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昌吉市第九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年级生物试卷1. 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第一次捕获 68 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 54 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 12 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 306 只,必须积极防治B. 这种调查方法可以用于跳蝻的密度C. 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答案】B【解析】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 N,其中标志总数为 M,重捕总数为 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 N:M=
2、n:m可估算出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为 685412=306 只,A 正确;这种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不适合跳蝻,因为其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适合用样方法,B错误;群落是指所有生物的总和,C 错误;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D 错误; 答案是 B。【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名师点睛】知识拓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条件:必须是标记的和未标记的被重捕的概
3、率相等。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 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热能等【答案】A【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但是不一定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如2硝化细菌,A 错误;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蜣螂,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B 正确;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 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热能等,D 正确。3.在珠江三角洲某一桑基鱼
4、塘使用蚕粪作饲料来喂鱼,假设蚕同化的能量为 105kJ,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鱼可从中获得能量为A. 0kJ B. 104 kJC. 2104kJ D. 介于 104kJ 和 2104kJ 之间【答案】A【解析】鱼从蚕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 0,因为蚕粪便中的能量并不属于蚕的同化量,而属于桑树的同化量。故选:A。4.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 20%,那么该人每增加 1 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 10 千克 B. 40 千克 C. 100 千克 D. 280 千克【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人增重
5、 1kg,其中 0.5kg 来自绿色植物,0.25kg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0.25kg 来自羊肉。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植物需要消耗多少。【详解】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1)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 0.5千克,消耗 0.520%2.5 千克植物;(2)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 千克,消耗 0.2520%20%6.25 千克植物;(3)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 0.25 千克,消耗 0.2520%20%20%31.25 千克植物,所以人要增重 1 千克,共消耗植物 2.5+6.25+31.25=40 千克。综上,本题答案为 B。5.下列有关
6、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B. 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C. 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3D. 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答案】A【解析】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息传递是单向的,A 项正确;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B 项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C 项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 项正确。【点睛】用性外激素控制害虫数量的原理:干扰害虫雌雄交尾,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而不是增加其死亡率。6.下列诗句中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7、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间桃花始盛开C.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D.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主要有三种:1、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2、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3、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详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影响,属于物理信息,A 不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8、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表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B 不合题意;“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意思是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体现了声音这一物理信息,C 不合题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意思是远方那片白不是雪而是梅花,因为有风吹来带来梅花的暗香,梅花香味是化学信息,D 符合题意。7.某湖泊中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 ) 4A. 如图所示调节方式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B. 在人体中也存在类似的调节方式,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C. 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仍旧可能修复D. 如图调节方式不是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
9、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十分少见【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湖泊污染后导致鱼死亡,鱼腐烂后所得污染加重,使生态系统更不稳定,A 正确;图示为正反馈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B 错误;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仍旧可能修复,C 正确;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而图示为正反馈调节,D 正确。8.我国制定了多部法规来保护野生生物资源,这是因为野生生物在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反映了野生生物的(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潜在价值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有三种:(1)直接价值
10、: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属于生态功能,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间接价值,B 选项是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根据具体的实例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59.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手段是( )A. 就地保护 B. 迁地保护C.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 对濒危物种集中一地进行保护【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
11、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等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详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两类。就地保护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
12、风景名胜区等,这是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A 符合题意;迁地保护又叫易地保护,B 不合题意;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C 不合题意;对濒危物种集中一地进行保护,可利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进行保护等,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D 不合题意。10. 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依次是A. CO2、SO 2、氮氧化物 B. SO2、CO 2、氮氧化物C. 氮氧化物、CO 2、SO 2 D. CO2、氮氧化物、SO 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温室效应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有关,酸雨与二氧化硫等污染有关,臭氧空洞的形成与氮氧化物及氟氯烃
13、类等污染有关。考点:本题考查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考纲识记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关心身边的生物学问题。11.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B.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6C.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答案】A【解析】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如在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再往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某些动物如鸟类、鱼类等也有垂直分层分布现象,受到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它们有些栖息于区域的上层,有些生活于中层,还有些在底层活动,A 正确;“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
14、一”描述的是竹子的种群特征,不是群落结构,B 错误;“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描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C 错误;“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描述的是鹿这个种群特征,不是群落结构,D 错误。1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冰川融化后的地段上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B. 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C.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不同D. 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详解】冰川融化后的地段上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根据演替环境的不同,演替的最终阶
15、段也不同,演替的最终阶段受环境的限制,如果环境不适宜,演替可能在某一阶段就会终止,B 错误;人类活动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巨大影响,如人为地在农田里喷洒农药,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项正确;正常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总是向营养结7构复杂的方向进行,生物多样性提高,D 错误。13.有关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 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 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使群落越来越复杂D. 群落演替的原因一定是群落结构受到干扰和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
16、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因为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一般情况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增多,营养结构变复杂,稳定性越高,最后趋于稳定。【详解】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树林,A 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 正确;有的群落在受到不良因素干扰时,如火灾、地震等,这样群落演替会朝着反方向进行的,群落结构变得更简单,C 错误;群落演替的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
17、落演替,D 错误。14.下列有关调查方法或调查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用样方法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B. 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高倍显微镜C.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答案】C【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错误;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低倍显微镜或放大镜,B 错误;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C 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8、会偏高,D 错误。815. 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B. 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C. 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种间互助关系D. 小鸟与小虫属于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当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则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故 A 对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故 B 对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种间互助关系故 C 对小鸟吃口腔内
19、的小虫,则小鸟与小虫属于捕食关系故 D 错【考点定位】种间关系16.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 正确;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
20、物资源,B 正确;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 正确;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 错误故选:D考点:种群的特征917.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组成种群的个体的空间分布也属于种群特征B. 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C. 当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D. 迁入大量同种个体该种群 K 值不一定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数量特征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及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标志重
21、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种群的增长变化曲线有“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详解】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称为种群空间特征,所以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特征,A 不合题意;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在估算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但对于一些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一些土壤小动物等则可采用样方法估算其种群密度,故 B 不合题意;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率最大,增长率最大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对比值最大,但此时出生率并不一定最大,C 符合题意;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 )即 K 值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一般情况下,K 值是一定的
22、,不会因迁入同种个体而使该种群的 K 值发生变化,故 D 不合10题意。18.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 5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 200 只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400 只C. 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 5 年到第 9 年种群数量减少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 200 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B【解析】【分析】1、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
23、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 K。2、分析柱形图:图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见,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其数量呈“S”型增长。【详解】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 错误;第 5 年时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 K/2,而此时种群数量为 200 只,因此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400 只,B 正确;第 5 年到第 9 年种
24、群数量增长速率仍然大于 0,说明该阶段种群数量仍然不断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C 错误;东方田鼠属于有害生物,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 200 只以下可有效防治鼠患,D 错误。【点睛】本题以种群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变化,考查学生对“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本题重点在审清题意,把图中关系转化成“S”型曲线。1119.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B. 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 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疆 昌吉市 第九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生物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