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讲.doc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讲.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01 中国古代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 4000 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 万年前-公元前 2070 年) 、奴隶社会(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 476 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 2070 年前 2
2、21 年) )【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 771 年)【史实概览】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井田制的推行;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 ;陶向瓷过渡;(
3、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重点解读】西周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巩固统治2(2)目的:加强和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各等级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关系是相对的。(
4、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 “国”与“家”密切结合(5)作用、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所蕴含的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影响深远; A 积极作用:宗法观念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B 消极影响:宗法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政治表现,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共同作用: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
5、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是以血缘宗族观念建立和巩固了这个等级秩序。(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前 221 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特征】【史实概览】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3土地制度:公元前 5
6、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3)天文
7、、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科技: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 石氏星表 、 甘石星经 ;医学黄帝内经 ;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大篆;文学诗经 、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 人物驭龙图 ,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重点解读】2、特点:(略)3、影响:(1)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明清以来其存在阻碍了资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2)小农经济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根基;(3)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也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没有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主题
8、探究】41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的两个显著的发展趋势。从分裂到统一:春秋争霸,秦灭六国。从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形成。2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试从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各举一例,简要说明这一结论。(1)政治:西周实行宗法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和县制逐步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传统制度和政策,(3)思想: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西汉董仲舒和南宋朱熹等人的发挥改造,成为汉武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9、。4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2)经济: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 ,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二、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阶段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
10、;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5【史实概览】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颁布秦律 。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 、设刺史、实行“推恩令” ;实行察举制选官。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2、经济上: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
11、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 、 “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 “焚书坑儒” , 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纲常)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科技、文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大
12、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以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九章算术 、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 、造纸术的发明、 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太学出现、察举制。 【重点解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1、君主专制:主要从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最高统治者(皇帝)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方,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
13、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6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2、政治上: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3、思想:法家思想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 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 思想主张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提出“三纲五常” (后人归纳)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省役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问题。(4)实质:借助上天的神权来加仑地上的皇权,借思想的一统巩固政治上的一统,是一种思想上的专制。(5)影响(评价)积极:A 有利于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 对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C 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消极:A 儒学独尊,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
15、由发展;B“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带有阶级局限性;7C 新儒学中封建神学色彩浓厚。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阶段特征】【史实概览】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九品中正制;2、经济:农业: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 ,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
16、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3、文化:(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 ;士人群体的形成(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 ;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 ,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 ;出
17、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重点解读】九品中正制1.概念: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8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2.积极意义:(1)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3.消极影响: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探究】1分封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18、?为什么分封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1)演变:西周时确立,春秋战国时崩溃,秦朝时废除,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2)原因: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国家的分裂,无益于国家统一。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基本矛盾、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作用是什么?3、秦汉时期维护统一有何特点?(1)统一局面是在与分裂割据势力斗争过程中维持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发展;推行郡县制、解决王国问题。(2)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法家道家独尊儒术(3)统一与巩固边疆相结合:修长城、移民,抵御匈奴等。4如何认识小农经济模式的特点、地位及其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
19、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9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的影响: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5结合史实说明从先秦到秦汉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和原因。趋势:由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原因:略。四、隋唐时期:
20、(581 年907 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阶段特征】【史实概览】1、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2、经济: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地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大运河。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
21、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3、文化: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 868 年金刚经 、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
22、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10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教育:科举制度推行;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重点解读】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A 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决策机构)B 门下省: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审议机构)C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执行机构,下辖六部)吏部:
23、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赋税;礼部:国家礼仪制度,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法;工部:国家的工程建设2.评价:A 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B 三分相权,大大加强了皇权。C 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五、宋元时期(9601368 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阶段特征】【史实概览】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
24、)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11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部门增多,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01 中国 古代史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