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doc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建议用时:45 分钟)1.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 ”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这表明了A. 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 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 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 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 ”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 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
2、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的问题,故排除 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 C 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 D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就要抓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
3、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答案】B- 2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 B 项。自然经济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 项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在许多方面发生了
4、翻天覆地的变化。3.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 “九谷” “六谷” “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 作物历经选择 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百谷” “九谷” “六谷” “五谷”的记载,不能说明农业走向衰退,事实上,古代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故 A 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到少,与引进外来作物品种无关,故 B 项错误;“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农作物的品种历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故 C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D 项在时间上不符,故 D 项错误。4.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 。 “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 。 “书社”的出现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村社被称为“书社” ,是统治者了解户口和土地状况,以此作为征收赋税的凭据。故答案为 B 项。确定征收赋税依据,不能说明加重了农民负担,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登记村社土地,不能说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 D 项。5.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
6、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 10 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3 -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 “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C. 国家规范民营手工业生产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 “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 A 项错误;通过材料
7、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 D 项错误。6.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答案】A【解析】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 A 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8、 B 排除;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 C 排除;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 D。7.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4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说明主张小农经
9、济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小农经济8.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 “富”合一到“贵” “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答案】C【解析】春秋后期是社会阶级结构大变革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使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从而使贵”“富”分离,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时的工商业得到了发展,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后期还没有重农抑商政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后期仍然存在,选项 D不符合
10、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9.“庖丁解牛,技进乎道”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精雕细琢” ;“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答案】C【解析】“庖丁解牛差之毫厘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者的精工细作,体现了工匠精神,故 C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 5 -之美,故 A 错误;材料与农业文明无关,故 B 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故 D 错误。故选 C。10.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
11、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材料中的“它”A. 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B.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 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D. 产品全部供政府使用【答案】B【解析】【详解】由“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知,这里的“它”是指官营手工业,而这句话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存在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选 B;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官营手工业则不属于小农经济,故排除A;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供给皇室和官府所用,而民营手工业才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故排除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茶陵县 第三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学期 第二次 周周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