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周测2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周测2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周测2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中央多次出台反腐倡廉文件,三令五申,严禁收受贿赂,可是有些人不顾中央的谆谆告诫,依然顶风违纪,不肯收手。园林建成后,近处的亭阁台榭与远处的竹林草坪水乳交融,各处的雕刻、碑石、小桥、流水,也无不与园林整体风格相谐调。这场全民性的自发地捍卫经典作品、呵护民族历史的行动令人欣慰,这表明中国人再也不复当年的浑浑噩噩、麻木冷漠。尽管安格尔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自认为是一位承继大卫传统的历史画家,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最伟大的遗产是肖像画。“喜得龙”曾是路人皆知的服装品牌,但是在电商经
2、济大发展的时期,它未能与时俱进,最终破产了,真是令人遗憾。有些人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了所谓“创新” ,或把歌词改得面目全非,或用夸张的动作引人发笑,这实在是对经典的践踏。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教导、规劝。本成语语气较温和,不带有强制性,所以在此不正确。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不合语境。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符合语境。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符合语境。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用于贬义,用在本句中,感情色彩与语境不合。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
3、多含贬义)。符合语境。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 声临其境中那些匠心独具的演员给浮躁的娱乐圈扎扎实实上了一课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华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魅力。B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在完成了冰雪艺术画廊的施工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兴奋地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北国童话世界。C网瘾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他们一旦罹患网瘾,不仅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还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D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在努力挖掘文物背后的时代精神、人文价值、艺术造诣,力图让故宫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呈现与利用。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 项,中途易辙。前句的主语是博览会,尚
4、无谓语部分,后面就以“游客”为主语。C 项,语序不当。 “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与“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轻重颠倒,应互换位置。D 项, “挖掘”与“造诣”搭配不当。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这张松鹤图真的太贵重了,虽然受之有愧,但因家父渴慕已久,我也就笑纳了。B小张啊,凭咱们这么近的关系,你就不要客气,有什么要请教的,可以随时来找我。C您的这盆兔型根雕,惟妙惟肖,实在招人喜欢,如肯割爱,价钱上我一定不亏待您。D我的家境贫寒,您的资助真是雪中送炭,希望您一如既往地资助我,我将永志不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 项, “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
5、人收下礼物,不宜用于自身收礼物。B 项, “请教”错,它的意思是请求指教,本项中不合乎人物身份。D 项, “希望您一如既往地资助我”语气生硬,有向对方提出要求之嫌。42019唐山考试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为什么老鼠总也不会灭绝?有的科学家认为,老鼠采取的是以量取胜的生存方式。_,一对老鼠一年可繁殖后代多达 5 000 只!而且幼鼠的成活率极高,另外,老鼠的个体小,能无孔不入,到处安家。_,五谷杂粮各种昆虫甚至各种垃圾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再就是它的感官特别灵敏,具有极强的抗病能力。_,所以它能够在最恶劣的环
6、境下生存下来。答案:老鼠的繁殖能力很强 老鼠食性广 由于这些优势解析:文段的中心内容是老鼠总也不会灭绝的原因。处,根据前一句“老鼠采取的是以量取胜的生存方式”和后一句“一对老鼠一年可繁殖后代多达 5 000 只” ,可以推断应填“老鼠的繁殖能力很强” 。处,由“五谷杂粮各种昆虫甚至各种垃圾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可推断,应填“老鼠食性广” 。处,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又是后一句的原因,应填“由于这些优势” 。52019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2017 年,适逢苏轼 980 周年诞辰,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孩子们在晨读时间吟诵苏轼的诗词,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3跟着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老师
7、一起品读苏轼作品,观看纪录片苏东坡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多想法。利用假期,这些孩子自愿组成小组,以苏轼为主题进行研究,完成了 23 份研究报告,主题涉及“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 “苏轼的朋友圈” “苏轼的心情曲线”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连人民日报都惊呼:“厉害了,祖国的花朵!”有人认为此举可大力推广,有人则认为不然。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5 分)答案:示例一:赞同:这样做,丰富了诗词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又传承了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创新;大数据分析苏轼,且各个学科之间融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8、示例二:反对:这样做,无异于拔苗助长;从词评、苏轼喜欢的风景等入手研究诗词,可能会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用现代视角解读苏轼,多了几分功利,少了几许古风。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此举”指的是学校针对苏轼采取的教学形式,答题时,既可以赞同这种教学形式,也可以反对这种教学形式,先明确观点,再讲明理由。若赞同,可从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传统文化、学生发展等角度分析;若反对,可从功利性、评价标准、儿童创造力等角度分析。二、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67 题。元日田家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 出门儿妇去,乌龙 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
