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双鸭山一中 2018-2019 年(上)高二学年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29 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58 分)1.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 “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 荀子B. 墨子C. 老子D. 孙膑【答案】C【解析】据材料“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无色胜于有色”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类似,故 C 项正确;荀子没有无为的思想,故 A
2、 项错误;墨子也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故 B 项错误;孙膑属于兵家,也没有类似思想,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虽无色,胜于有色矣” ,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类似,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 (雠,ch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 书掌外史, 礼在宗伯, 乐隶司乐, 诗颂于太师, 春秋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 有教无类B. 学在官府C. 私学兴起D. 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据材料“六艺乃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 书掌外史, 礼在宗
3、伯, 乐- 2 -隶司乐, 诗颂于太师, 春秋存乎国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卜、外史、宗伯、司乐、太师、国史都说明周代的社会文化状况是学在官府,故 B 项正确;“有教无类”属于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私学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不是周代出现,且材料无法体现“私学兴起” ,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百家争鸣的现象,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 书掌外史, 礼在宗伯, 乐隶司乐, 诗颂于太师, 春秋存乎国史” ,学生可以据此推断出学在官府的结论,再结合孔子之前的时代背景,可以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 中
4、国文化概论说,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 宗法制的解体 B. 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 封建的经济发展 D. 私学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阐述了“士”即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兴起的现象,注意题眼要求选择其兴起的直接原因,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 ;私学的兴起和发展等都是“士”这一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宗法制的解体、私学的兴起是其兴起的社会条件,封建的经济发展是其兴起的经济根源,而其直接原因是
5、其直接的需求,即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因此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4.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答案】A【解析】- 3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
6、A 项正确。B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5.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由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要求根据现实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这属于法家的思想,故选 D。A、B 两项分别反映了墨家的“尚贤”和“兼爱”主张,故排除
7、;C 反映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故排除。6.有书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非攻B. 以民为本C. 公正至上D. 以德治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墨子主张根据德能来分配官职名禄,有才能的人“举之” ,无才能的人“下之” ,这样就“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社会就实现公义了。这体现了墨子对公正至上的强调。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是对世卿世禄的否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故 C 项正确;ABD 都与材料思想不符,故排除 ABD 三项。7.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儒生辕固生公然认为老
8、子一书是“此是家人言耳。 ”崇信黄老之学的窦太后勃然大怒,随后惩罚辕固生“入圈刺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 4 -让辕固生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存在无为、有为之争,故 D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 A 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放弃休养生
9、息政策,故 B 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维持无为而治思想,故 C 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影响8.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 ”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A. 地方吏治废弛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 君主专制加强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本题正确答案
10、为 D。A 项地方吏治与题干无关;B 项的礼乐制度指的是先秦的礼仪典章和雅乐教化制度,这同样与材料无关;本题旨在说明汉朝时儒家思想的强化,C 项君主专制非本题强调重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大意是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理应予以禁锢二世(本辈及子辈)的处罚,但太尉刘恺引用春秋之义,劝说安帝仅禁锢罪臣本人,未株连子孙。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汉代多次援引春秋进行案件判决,说明汉朝时倚重儒家思想,- 5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同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9.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
11、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 ”这表明“他”的思想是A.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B. 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C. 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D. 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 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他”是指董仲舒,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因此选 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
12、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他认为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 ,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A. 儒
13、学丧失正统地位B. 文化观念的多元化C. 道家思想占据主流D. 儒释道三教已合一【答案】B【解析】“非汤武而薄周孔” ,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说明魏晋时期思想自由发展,B 正确;儒- 6 -学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A 错误;当时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C 错误;D 是北宋时期。11.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
14、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答案】B【解析】据材料“丰富性与普遍性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学内容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对夷务的排斥,故 B 项正确;“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说法过于绝对,理学还吸收了佛、道思想,故 A 项错误;“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内容丰富”说法过于片面,故 D项错误。故选 B。12.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A. 君权神授皇权至上B. 推崇理学剪除
15、异端C. 忠孝伦理家国同构D. 先富后教开明统治【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极力推崇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严厉惩治思想犯罪,剪除“异端”政治思想,B 正确;A 是汉朝政治文化的特点,排除;B 是宋朝政治文化的特点,排除;明清实行极端严厉措施,加强思想控制,D 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时“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 ,结合所学可知, “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指程朱理学, “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指文化专制。- 7 -13.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
16、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A. 以哲学探究为己任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C. 贯穿唯物、唯心之争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哲学探究为已任,排除 A;宋明理学强调的“论”即“理” ,其核心是儒家的道德伦理,B 正确;宋明理学都是唯心的,不存在唯物和唯心之争,排除 C;宋明理学中穷理是为了把握其中“理”以便对世界更好的认识,不是在于至极,排除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名师点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作用和影响: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
17、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14.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 ,并强调“物格知至” ,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 朱熹和王守仁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B.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C. 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D. 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都是对儒家思
18、想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王守仁认为心是世界的根本,故 B 项错误;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故 C 项正确;王守仁重“求心”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故 D 项错- 8 -误。点睛:材料“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都强调“天理”的存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5.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 “五经” ,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体现了李贽A. 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B. 主张“穿衣吃饭,
19、即是人伦物理”C. 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D.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工商皆本是明代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提出的学说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排除 AD;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排除 B;“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和“君不君,臣不臣” ,这些言论反映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礼教是极大的挑战。故选 C。16.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
20、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产生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 A 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 B 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 C 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唐甄的思想17.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
21、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9 -A. 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 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C. 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 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思想主张对晚清“民权共和”思想起到理论的先导作用,这种思想主张应当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B 项符合题意,黄宗羲的思想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了基础。A 项不符合史实;C 项不能反映王阳明思想的特点,说法错误;D 项李贽没有民权共和的主张;排除 AC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22、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的思想18.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反映市民诉求的“异质”思想也就出现,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说的“异质”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选项 A
23、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学东渐”的产物,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甚微,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脱离程朱理学的思想【名师点睛】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 10 -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进步思想家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
24、想批判斗争。其代表人物有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19.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A. 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答案】D【解析】重视近代科学技术是洋务派的主张,与题干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对文化的控制政策,故 B 项错误。这一时期的科举考试还是传统八股文形式下的内容,没有发生巨变,故 C 项错误。根据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研究内容转向经世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双鸭山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