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五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学案(含解析).doc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五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五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学案(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鉴赏表达技巧微点突破一鉴赏表达方式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2016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举例。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5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解题思路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2描写描写
2、技巧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语言描写。续表23抒情和议论用在开头 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用在中间 承上启下,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在结尾 点明意义,升华思想,收束全文,画龙点睛;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教材演示速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完成问题。请分析文中综合运用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的妙处。(6 分)答: 剖析 记叙可给抒情和议论作基础;而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可引起读者共鸣,
3、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以事实作根据的议论,则把记叙的内容加以深化和升华。对刘和珍生平和死难时的情况,作者都作了简要的叙述,描绘了刘和珍坚毅英勇、和蔼可亲的形象;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则抒发了非常悲痛、愤怒的感情;对斗争的方法和烈士死难的意义,也有深刻的议论和分析。答案 本文的叙事,简明扼要,扣人心弦;本文的议论,极有说服力;本文的抒情,强烈深沉,极富感染力;本文的描写,精细准确,充满真实感。四者交织渗透,推移起伏。从全文看,哀痛和悲愤之情既渗透在叙事之中又笼罩全篇,写到第五节时,悲愤之情达到高潮。在第二、六节侧重于议论,但和第三、五节的记叙交织结合,抒情的成分又十分浓
4、3烈。但从单个小节来看,描写、叙事、抒情、议论又是相互结合运用的。如第四节开头在记叙之后紧接着议论,以后又接着记叙和议论,到结尾又抒写悲愤到极点的心情。总之,为了悼念死者,需要介绍她们的事迹并揭示惨案的真相,这就离不开记叙和描写;为了抨击敌人,赞颂烈士,总结经验教训,这就离不开议论、抒情。而浓烈的抒情是贯穿全篇始终的一个特色。即学即练(2018张家口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
5、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小
6、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 ,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7、。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 ,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虽小,却清香四溢, “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4长期以来
8、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
9、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B第段先写睡莲的娇艳,再写作者和友人对篱笆后面的野菊花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答案 C解析 C 项, “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表达不完整,除了有给生活困苦的人们带来帮助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种采野菊花的生活中还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2.文章第段和第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
10、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答: 答案 不同:第段实写眼前的一丛野菊花,从色、形、香等方面采用工笔方式描写其外在美;第段虚写回忆中遍野的野菊花,粗笔勾勒,重点突出其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的特点。好处:(1)第段刻画细致,以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花的惊喜;第段写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为后文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的品质作铺垫。(2)前后两处描写一近一远,一实一虚,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野菊花的形象。解析 此文第段实写近景, “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是从不同角度,如颜
11、色、形态等角度,采用工笔细描的方式描写其外在美,展现出作者几十年后见到时的欣喜之情;第段虚写远景,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 ,采用粗笔勾勒,表明野菊花不选择生长位置,随处可生,为后文歌颂其品质作铺垫。两处描写一近一远,一实一虚,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了解到野菊花的全貌。3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6 分)答: 5答案 精神品格:不畏艰难、乐观向上。野菊花这种精神品格曾在四十年前鼓舞作者,使其少年时光充实而快乐。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作者认为他们需要这种精神品格的滋养。作者在都市看
12、到野菊花后,受到震撼,希望这种精神品格能在生活中回归。解析 要概括文本中的景物的精神品格,首先要抓住景物的外在特点,还要考虑景物的功用、隐含的象征义来概括,要能透过表象看本质。把握文本的创作意图,即要了解文章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文中的野菊花漫山遍野、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由此可见它的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精神意在表明这种品格曾鼓舞过作者,希望它能滋养更多的人,突出表现出作者希望野菊花的这种精神能够在现代生活中回归并永久传承。微点突破二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
13、广义的则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义”后“广义”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设问方式1(2016北京高考)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2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3第段中的手法有什么好处,请加以赏析。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解题思路熟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九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比喻 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 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比拟
14、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具有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互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反问 起强化语气的作用。2常见的
15、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现实为实,想象(梦境)为虚。作用:抓住
16、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续表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
17、烘托作用,相得益彰。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答题模板明确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结合情感思想)。教材演示速读故都的秋一文,回答问题。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写到“南国之秋”?(6 分)答: 剖析 先指出手法,这是以“南国之秋”来反衬北国之秋;再分析内容,分析如何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 ;最后概括效果,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答案 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 ,都是写“秋味”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7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 ,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南国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 ,使人“赏玩不到十足” ,相比
18、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衬托北国之秋,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即学即练(2016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
19、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
20、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 “美得很!” “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
21、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
22、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8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后来
23、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
24、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一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五微案四 鉴赏 表达 技巧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