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 第卷本卷共 24个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都城以宫城为中心,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体现其强调秩序和规范的观念;“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
2、土阶之上,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体现其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故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A 项正确。夏商时期是“王权”而不是“皇权”至上,排除 B。C 项说法错误,排除。都城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材料无法体现夏商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排除 D。所以选 A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分封制、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答案】【解析】- 2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
3、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 ,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故本题答案选 B项;分封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广泛推行的,A 不选;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C 不选;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D 项不选。【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时间“秦汉”和“唐”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判断各个制度出现的时间是否符合题意,做出选择。3.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 推行
4、汉蒙二元统治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 D。A 属于表面现象;B 中民族分化材料中没有体现;中不是主要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度。【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 、把握两个“趋势” 、抓住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
5、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4.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 3 -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答案】【解析】糊名法指在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的做法。材料没
6、有提出科举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的信息,排除 A。察举制选官原则上是知识才能和品德,可见未必无真才实学,排除 B。材料没有突出参加科举制的成员构成上,排除 C。由于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而人才无法量化标准,故受主观影响较大,糊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故选 D。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要从加强中央集权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认识。察举制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因而具有封闭性。科举制采取考试选官,之后不断完善制度,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5.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
7、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 。这反映了当时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答案】【解析】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官僚们人浮于事、懒政怠政现象,根据“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可知,是政治体制自身存在严重弊端造成的,故答案为 D项。明朝万历年间不存在宰相,A 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朝代,而不是君主专制弱化,排除 B项;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不会对皇权构成制约,排除 C项。6.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
8、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 。此条款表明英国A. 与清朝关系友好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C. 侵犯了中国领土- 4 -D.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答案】【解析】据材料“南京条约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不能说明英国与清朝关系友好,故 A项错误;惩罚充当汉奸的中国人或卖国贼,这属于中国内部事务,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免罪释放,是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故 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侵犯了中国领土,故 C项错误;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的是领事裁判权,与材料无关,故 D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前提
9、是熟练掌握南京条约的影响,及领土、司法主权等概念,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7.在对外交往中,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 10年, “天朝”50 余次, “中国”不满 10次;道光十六年(1836 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 次, “中国”5 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天朝”6 次, “中国”14 次,首次超过了“天朝” 。这表明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10、,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 D项;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 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 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解题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天朝”体现的含义,然后结合题干中“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进行选择。8.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 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5 -C. 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D.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答案】【解析】划定北京东交民
11、巷为“使馆界”的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故 B项正确;A 项属于赔偿性;C 项属于惩罚性;D 项属于改善性条款。9.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解析】两个“临时”的提法说明革命党人会追求更完美更完善的民主共和,这是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革命党人不会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的,选项 A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两个“临时”的提法
12、和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无关联,也说明不了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所以选项 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10.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A. 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D. 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答案】【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 6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人们才去动摇专
13、制主义的正统地位,故 B项正确;“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故 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故 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地完成反封建任务,故 D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 ,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现象,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1918年底到 1919年 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 1919年 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国人对学习西方的深刻反思B. 巴黎和会一度给国人
14、获得世界强国地位的希望C. 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抗争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答案】【解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而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中国的人民争取民族革命胜利的信心,故 A项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追求的是民族独立,而不是“获得世界强国地位”与史实不符,故 B项错误;C 项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应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巴黎和会上引起国人情绪变化的是外交的失败,而不是外交官的退让,与史实不符,故 D错误。12.下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
15、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 a年和b年分别指时间 a年 b年总人数上半年约 6万人,下半年不足 2万人 约 12万余人组成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各占538%、187%、191%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各占109%、766%、72%- 7 -A. 1921年和 1922年B. 1937年和 1938年C. 1927年和 1928年D. 1949年和 1950年【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在 b年份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获得民众支持的原因,此时应该是土地革命时期,故 C项正确;A 是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之时,不符合题意,排除;B 是抗
16、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对付日本侵略者;D 是建国前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 (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 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 TRUTH(真相) 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首次定性。此事反映了A.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B.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D. 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答案】【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知识分子在“九一八事变”后完成事变证据汇编呈递给国联调查团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这说明知识分子反对
17、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担当与风骨,故A项正确;B 项错在“彻底扭转” ,过于绝对,故 B项错误;当时知识分子的目的不是研究抗战而是反对侵略,维护民族利益,故 C项错误;当时国联调查袒护了日本的侵略行径,没有正确界定“九一八事变”性质,故 D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主要有:对“九一八事变”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对材料信息“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事变证据汇编呈递给国联调查团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的理解和判断,据此即可正确分析判断。14.颂扬淞沪会战的歌曲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歌词所反映的事件,以下说法正- 8 -确的是
18、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A. B. C. 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是指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中团长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符合题意,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淞沪会战15.下图漫画小距离选自 1945年 8月自由画报 。它反映出A. 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B. 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C. 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D. 谈判未取得实质进展【答案】【
19、解析】- 9 -试题分析:对漫画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1945 年 8月”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重庆谈判,当时共产党是诚意谈判,故 A项排除;画面上,面露奸笑的蒋介石伸出貌似要与毛泽东言和的手,桌下却放出恶狗直扑毛泽东。毛泽东不得不以两手对付两手,一手言和,一手持杖防卫。因此双方伸出的手握不到一起。失挂在墙上的“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口号成为一纸空文,据此分析可知漫画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的罪恶阴谋,也说明了共产党做好了应对策略,故 B项正确;重庆谈判时期,国共还没有走向对抗,故 C项排除;谈判的进展在漫画中无体现,故 D项排除。【名师点晴】重庆谈判:(1)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
20、“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特别是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他可以趁机制造舆论,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2)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捍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团结。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势力。如果不去,蒋介石可以趁机制造舆论,进而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中共必须以谈判争取在政治上的主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阿城 区龙涤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