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人间词话十则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 1901 年赴日本留学。1902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
2、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 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
3、很是深远。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教授的教授” 。1927 年 6 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2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22 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
4、叔本华哲学,他们的思想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06 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问世,1908 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在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
5、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这显然透露出朴素的唯物因素和辩证法睿智。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 、 “理想”与“写实”的问题。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教材中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的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文中事例典型,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特别是关于人生追求三境界的论说,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
6、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课文 主要内容第一则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 ,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 3 -第七至十则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第八、九则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
7、而成“大家” 。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词 以 境 界 为 最 上 。 有 境 界 则 自 成 高 格 ,词 以 有 境 界 为 最 高 。 有 境 界 的 词 就 能 形 成 崇 高 的 格 调 ,自 有 名 句 。 五 代 、 北 宋 之 词 所 以 独 绝自 然 能 有 名 句 出 现 。 五 代 、 北 宋 的 词 之 所 以 能 独 自 称 绝者 在 此 。的 原 因 就 在 这 里 。 格 : 格 调 。 独 绝 : 独 自 称 绝 。 有 造 境 , 有 文 学 创 作 有 通 过 艺 术 虚 构 而 营 造 艺 术 境 界 的 “造 境 ”,
8、有 通 过写 境 , 此 理 想 与 写 实 二 派艺 术 写 实 而 营 造 艺 术 境 界 的 “写 境 ”, 这 就 是 文 学 上 理 想 派 和 写 实 派之 所 由 分 。 然 二 者 颇 难 分 别 。 因 大 诗 人 所 造 之 境 ,划 分 的 依 据 。 然 而 二 者 又 很 难 分 别 。 因 为 伟 大 的 诗 人 虚 构 的 “造 境 ”必 合 乎 自 然 , 所 写 之 境 , 亦 必 邻 于 理 想 故 也 。必 定 会 合 乎 自 然 , 所 写 实 的 “写 境 ”, 也 必 定 会 与 理 想 有 联 系 啊 。造 : 虚 构 。 所 由 分 : 划 分
9、的 依 据 。 邻 : 接 近 、 联 系 。 有 有 我 之 境 , 有 无 我 之 境 。 “泪 眼 问 花 花 不 语 , 文 学 创 作 有 “有 我 之 境 ”, 有 “无 我 之 境 ”。 “泪 眼 问 花 花 不 语 ,乱 红 飞 过 秋 千 去 。 ” “可 堪 孤 馆 闭 春 寒 , 杜 鹃 声 里 斜 阳 暮 。 ”有 我 之 境 也 。乱 红 飞 过 秋 千 去 ” “可 堪 孤 馆 闭 春 寒 , 杜 鹃 声 里 斜 阳 暮 ”, 是 “有 我 之 境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 “寒 波 澹 澹 起 , 白 鸟 悠 悠 下 。 ”的 例 子
