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5 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考点 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特别提醒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 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2 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实现重生。3 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二、科学技术1造纸术外传公元 8 世纪,阿拉伯人
2、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2雕版印刷术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教 材 补 遗 李 约 瑟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尼德汉,1900 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1941 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虽然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打响,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
3、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鸿篇巨制得以问世。三、文学艺术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2(1)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 ,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2)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特别提醒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2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 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衰落。2
4、书法(1)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2)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3绘画(1)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2)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主要字体的特点4音乐、舞蹈与戏曲(1)南北朝、隋唐时代,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著名乐曲有秦王破阵曲 。(2)隋唐是宫廷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凉乐舞展现了南北朝时代“胡舞”的风范。(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 ,
5、唐代的歌舞杂技,均与后来的戏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理解史料研习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融史料一 (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史料二 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3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 茅山志卷 8史料三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韩愈原道史料解读(1)史料一的信息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儒、
6、道合流的趋势。(2)史料二表明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对三教基本上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也反映了儒、道合流加快的趋势。(3)史料三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原有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传播的态度如何。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提示 态度: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儒、佛、道等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趋势。(2)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儒学发展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如何认识?提示 这种说法具
7、有片面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发展并没有中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史论归纳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
8、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4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
9、聪慧)” 、 “宣慈惠和(博爱众人)” 、 “弱不好弄(弄:玩耍)” 、 “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C 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并不全是夸大,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博爱众人”并不仅仅是佛教的思想,且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影响日常生活的说法不准确,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这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 D 项错误。2晋代葛
10、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 ,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 B 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11、,故 D 项正确。3 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5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B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 B 项正确;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 D 项错误。4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
12、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B 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其主观原因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只是客观条件,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存在的,故 C 项错误;东方审美情趣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也有,故 D 项错误。考点 2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宋元时期的思想1程朱理学(1)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
13、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2)思想主张主张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3)地位及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6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哲学观 认识论 道德观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即“
14、理”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王阳明“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将人心与道德联系起来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二、宋元科技文化的辉煌1科技成就(1)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文化的繁荣。(2)天文历法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3)农学:元朝王祯编写农书 。2文学成就(1)宋词形成: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代表作家:婉约派,柳永、女
15、词人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2)元曲形成: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轻巧识记 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73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等人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4绘画(1)文人画: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更注重意境。(2)风俗画:宋代以后,伴随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成为画坛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易混提醒 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画1 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16、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 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3 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理解史料研习归纳程朱理学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
17、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史料第一句话总括,三个省略号后的部分为内涵的外延。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了“理”是万物的本原, “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 “天理”说明了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史料二反映了理学的特点与积极作用。史料二第一句为理学的特点,第二句为理学的作8用。史料
18、运用(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提示 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 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史论归纳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
19、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陆王心学史料一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二 (王阳明)进一
20、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陆九渊认为“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实际上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解读史料时,要注意看史料的出处,从史料一的出处象山先生全集可以看出史料一是陆九渊的观点。 “满心而发”说明了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9(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 “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 “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1、哲学范畴。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提示 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提示 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史论归纳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理学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不同
22、点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 ,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相同点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 ”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 【导学号:6160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国 古代史 单元 魏晋 宋元 时期 思想 科技 文化 辉煌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