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二高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试题.doc
《辽宁省阜新二高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阜新二高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辽宁省阜新二高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试题第卷 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唐朝的官员致仕,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同。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
2、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本方略。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知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
3、段。开元十五年(727 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757 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致仕官享受半禄
4、,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
5、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牒中国古代官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2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B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
6、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B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C唐太宗时期, “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
7、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吏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D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
8、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水下六米的凝望苏沧桑一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未去过的湘湖。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陌生的水域,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影。这是一月的湘湖,一切仿佛睡着了。睡意朦胧中,它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水声,然后传来船夫的一句话:“这么个下雨天,雾又大,老人家还是回家呆着好。”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湖看厌了。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
9、了。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上午十点冬天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一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花格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 3 -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的,是天空,水,雾。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的前行里,泼洒,勾勒。极静,极美。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一
10、月完全不同的故事。一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得光鲜亮丽。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对视,我忽然想起,我和父母来时,并没有真正进入湘湖的深处。我们不知道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遗址就在脚下,我们也不知道,船行走在静静的湖面上时,水下六米处正躺着一艘远古先民留下的独木舟,将古老的浙江文明史又往前推了一千年。独木舟与我隔着一面玻璃,古老先民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在屏幕般的玻璃上一一闪现。我困惑八千年前的那根骨针,是用什么工具钻的针眼?半根空心的玉璜,用什么钻的孔?
11、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得更多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我自己的故乡,我的根。故乡在海岛玉环,父母留恋家乡的小院和亲朋,偶尔来杭州或者去北京姐姐家小住。我每次回老家,都有一种越来越深的恐惧:他们百年之后,我还会踏进那个再也没有他们的院落吗?八千年前的独木舟,静静躺在水下六米,棕黑色的原木,已没有亮光。远古的先民,曾经乘着它去过很多地方,把古老的文明带到了比我们的想象更远的地方,比如南太平洋。更让人惊奇的是,2010 年夏天,有人从遥远的南太平洋,如他们的祖先一样乘着一艘独木舟,沿着五万年前祖先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中国南方海边,来寻找他们的根。6 名船员,有航海家、水手,也有人类学家、动植物学家。整整 1
12、.6 万海里的艰苦旅途中,他们上岛添购食物、淡水、水果,也在大海里捕捞、生吃海鱼,最后两天,一点食物都没有了,每人只有一小瓶水维持生命。他们与近十米的惊涛骇浪搏斗,看海豚们在独木舟前方带路,任不知名的海鸟停在胳膊上最后,他们来到了这里,水下六米深处这一条独木舟前,他们的“根”之前。“当他们看到独木舟时,眼睛都放光了,太惊喜了。”博物馆的人说。真想亲眼看看这些用生命来寻根的人。他们想要寻找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这一艘独木舟,而是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从水下六米处出来,我在湖边遇见了一只鸟。它栖息在一块石牌坊上,是雕刻的,有着优美的体态和姿势,翅膀如飘带卷起。它是湘湖先
13、民的图腾。我相信它就是湘湖的灵魂,这一片水域因为一直住着它,才能这么静美。在我长久的凝望中,这只鸟渐渐活了,飞离了我的视线,飞回了湘湖的一月。(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清瘦的柳树”与“清瘦的倒影”,描写出了一月的湘湖景物的特点,与后文初夏“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文章以画家的眼光来描写一月湘湖的景致,纵笔挥洒而自然贴切,有全景有特写,有静景有动景,突出湘湖的静与美。C.作者对初夏湘湖景物的描写是简笔勾勒,而对自己初夏游湘湖的感受、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笔调灵活多变。 D.作者在水下六米处凝望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并由
14、此产生许多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可见独木舟是全文的线索。5.“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结合全文,说明句子中“东西”指什么。(5 分)- 4 -6.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对鸟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 分)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
15、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 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 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 国兴邦。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 “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
16、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 ,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附图:(选自 2017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材料二: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
17、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 5 -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材料三: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 “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
18、文化的血液” ,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 ,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
19、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7.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
20、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 分)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阜新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学期 寒假 验收 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