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doc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9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 3 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 ,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 ,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 ,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 ,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
2、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在儒家“孝”伦理中, “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第一, “得”必颓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第二, “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3、 。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 “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观动机上, “德”并非为了“得” ;但在客观效果上, “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 。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
4、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 。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时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B儒家“孝”伦理中,
5、 “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C “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D “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显示外化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B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C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D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道德的完满
6、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B “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 。C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 ,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D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 ,更要强化“德” ,二者缺一不可。- 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大师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 13 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 “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
7、”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 16 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1925 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
8、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
9、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 64 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陈寅恪在 1929 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 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
10、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
11、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 90 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 。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 1964 年,当时陈寅恪已 74 岁。五年后,1969 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
12、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 3 -学术文化界的骄傲。(选自国学,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D.本文灵活地运
13、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 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更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座右铭。D. 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
14、品都值得我们敬仰。6.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米缸山下播绿记白莹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
15、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言两语就
16、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 4 -了疲惫。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二台
17、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播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
18、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懒腰,然后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
19、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的寒意。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而舞的叶子,是否都套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待育苗工作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崽蕴。B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 ,形象生动, “裁剪合
20、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的状态。C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 “热闹”既是对上文山谷“宁静”的回应,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D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 “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挖掘文章内涵。8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9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 1013 题。王珣,字元琳,琅
21、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 。皆难得之才也。 ”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 5 -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
22、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于是直前哭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 外国语学校 2019 届高三 语文 学期 月月 考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