9、愁暮景催。长笑士林 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注】 蛮榼:酒器。乌龙:古代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士林:此处指读书人。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的标题中, “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 “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庆祝元日时,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管彼此祝福健康长寿,暗含了诗人对此的欣赏。D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 ,也指一年之“暮” ,亦可指一生之“暮”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
10、、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A 项, “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庆祝元日时的情形, “元日”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间。【知识链接】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 1 月 1 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 “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7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答:_答案: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 “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 ,读书人因做官而去乡别亲,多么可笑。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对回乡的渴望之
11、情:“一官轻是十年回” ,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诗人回乡之心是多么迫切。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 “蛮榼出门” “乌龙迎路” “但祝” “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每点 2 分,答对三点给 6 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诗题点明这首诗围绕农家过元日这一生活事件展开,而且前三联也都是围绕着“元日”和“田家”进行描写,从中不难看出节日里人们的喜悦之情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诗歌的最后两句,通过嘲笑读书人为了做官离乡别亲,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以看出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以及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之心。【诗歌鉴赏】 诗人薛逢笔下的农
12、村新年安宁、淳朴、和睦,充满了田园生活之美。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男男女女携带了美酒去串亲访友,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描述读书人因出仕入宦而远离故乡,可叹又可笑,做了官至少要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全诗通过描写节日中的欢乐景象,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涯、向往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诗中泥土味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意境清新可喜。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19 分)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少游李东阳之门,学问该博。第
13、弘治六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言官庞泮等下狱,疏救之。诏修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军九千人,计费百余5万。抗疏极谏。清宁宫灾,陈八事,疏万余言。进员外郎、郎中,出理陕西马政,条目毕张。还,上厘弊五事,并劾抚臣不职。正德初,请厘正孔庙祀典,不果行。出为河南参政,廉公有威。驾幸宣府,驰疏谏。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讨平十八寨叛蛮阿勿、阿寺等。录功,荫一子,辞不受。世宗即位,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半道召为吏部右侍郎。会苏、松诸府旱潦相继,而江、淮北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人畜无算。孟春仿汉魏相条奏八事,帝嘉纳焉。先是, “大礼”议起。孟春在云南闻之,上疏请法古之名。及孟春官吏部,则已尊本生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
14、后,继又改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孟春三上疏乞从初诏,皆不省。其时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及六部诸司、大理、行人诸臣各具疏争,并留中不下,群情益汹汹。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帝命司礼中官谕退,众皆曰:“必得俞旨乃敢退。 ”自辰至午,凡再传谕,犹跪伏不起。帝怒不已,责孟春倡众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旋出为南京工部左侍郎。孟春屡疏引疾,至六年春始得请。久之,卒于家。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孟春所居有泉,用燕去来时盈涸得名,遂称燕泉先生云。(选自明史何孟春传 ,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15、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B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C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D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断句题,需先比照各选项,找到不同之处,然后根
16、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判断正误。对比题目中四个选项,可以发现主要有两处不同。第一处, “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 ,根据句意来看, “宪宗朝”是时间状语, “百官”应是“哭文华门”的主语,故“宪宗朝”与“百官”之间应断开,因此排除 A、C 两项。第二处, “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 , “宪宗从之”的意思是宪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葬礼宪宗从之”讲不通,由此可排除 D 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疏,中国古文书的一类,又称奏章、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时所用的文书的统称。6B皇考,古代对已亡父祖的通称,也指对亡父的尊称,宋徽宗时开始禁止民间使用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全程 训练 计划 周周 语言文字 运用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