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70 分)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 ,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 “子畏上帝,不敢不征”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 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 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2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
2、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3春秋中期以后,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政归大夫、政出家门、国君形同傀儡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情况表明( )A宗法制度重新确立 B天子共主地位丧失C等级制度遭受冲击 D政治改革运动频繁4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后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这反映商朝末期( )A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 B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C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 D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
3、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燕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6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D指的是郡县制7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8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
4、了( )A宗法制的影响 B分封制的影响 C世官制的影响 D郡县制的影响9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相权不断削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皇权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10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2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1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 36(后增至 41),设县约 1000 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
5、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2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 “化家为国” ,主要得益于( )A颁布挟书律 B创立科举制 C海内为郡县 D汉承秦制1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
6、了统治者( )A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 B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C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 D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14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 ,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反映了(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C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 D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15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 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16出土于云梦
7、县的睡虎地秦慕竹简中的语书是南郡郡守腾给本郡各县、道发布的一篇文告,其强调“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 。据此可知,郡守( )A可以任免属县的官员 B权力类似西周的诸侯C有地方民风教化之责 D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17秦朝时期,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这反映出秦朝( )A实行依法治国 B百官胆小怕事 C皇帝独裁专断 D行政机构缺失1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朝实行中外朝(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
8、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9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风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0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321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
9、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2以下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有叛将而无叛吏B有官无吏,人员精干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D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23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4北宋宰相赵普认为,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初统治者制
10、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25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 )A十三部刺史 B司隶校尉 C中朝制度 D监御史2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 )A参知政
11、事 中正 B御史 御史台C提点邢狱司 都察院 D刺史 十三州部2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 ,这位官员最早可能生活在( ) A秦朝 B东汉 C唐朝 D宋朝28 “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 ”(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29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与都省相互制衡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D受到都省的节制30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
12、”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 ,甚至成了真“皇帝” 。其根本原因是( )4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31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 ”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32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了( )A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政治决策呈现封闭特性 D政治决策的高效率3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
13、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34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 ,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 ,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 “不易其俗” 。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 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C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 D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35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 )A获得了法定地位 B有政务的决策权C是中枢辅政机构 D成为实际的宰相二、材料
14、阅读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 分)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说:“朕每燕居,思天下之事,未尝一日自安,益治天下犹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
15、纷乱。 ”这种不安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为消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使国家机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需要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行政体制以及权力执行的机构,这个权力系统就形成了政府。但是政府是皇帝的政府,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在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绝对优势,但是绝对专制仅仅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皇权只有在其他权力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权。 摘编自李俊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材料三 “立爱惟亲,立数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伊训)的统治原则在夏商周时期得以确立。周平王东迁,天子“共主”地位一去不复返,代之而
16、来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和战国时期的群雄政治。战国七雄进行变革,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从皇帝及于中央朝廷,从中央朝廷下达到地方政权,形成一个结构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直接影响以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因循渐序地发展的。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5(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10 分) (
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6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14 分)6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天命,敬畏天神,没有涉及集权政治,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利用天命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B 项正确;占卜是夏商西周时国王利用天命维护统治的手段,故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借用天命来讨伐敌人,没有体现宗法等级观念凸显,故 D 项错误。2 【答案】C 【解析】题干看
18、不出地广人稀的地区就是少数民族地区,故 A 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出周王室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故 B 项错误;题干中齐鲁燕楚秦等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超过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故 C 项正确;题干反映了齐鲁等国经济发展快,但周王室地区也有发展,故 D 项错误。3 【答案】C 【解析】宗法体系是按照血缘关系维护,材料“卿大夫家族”和“诸侯国”不一定是血缘关系,故 A 项错误;诸侯权力被卿大夫破坏并不能说明天子共主地位丧失,故 B 项错误;分封制度下,等级森严,下层分封等级要服从上层统治,材料中“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说明传统的等级制度受到了破坏,故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榆林 完全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