项重农抑商的思想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 C项是商周时期实行工商业政策,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经营的政策; D项说的是土地政策,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进步思想家王夫之的思想。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在对宋明理学思想反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解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预示着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山东省 日照市 一下 学期 模块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