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知识整理.pdf
《中国美学史大纲知识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学史大纲知识整理.pdf(6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中国 美学史 大纲 知识 整理 绪论 一 、 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 1、 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 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 ( 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 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 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 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 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狭窄)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宽泛) 作者:美学史应 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
2、态的审美意识,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 审美意识史: 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 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美学史) 美学史 +各门艺术史 三 、 中国美学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美学:发端 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 展开 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 总结 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 四 、 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 (一) 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 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
3、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 老子的美学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 道 ”“ 气 ”“ 象 ”“ 有 ”“ 无 ”“ 虚 ”“ 实 ”“ 味 ”“ 妙 ”“ 虚静 ”“ 玄鉴 ”“ 自然 ”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 古典 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 “澄怀味象” (“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
4、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2 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 、 老子美学 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 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从理论本身看:( 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 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 ”“无”“虚”“实”“味”等范畴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 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 气 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2、“道”是老子
5、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 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 3)“道”没有意志 、没有目 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 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 “无” 千
6、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 “有” 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4、 “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象” 须体现“道”“气”,才成为审美对象; ( 2)审美观照:必须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玄鉴) 实质 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 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 =“气韵生动”(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三、老子论“有”“无”“虚”“实” 1、老子
7、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 老子又认为: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 天地中间充满虚空, 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 3 ( 1)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 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 四、老子论“美”“妙”“味” 1、老子论“美”: ( 1)明确的与“善”区别开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 2
8、)“美”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老子不是第一 次使用“美”的概念的人,而是使它第一次成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2、 在老子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于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所以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一定意义上对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 他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为腹 生理快感为目 美感) 4、老子对形式美也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的“拙”成为后代一种审美趣味及审美风格“光而不耀”(审美理想) 5、老子谈“味”:审美 标准 淡乎其无 味
9、(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 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6、 老子谈“妙”(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道“无” 观照“道”的“妙”的属性(“妙”主要用于审美领域) “有” 观照“道”的“徼”的属性 “道”又叫做“玄”, “妙”和“ 徼 ”同谓之“玄”,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 ”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 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
10、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总结: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五、 老子论“涤除玄鉴” “涤除”: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第一层含义: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 最高目的 (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对于“道”的观照,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二层含义: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
11、的虚静 庄子“心斋”“坐忘” (老子强调,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观照者必须保持虚静) 4 “涤除玄鉴”文学领域的影响: 1、宗炳:澄怀味象实质是“道”的观照审美的心胸 2、陆机文赋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本体、生命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 都很重要 4、其他:唐刘禹锡、宋苏轼、宋画论家郭熙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同时他还看到,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的联
12、系。因此他十分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孔子认为,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 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这组范畴,对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作了 深刻的分析。他提出“大”,是一个和他的天命论思想相联系的美学范畴。这个范畴,和后来出现的“壮美”的范畴以及西方美学中“崇高”的范畴,涵义有所不同。他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
13、则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关于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 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在孔子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 。这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种十分强有力的传统。 墨子的美学思想是和孔子对立的。孟子的美学思想则是孔子美学的继承和发挥。 一、 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 孔子肯定美和艺术,是因为: 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积极的作用。 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和影响特别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2、 孔子又认为:政治风俗 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他看到审美、艺术、政治风俗有内在联系
