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讲 宋 明 理 学 与 明 清 之 际 活 跃 的 儒 家 思 想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 1有关宋明理学的 5 个关键点(1)一个趋势:三教合一。(2)一个核心:理的存在。(3)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4)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5)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 ,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2有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 3 个关键点(1)三大背景:君主专制强化,工商业发展,程朱理学禁锢。(2)三个核心: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提倡“工商皆本” 。(3)三大特色:反传统、反教条、反专制。 课题(一) 宋明理学回扣教材知识一、程朱理学1背
2、景:儒学危机(1)客观上:儒学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主观上:儒学的自身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2人物(1)奠基人程颢、程颐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思想核心)。 “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格物
3、致知” 。 “理”是先天存在的, “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人伦者,天理也”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伦理道德是天生,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2)集大成者朱熹世界观理一气二。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 “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从本原上说, “理”先于“气”而存在方法论“格物致知” 。通过接触、研究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道德观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等伦
4、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二、陆王心学1人物(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3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求“理”的
5、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 。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 。(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即理” 提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 ,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 ,克服“私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2.影响(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
6、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进补课程知识一、 唐代儒学的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 、以“仁义”为“人道” ,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3韩愈
7、、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二、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4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
8、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三、理学的世俗化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
9、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 大学 中庸 ,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探究重难知识一、宋明理学的特点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问题 据上述材料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信息获取 上述材料是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包含了对理学本质特点的认识。材料信
10、息“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 ,说明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礼法和伦理道德。材料信息“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 ,表明其吸收佛、道思想,从而提高了思辨性,成为一门哲学。材料信息“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强调了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注重自身修养,关注社会现实。5史论形成 宋明理学的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
11、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材料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
12、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解读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的分歧: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则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万物,王阳明则强调内心自省。史论形成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点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不同点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 强调
13、“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6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观点一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 ,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摘编自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观点二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
14、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 ”解读 观点一中“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 “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观点二中强调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侧重强调理学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史论形成 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15、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的不务实际之风。7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6海南高考)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 ,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
16、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选 C 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 A 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是决定作用,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维护其统治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排除 D 项。2(2014全国大纲卷)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
17、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解析:选 C 明清时期“名门望族” “寒门小姓”纂修族谱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理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故本题选择 C 项。题 后 启 智 理学对民众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的影响、理学世俗化等成为近几年的命题热点。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在意识形态上对民众的驾驭和引导,焚书坑儒、儒学独尊、八股取士、文字狱以及对民间信仰的利用等都起到了加强统治的作用。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8天津高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
18、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选 B 材料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体现了“民”的重要性,体8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B 项正确。 “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 ,根据材料可知“二者”指的是国和社稷,所以材料没有强调君主至尊,A 项错误。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与材料中的民本思想无关,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朱熹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没有体现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D 项错误。4(2013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
19、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表述有误,故排除;B 项自汉代以后即出现,排除;C 项符合宋代这一时代特征,故选择 C 项;D 项心学至明朝方被发扬光大,故排除。题 后 启 智 孔孟之道“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 ,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 ;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 ,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著儒家经典时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合编在一起,
20、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浙江 4 月选考)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重建儒学信仰 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 道德自我完善A B C D解析:选 D 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即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
21、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D 项符合题意。6(2017海南高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9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选 A 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
22、,故 A 项正确;B 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 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 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题 后 启 智 以上两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20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
23、(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信息,佛教由被排斥,到宋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崇佛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宋代理学建立,理学是儒、佛、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 项正确;儒学是社会的主流文化,A 项错误;此时是理学的建立,不是瓦解,B 项错误;两宋时期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社会并不稳定,C 项错误。2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
24、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解析:选 B 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 ,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10终贯通明“理” ,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观点一致,故 B 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C 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 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 D 项排除。3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陆九渊则针对士和一般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十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宋明理学 明清 之际 活跃 儒家思想 讲义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