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四微案五特色透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四微案五特色透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四微案五特色透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2019成都七中零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
2、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
3、样的。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
4、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2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
5、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红苗要改变,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红苗清亮亮的眼睛看着他,他愿意按红苗说的去做,也许红苗说的是对的。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
6、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检验读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 ,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体现了他失去父亲的不习惯,这也是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 )答
7、案 2老牛是父辈精神的化身,从老牛身上可以看到父辈的勤恳与踏实。通过父亲、青树与老牛的人畜之情,写出了山里生活的和谐。( )答案 3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 “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 ,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凋敝的思索。( )答案 解析 “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错,小说主题不是回归自然,而是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学会转弯,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4 “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喜爱。( )答案 解答题目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
8、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B青树早已习惯了父亲在时的生活,写出了对父亲的依赖,父亲去世,在遇到红苗前,3青树一直不能自立。C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与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形成了对比。D作者通过老牛的不转弯与转弯写出了主人公青树在父亲离世后内心的痛楚与细微波澜。答案 B解析 B 项, “不能自立”错,由“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可知,文中的青树可以独自出山,生活。他只是不习惯没有父亲的生活而已。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答:_答案 (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
9、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 。(3)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解析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 ,故在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后,还要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1)“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 ,说明她很有生意头脑。(2)“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 ,说明红苗勤劳。(3)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跟青树进山,说明她大方、有主见。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
10、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_答案 (示例一)以“远山”为题好。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主人公的质朴品性;含蓄而富有诗意。(示例二)以“转弯”为题好。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解析 分析小说标题的好处,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标题对小说三维(人物、情节、主题)的影响;二是标题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意义(蕴含丰富的意蕴)。(1)如以“远山”为题,“远山”既是实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又指一种生活境
11、界,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温馨的生活姿态;“远山”一词含蓄且极富诗意。(2)也可以答以“转弯”为题好,以“转弯”为题,在情节上更契合小说主题。小说中多次出现“转弯”的字眼,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正是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 读写结合学会转弯是人生的智慧红苗学会了转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青树学会了转弯,用双手创造了财富。前进需要勇气,学会转弯则需要智慧。路不通时,选择转弯,心不快时,选择看淡;4情渐远时,选择随意。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 ”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
12、者生存。 ”他们所说的“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转弯” 。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 ,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只要你愿意走,路的尽头依然是路。二、(2018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多余一句话罗斯哲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
13、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 904 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
14、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俩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这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
15、就不吭声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5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说话,
16、估计受不了了,大叫一声:“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有
17、删改) 检验读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以外地年轻小伙子的问话为开端,然后以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将故事推向高潮。( )答案 解析 “然后以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将故事推向高潮”有误,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2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这一句语言描写说明开头“我”对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的判断是错误的。( )答案 解析 小说的主题是说公共文明很重要,不好的语言和习惯会互相影响,外地小伙儿的最后一句话不足以说明他没有涵养。3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
18、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公共文明很重要,不好的语言和习惯会互相影响。( )答案 4小说以沉重的语调进行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答案 解析 “小说以沉重的语调进行叙述”有误。此文的语言特点是轻松俏皮中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 解答题目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能够表现出乘坐公交车时乘客无聊的心态,为下面的争吵埋下了伏笔。6B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引人反感
19、,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也有修养缺失的一面。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有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D “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答案 A 解析 小说开头描写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个场景,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并未为下文的争吵埋下伏笔。 2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5 分)答:_答案 (1)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2)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3)自控力较差。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造成“多余一句话”的
20、主要原因,这就需要抓住小说情节进行分析。小说主要讲了公交车上发生的故事,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路,结果都因为“多余一句话” ,最后造成混战的严重后果。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售票员缺乏职业精神,她的多余一句话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问题。从不同人的话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之间有歧见。从一系列的“多余一句话”也可以看出,人们的自控力比较差。3小说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所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答:_答案 (1)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3)通过不同人物多余的一句
21、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效果,就要分析其对于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本题答题的关键是找到“多余一句话”出现的位置,然后分析其和段落以及主旨的关系,如每次眼看事情要解决时, “多余一句话”就出来了,这就使情节富于变化,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一个矛盾解决另一个矛盾就出现了,这也就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不同人物的“多余一句话” ,说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也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读写结合少说一句又何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有了矛盾不要紧,只要我们能正确面对,方法得当,就可以避免矛盾升级。但是,在矛盾面前,总有个别人
22、不能理性对待。有理的一方,往往得理不饶人,轻者嘲笑辱骂,重者出手伤人;而理亏的一方则固执地不肯认错,致使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彼此笑一笑就可以过去的小矛盾,演变成了非经过司法程序不能解决的大问题。7很多时候,少说一句话可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多说那么一句几句的,又会使小矛盾升格为大矛盾。因此,为了和谐,为了我们每天的好心情,在矛盾面前,我们还是少说一句为好。自觉修行的生命,会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语言,不造作,不夸饰,不张扬,在熨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三、(2018郑州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老兵胡玲单位招门卫,一直没招到人。应聘者要么嫌工作时间太长,要么嫌福利待遇不好。这天下午,一
23、个人影在办公室门口晃动,我走过去,吓得差点儿叫出声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丑陋无比的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瘦削的脸上布满了道道伤疤,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男人个子很高,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肩上斜挎着一个褪了色的绿军包。我是来应聘门卫的。男人朝我讨好一笑。他笑的时候,脸上的疤痕显得更加突兀可怕。听到有人来应聘,人事部的赵经理高喊一声,应聘的,过来!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进去。看到男人,赵经理也吓了一跳。你脸上的疤怪吓人的。赵经理面带愠色。男人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有点儿歉意地脸红起来。你是哪里人?赵经理朝男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我是湖南桑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男人的语气
24、中透着一丝骄傲。带证件了吗?赵经理问。男人从绿军包里掏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打开,里面是三个红本本。男人将红本本小心翼翼地递到赵经理面前,这是我的证件,请您过目。赵经理拿着三个红本本瞄了几眼,丢在了桌子上。你有做门卫的工作经验吗?没有,我以前一直在老家种地,媳妇前段时间检查出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钱,我才出来打工的。男人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丑陋的脸上闪过一抹悲凉之色。不行,没有经验的我们不要,你走吧!赵经理斩钉截铁地说。我能吃苦,还有一身力气,干门卫工作应该可以的。男人憨厚地说。赵经理斜了男人一眼,没好气地说,门卫就是保护我们单位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么做得了。我可以的,真的可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一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四微案五 特色 文学 文本 小说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