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3).ppt
《(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必修3).ppt(5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 修 三,单 元 概 览,精 要 综 述,考 情 分 析,第3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目 标 定 位,主 干 梳 理,理一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运动。 (3)是
2、中国学术文化、_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思想道德,二、诸子百家思想 1早期儒学,以德治民,民贵君轻,仁义,礼乐,2.其他学派,无为而治,差别,以法治国,1试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想一想,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提示:否。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提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为主,礼法并施,体现了对儒家“仁”的思想的继承。,4如何理解
3、道家的“无为而治”? 提示: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5韩非子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吗? 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6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
4、,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史 论 要 旨,(1)春秋战国时期的_,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_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孔子提出“_”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4)先秦儒家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之治,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离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社会大变革,地主阶级,仁,(5)道家以“
5、虚无”的“_”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 (6)“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_的源头。,道,传统文化,考 点 探 究,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史料二 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 孟子梁惠王上,探究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三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问题:史料一
6、反映了道家怎样的治国主张?史料二反映出孟子的什么主张?史料三反映了法家是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趋势和治理国家的?有何重要影响?,史料导读 (1)史料一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这种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 (2)史料二反映了儒家的“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3)史料三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思想,表明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这种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探究一答
7、案 道家:无为而治,采取弱民、愚民的政策;孟子: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法家:主张变法革新、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史论总结 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
8、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探究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问题:(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代潮流是什么? (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依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信息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呼唤建立新的
9、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信息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社会转型。,(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探究二答案 (1)潮流: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旧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史论总结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
10、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考 向 研 习,1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20 高考 历史 第十一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39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课件 必修 PPT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1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