14、 二、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1、孔子对审美和艺术进行规定 : ( 1)孔子: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道德美感 ( 2)孔子不仅要求区分“美”和“善”,还要求在艺术中将二者统一起来 原因:并不是任何一种艺术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达到这种作用 ( 3)“美”“善”统一,在一定意义中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文质彬彬” ) 5 “文质彬彬”:“质” 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 指 人的纹饰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纹饰,(“质胜文”),就会粗野;一个人单有纹饰而缺乏内在品质(“文胜质”),就会虚浮 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的
15、 审美标准一个字概括“和” 例如:( 1)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区分( 3)左传里“季札观乐”( 4)国语 孔子说:“礼之用,和之贵”继承了春秋时期的“和”的美学思想 着重点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需要受“礼”的节制,要适度 三、孔子论“兴”“观”“群”“怨” 美感作为一种精神愉悦的心理特点 “兴”: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 奋发。这种精神的感发,是和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不可分的(“托兴辞”“引譬连类”),因而是和诗歌的审美形象不可分。 “观”:通过 诗歌可以了解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盛衰得失) ,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16、。(郑云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的解释是“考见得失” );另一层含义是“观志”,从诗中看出诗人之志。 “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的解释是“和而不流”;也即是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怨”: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但“怨”不限于“怨刺上政”。凡是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表示一种带有否定性情感都属于“怨”。“可以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孔 子“兴”“观”“群”“怨”对于诗歌欣赏(作为一种美感活动)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深刻性表现为: ( 1) 孔子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把这多种因
17、素、多种内容统一了起来。 “兴”“观”“群”“怨”这四者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互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孔子看来:艺术欣赏活动(美感活动)不单纯是感性的活动,也包含有理性的内容;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同时是情感活动;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它同时是主动的抒发;不单纯是个人活动,它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 ( 2)孔子强调诗歌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 而把握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理由:孔子把“兴”摆在首位,在他看来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美感活动,它的最重要的心理内容和心理特点就在于艺术作品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中国美学史上一个优良传统) 四、孔子论“大” 1、
18、孔子使用“大”的范畴,最开始是对于尧的赞扬 (尧很崇高,很广大,功绩伟大,典章制度有光辉),实质上:“大” ( 1)首先是一个道德的范畴,因为孔子赞扬尧是从道德修养和事业成就的角度着眼,但同时又是一个审美的范畴; 6 ( 2)孔子的“大”与西方美学“崇高”之比较: 同:他们所指的对象都具有数量和力量的巨大; 异:“大”包含对所指对象道德的评价,“崇高”则不一定含有对所指对象的道德的评价;“崇高”的对象之所以崇高,是在于对象的巨大、无限等特点引起了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一种崇高感,而“大”所指的对象不能引起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崇高感,他只能引起主体对于对象的一种敬畏之情,并且伴随着一种神秘感。 ( 3
19、)孔子的“大” VS“壮美”(阳刚之美) 区别:“大”使人敬畏、崇拜,“壮美”虽使人惊怖, 却并不使人敬畏、崇拜 ( 4)孔子认为:尧的“大”是效法天的 “大”(“天”不是自然的天,而 是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它 宇宙和人类社会神秘的主宰) 天命论 五、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涉及自然美的本质问题 孔子: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他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 ( 1) 自然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的地方,因此人在欣赏自然美时就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 可以把自然物作为人的道德属性的一种象征; “比德”理论 ( 2)自然物(山水)之所
20、以美,虽然同自然物本身的某些特征有关,但决定的还是在于审美主体把自然物的这些特性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 六、墨子的“非乐” 1、墨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于他提出的“非乐”的主张 原因:墨子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 大批劳动力脱离生产、妨碍社会生产 浪费社会财富、造成危机 别人陪他一起欣赏,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 国家行政乱而财用不足,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 使劳动人民衣食不足,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灭亡 2、墨子也否定文采饰美,理由同上 3、评价墨子“非乐”(以及否定文采饰美)的主张: 积极:反对统治者,为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应该肯定 消极: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他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
21、作是一 种单纯的娱乐,他不了解审美和艺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4、 墨子在论证“非乐”时提出了:“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此命题包含有审美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有合理因素。 七、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 1、孟子:较重要的美学理论( 1)关于人格美的论述( 2)关于美感共同性的论述 2、孟子关于人格美的论述: ( 1)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心,但未必有完美的道德,善心是道德的萌芽,还须通过道德的修养,发挥自7 己固有的善性 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引出人格 美的理论) ( 2)孟子把人的道德修养分为几个等级: 善(可欲) 信(
22、有诸几) 美(充实) 大( 充实而有光辉 ) 圣(大而仕之) =神(圣而不可知之) 这里的“大” +“圣” =孔子的“大” “美”“善”并不并列,“美”包括“善”,“美”高于“善”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把“圣人”人格美的这种功能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即他所谓的“神” 孟子的“神” VS易传的“神” A、孟子的“神”:指圣人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化育天下的神秘境界 易传的“神”:指宇宙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们对这种规律的把握 B、孟子的“神”: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易传的“神”: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3、孟子关于美感共同性的论述:
23、( 1) A:人类有共同的感觉器官,所以人有共同的美感 B:人的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人对理义 必定有相同的爱好(有一定合理因素) ( 2) 但是孟子不了解人的感觉器官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孟子也不了解人的美感不仅有共同性,而且有差异性(时代差异、民族差异、阶级差异、个体差异),这是孟子的局限。 4、孟子从他的天赋道德观念论引出他寡欲音乐舞蹈的本质和起源 的理论:“乐”的本质就是对于“仁”“义”等道德的爱好,“乐”就是从这种对于“仁”“义”的爱好中产生的 唯心主义的艺术起源论。 第三章 易传的美学 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它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且提出了“立象以尽意”和“观物
24、取象”这两个命题,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 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的“赋”“比”“兴”这一组范畴,对诗歌艺术中情意和形象的关系作了分析和概括,实际上就是把易传 提出的“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加以进一步的展开。这在美学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易传和易象 1、易传:即周易大传,是对易经(周易古经)的解释和发挥。易经 +易传 =周易 易经:古代的一部算卦的书,包括由八卦推衍出来的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易传: 共十篇, 包括彖传( tuan四声 ) 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美学史 大纲 知识 整理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