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静宁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语 文 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为网上阅卷,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3本次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
2、,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周语上记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孔子闲居记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
3、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 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
4、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 ,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2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
5、能异同 ,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歌不同源。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C “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B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 ,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
6、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C 通 过 与 “歌 ”的 大 量 比 较 分 析 , 本 文 重 点 论 述 了 “诗 ”的 起 源 、 作 用 和 所 承 担 的 更 多 的社 会 功 能 。D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B 从 周 代 到 战 国 以 前 , 人 们 把 诗 看 作 是 礼 乐 的 一 部 分 , 因 为 它 所 承 载 的 是 礼 乐 道 德 的 价 值取 向 。C 早 期 的
7、 歌 是 适 合 于 抒 发 个 体 的 情 感 , 借 助 音 乐 可 以 使 歌 便 于 传 播 , 更 广 泛 地 发 挥 教 化 的作 用 。D “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意外的帮助- 3 -(美)海伦卡伦18 岁那年,我只身离开纽约,来到位于英国约克郡的利兹大学研读历史。我一边努力去适应陌生的环境,一边默默忍受着内心巨大痛苦的煎熬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我不知道这种痛什么时候是尽头。一 天 下 午 , 我 来 到 集 市 , 打 算 买 一 束 花 回 去 装 饰 我 那 简 陋 的 学
8、生 公 寓 。 在 花 店 前 , 我 看 到了 一 位 老 人 , 他 一 手 拄 着 拐 杖 , 一 手 提 着 一 袋 苹 果 , 摇 摇 晃 晃 的 , 好 像 就 要 摔 倒 。 我 赶 紧 上 前扶 住 他 。“谢谢你,宝贝儿!”他用那种我从来都听不厌的轻快调子对我说, “我现在感觉好多了,不用担心。 ”说完,他微笑地看着我,双眼闪动着老年人少有的明亮的光芒。“我可以和你一起走吗?”我说, “免得让这些苹果过早地变成苹果酱。 ”他哈哈一笑,说道:“小姑娘,你一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对吧?”“是的,我从纽约来。 ”我和本斯先生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路上,本斯先生一直依靠他的手杖走路。回
9、到他的家,我扶他坐下椅子后,我坚持要帮助他准备晚饭。做好饭后,我问我是否可以再来看他,我想随时来看看他需要什么帮助。他眨了眨眼,微笑着答道:“我从来没拒绝过一个好心的姑娘呢!”第二天,我再次来看他。虽然他从未请求过帮助,但是那根大手杖默默提醒着他的虚弱。那天晚上,本斯先生问了我的学习,我的未来计划,不过他问得最多的还是我的家庭。我告诉他,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心中非常悲痛。听了我的话,他默默地举起手指指着旁边桌子上的两个相框,那是两个不同的女人,但她们长得非常像。“那是玛丽。 ”他指着照片说, “她已经去世 6 年了。那是我们的爱丽丝。她是一个很好的护士。7 年前她因意外事故去世了。失去她对我的
10、玛丽打击太大了。 ”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禁不住泪流满面。我一周去看望本斯先生两次,总是在星期二和星期五,每次见到他,他都是坐在椅子上,而他的手杖则靠在墙上。本斯先生有一台小黑白电视机,但他显然比较喜欢看他的书和那几本厚厚的相集。看到我来,他总是显得格外高兴。当我沏好茶,我们的畅谈就开始了。我告诉本斯先生,父亲去世两周前,因为和他闹别扭,我一直都没有跟他说话,为此,我觉得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我永远也没有机会请求父亲的原谅了。大部分时间本斯先生都是让我说,他则做一个耐心的听众。我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能凭他的人生经验和想象力做出准确的理解。大约一个月后,我决定在星期天去看望他,没有事先打电话。靠
11、近他的房子,我看见他正在花园里干活,轻松的弯腰,然后又灵活地站直。我顿时目瞪口呆。他突然转身,看到了正在发愣的我。他招手示意我过去,我没有做声,但我接受他的邀- 4 -请进了屋。“哦,亲爱的。这次让我来替你沏茶吧。你看起来累坏了。 ”“怎么回事?”我开口问道, “我一直以为”“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亲爱的。你第一次在集市看到我时哦,那天早上我在花园里干活时被一颗石头绊倒了。 ”“但是你什么时候可以再次正常走路的?”“啊哈,我想是在我们第一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天。 ”“可是你为什么一直瞒着我呢?”我问,他肯定不是假装孤苦无助来让我为他沏茶、做饭。“亲爱的,你第二次来看我的时候,我看到你非常不开心。于是我
12、就想,这个小姑娘需要一个老人的肩膀来依靠。如果你知道我恢复了健康,你认为你还会来吗?当时正处于痛苦中的你需要一个倾诉对象与给你安慰的人,并且这个人懂得如何倾听你的诉说。 ”“可是,那根手杖又是怎么回事?”“呵呵。那是一根好手杖。我到荒野的时候就要用到它了。下个礼拜天,我们就一起去荒野,怎么样?”下个礼拜天,我们真的去了荒野游玩。(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我和本斯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中,我扶他回家,给他做饭,是因为本斯先生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而随后的交往中,其实是我从本斯先生那里获得帮助。B本斯先生介绍相框后,我“泪流满面” ,是为玛丽和爱
13、丽丝过早离世而哀伤,为本斯先生孤老一人生活而同情,为自己没有机会请求父亲原谅而痛哭。C本斯先生给我“沏茶”是关心我,也是因他装病对我表示歉意。他装病的目的是甘心做一个听取我倾诉的观众,让我有理由到他家里,获得他的慰藉。D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明写我帮助本斯先生,暗写本斯先生帮助我,以我和本斯先生精神上的相互帮助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真情,充满了正能量。5小说中的本斯先生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6 分)6小说多次写到“手杖” ,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013 题。苏轼,字子
14、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5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
15、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太祖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
16、,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7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
17、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 尚书 诗- 6 -经 礼记合称“五经” 。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
18、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B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C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D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
19、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7 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送蹇秀才赴临洮 高适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 ,随身唯宝刀。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 年) ,作者时在长安闲居;临洮,边塞重镇,在今甘肃境内。二毛:花白头发。阳谷、陇山:均为赴临洮所经之地
20、。倚马:晋代桓温北征时,曾令袁虎倚马草拟告捷文书,袁虎毛不辍笔,不久就写成了。后以“倚马”指文思敏捷。11下列对送蹇秀才赴临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首句写蹇秀才渴望事业顺利而不得的情状,暗示不得志也是其赴边的原因之一。B第二句颇有意义,其中有同情,有遗憾,也隐含着对友人年高而不丧志的赞赏。C “莫厌陇山高”在批评友人畏难情绪的同时,也巧妙写出陇山山高难行的特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 -D全诗虽然重在写送蹇秀才赴边,但字里行间也暗含作者对建功边塞的向往之意。12 送蹇秀才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静宁县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答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