10、 。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寒 波 澹 澹 起 , 白 鸟 悠 悠 下 ”,无 我 之 境 也 。 有 我 之 境 , 以 我 观 物 ,是 “无 我 之 境 ”的 例 子 。 “有 我 之 境 ”, 是 以 我 为 主 体 来 观 察 景 物 ,故 物 皆 著 我 之 色 彩 。 无 我 之 境 , 以 物所 以 景 物 都 染 上 我 的 色 彩 。 “无 我 之 境 ” 没 有 我 的 存 在 , 是 以 事 物观 物 , 故 不 知 何 者 为 我 , 何 者 为 物 。 古 人 为 词 ,为 主 体 来 观 察 事 物 , 所 以 不 知 道 哪 是 我
11、 , 哪 是 物 。 古 人 创 作 诗 词 ,写 有 我 之 境 者 为 多 , 然 未 始 不 能 写 无 我 之 境 , 此 在 豪写 “有 我 之 境 ”的 多 , 然 而 未 曾 不 能 写 “无 我 之 境 ”, 这 在 那 些 有 才杰 之 士 能 自 树 立 耳 。华 的 诗 人 那 里 是 完 全 能 够 做 到 的 。 著 : 染 上 。 未 始 : 未 曾 。 树 立 : 完 成 , 做 到 。 无 我 之 境 , 人 惟 于 静 中 得 之 。 有 我 之 境 , 于 由 动“无 我 之 境 ”, 人 只 有 在 安 静 之 中 得 到 它 。 “有 我 之 境 ”,
12、在 由 动- 4 -之 静 时 得 之 。 故 一 优 美 , 一 宏 壮 也 。到 静 的 时 候 得 到 它 。 所 以 一 个 是 优 美 , 一 个 是 壮 美 啊 。 惟 : 只 有 。 境 非 独 谓 景 物 也 。 喜 怒 哀 乐 ,诗 词 的 “境 ”并 非 单 独 指 的 是 景 物 的 描 写 境 界 。 人 的 喜 怒 哀 乐亦 人 心 中 之 一 境 界 。 故 能 写 真 景 物 、 真 感 情的 各 种 感 情 也 是 人 心 中 的 一 种 境 界 。 所 以 能 描 写 真 景 物 、 真 感 情者 , 谓 之 有 境 界 。 否 则 谓 之 无 境 界 。的
13、作 品 , 都 应 该 说 它 是 有 境 界 。 否 则 就 应 该 说 它 是 无 境 界 。 谓 : 称 作 。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 著 一 “闹 ” 字 , 而 境 界 全“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 选 用 了 一 个 “闹 ”字 而 境 界 之 美 就 完 全出 。 “云 破 月 来 花 弄 影 ”, 著 一 “弄 ”字 , 而 境 界表 现 出 来 了 。 “云 破 月 来 花 弄 影 ”, 选 用 了 一 个 “弄 ”字 而 境 界 之 美 全 出 矣 。就 完 全 表 现 出 来 了 。 著 : 选 用 。 出 : 表 现 出 来 。 古 今 之 成 大
14、 事 业 、 大 学 问 者 , 必 经 过 三 种 之 境 界 :古 今 成 就 大 事 业 、 大 学 问 的 人 , 必 定 要 经 过 三 种 境 界 :“昨 夜 西 风 凋 碧 树 。 独 上 高 楼 , 望 尽 天 涯 路 。 ”此 第 一 境 也 。“昨 夜 西 风 凋 碧 树 。 独 上 高 楼 , 望 尽 天 涯 路 。 ”这 是 第 一 境 界 。“衣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 ”此 第 二 境 也 。 “众 里“衣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 ”这 是 第 二 境 界 。 “众 里寻 他 千 百 度 。 蓦
15、 然 回 首 , 那 人 却 在 , 灯 火 阑 珊 处 。 ”此 第 三 境 也 。寻 他 千 百 度 。 猛 然 回 首 , 那 人 却 在 , 灯 火 阑 珊 处 。 ”这 是 第 三 境 界 。此 等 语 皆 非 大 词 人 不 能 道 。 然 遽 以 此像 这 样 的 语 言 都 是 非 大 词 人 不 能 说 出 来 的 。 然 而 像 我 这 样意 解 释 诸 词 , 恐 为 晏 、 欧 诸 公 所 不率 然 以 这 种 意 思 解 释 这 几 首 词 , 恐 怕 不 会 被 晏 殊 、 欧 阳 修 诸 位 先 生许 也 。允 许 。 阑 珊 : 将 尽 ; 衰 落 。 道 :
16、说 出 。 遽 : 匆 忙 , 草 率 。 不 许 : 不 会 允 许 。 东 坡 之 词 旷 , 稼 轩 之 词 豪 。 无 二 人苏 轼 的 词 作 旷 达 , 辛 弃 疾 的 词 作 豪 放 。 没 有 这 两 个 人 的之 胸 襟 而 学 其 词 , 犹 东 施 之 效 捧 心 也 。胸 怀 气 度 而 学 习 仿 效 他 们 的 作 品 , 就 好 像 东 施 学 习 西 施 整 天 捧 着 胸 口 。旷 : 旷 达 , 超 旷 。 大 家 之 作 , 其 言 情 也 必 沁 人 心 脾 , 其 写 景 也 必大 诗 词 人 的 作 品 , 他 的 言 情 一 定 沁 人 心 脾 ,
17、 他 的 写 景 一 定豁 人 耳 目 。 其 辞 脱 口 而 出 , 无 矫 揉 妆使 人 的 耳 目 清 醒 。 他 的 语 言 脱 口 而 出 , 没 有 矫 揉 造 作 、 装 扮束 之 态 。 以 其 所 见 者 真 , 所 知 者修 饰 的 姿 态 。 这 是 因 为 他 所 见 的 是 真 实 的 , 所 理 解 的 是深 也 。 诗 词 皆 然 。 持 此 以 衡 古 今 之 作 者 ,深 刻 的 。 诗 和 词 都 是 这 样 。 拿 这 个 标 准 来 衡 量 古 今 的 作 者 ,- 5 -可 无 大 误 矣 。是 可 以 没 有 大 错 的 。 然 : 代 词 , 这
18、样 。 衡 : 衡 量 。 诗 人 对 宇 宙 人 生 , 须 入 乎 其 内 , 又 须 出 乎 其 外 。诗 人 对 宇 宙 人 生 , 应 该 能 深 入 到 内 部 体 验 , 又 应 该 能 跳 出 来 思 考入 乎 其 内 , 故 能分 析 。 深 入 到 生 活 中 去 , 对 生 活 进 行 深 入 细 致 的 观 察 、 体 验 , 掌 握 丰 富写 之 。 出 乎 其 外 , 故 能的 素 材 , 才 能 进 行 创 作 。 从 生 活 中 跳 出 来 , 进 行 冷 静 的 分 析 思 考 ,观 之 。 入 乎 其 内 , 故 有 生 气 。才 能 把 握 生 活 的 本
19、 质 。 入 于 其 内 , 所 以 作 品 才 会 充 满 生 活 气 息 。出 乎 其 外 , 故 有出 乎 其 外 , 经 过 客 观 的 观 察 , 然 后 再 描 写 它 时 作 品 才 能 更 真 实高 致 。 美 成 能 入 而 不 出 。地 反 映 生 活 , 闪 烁 思 想 光 辉 。 周 邦 彦 能 入 于 其 内 而 不 能 出 乎 其 外 。白 石 以 降 , 于 此 二 事 皆 未 梦 见 。姜 夔 以 后 的 词 人 , 对 于 这 两 种 情 景 连 做 梦 也 都 没 有 梦 见 过 。 生 气 : 生 活 气 息 。 对应学生用书 P87诵读人间词话第一至三则
20、,完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格调)(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称绝)(3)有造境,有写境(营造,创造)(4)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联系)(5)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染上)(6)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尔(完成)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的特点。(1)“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译文:“秋水荡漾,波澜起伏,白色的鸟儿悠然飘落。 ”这是“无我之境”的例子。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译文: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亦必于理想邻故也” 。(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
21、立耳。译文:这在有才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6 -句式:判断句, “耳” ,表示肯定的判断语气。要 义 探 究 3如何理解“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的内在含意?明确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譬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等。然而实境、虚境大多数诗作都难以分别。因为写实境中,诗人敏锐的笔触已经将浓浓的情绪融入其中;而写虚境中,又是
22、诗人基于对自然之境的观察揣摩后提炼出来的。4怎样理解文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明确 (1)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景物被打上明显的情感烙印。情显在景上。(2)无我之境: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内心宁静平和),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的境界,不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情隐于景下。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诵读人间词话第四至七则,完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人惟于静中得之(只有)(2)著一“弄”字(选用)(3)昨夜西风凋碧树(使凋谢)(4)蓦然回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语文 第十 单元 经典 原文 10 人间 词话 讲义 新人 选修 中国文化 研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