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建议用时:45 分钟)1.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 ”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这表明了A. 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 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 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 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 ”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 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
2、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的问题,故排除 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 C 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 D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就要抓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
3、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答案】B- 2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 B 项。自然经济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 项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在许多方面发生了
4、翻天覆地的变化。3.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 “九谷” “六谷” “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 作物历经选择 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百谷” “九谷” “六谷” “五谷”的记载,不能说明农业走向衰退,事实上,古代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故 A 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到少,与引进外来作物品种无关,故 B 项错误;“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农作物的品种历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故 C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D 项在时间上不符,故 D 项错误。4.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 。 “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 。 “书社”的出现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村社被称为“书社” ,是统治者了解户口和土地状况,以此作为征收赋税的凭据。故答案为 B 项。确定征收赋税依据,不能说明加重了农民负担,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登记村社土地,不能说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 D 项。5.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
6、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 10 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3 -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 “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C. 国家规范民营手工业生产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 “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 A 项错误;通过材料
7、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 D 项错误。6.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答案】A【解析】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 A 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8、 B 排除;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 C 排除;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 D。7.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4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说明主张小农经
9、济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小农经济8.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 “富”合一到“贵” “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答案】C【解析】春秋后期是社会阶级结构大变革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使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从而使贵”“富”分离,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时的工商业得到了发展,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后期还没有重农抑商政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后期仍然存在,选项 D不符合
10、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9.“庖丁解牛,技进乎道”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精雕细琢” ;“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答案】C【解析】“庖丁解牛差之毫厘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者的精工细作,体现了工匠精神,故 C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 5 -之美,故 A 错误;材料与农业文明无关,故 B 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故 D 错误。故选 C。10.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
11、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材料中的“它”A. 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B.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 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D. 产品全部供政府使用【答案】B【解析】【详解】由“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知,这里的“它”是指官营手工业,而这句话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存在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选 B;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官营手工业则不属于小农经济,故排除A;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供给皇室和官府所用,而民营手工业才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故排除 C
12、D。11.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B. 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C. 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D. 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答案】D【解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导致王室衰微,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华夷之争信息,A 错误;不复存在不符合事实,B 错误;C 中契约解体说法错误。1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
13、原因是- 6 -A. 诸侯国数量的增加B. 郡县制的逐渐推行C. 各国对统一的渴望D. 科技发展武器改进【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春秋到战国诸侯间的战争只能使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故 A 项错误;由所学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吞并小的诸侯就在那里设县,所以使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大,所以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故 B 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各国对统一的渴望,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未使用科技武器,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
14、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 ,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 年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31 政治结构32 经济制度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15、- 7 -第五章 对外关系51 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52 俄罗斯的推进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 年)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第八章 鸦片战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表现。(2)16001800 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 51 加以说明。【答案】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
16、步确立。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文化: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3)示例研究视角:全球史观,即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说明:1600 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西学东渐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并推动近代中国的到来。【解析】【详解】 (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材料一中的“旧制度、旧统治
17、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 、 “礼崩乐坏”再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可知,在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礼崩乐坏和百家争鸣。(2)因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二中提供的时间“1600-1800 年”大约是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中国的相关史实可知,旧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强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社会的曙光。- 8 -具体来说,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思想上
18、,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3)示例研究视角:由材料 51 中的“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可知,这是从中外关系的角度来说明,故运用了全球史观,即把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说明:结合材料 51 和所学知识可知,1600 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西学东渐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并推动近代中国的到来。【点睛】对于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解答,一定要明确设问的要求。首先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
19、 。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 ,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14.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 ,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
20、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 “书社制度”的内容是以百姓 25 家为一社, “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 “上计制度”是指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材料二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 、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明初社会庶民百姓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类,规定:“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
21、土著,不得远游。”全国人民都按职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户籍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户籍管理的特点;指出制约人口流动- 9 -的主要因素。【答案】 (1)原因:诸侯争霸,列国称雄;征调赋税、劳役;征集兵员扩大兵源,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2)特点:等级性、地域性、世袭性。因素: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安土重迁的小农思想。【解析】【详解】 (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一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
22、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 ,再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可以得出,之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户籍制度,是由于这时诸侯争霸,列国称雄,各诸侯国要想立足于当时的局面之下,需要征调赋税、劳役,征集兵员扩大兵源,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由材料二中的“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可得出等级性,由“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 “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等可得出地域性,由“全国人民都按职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可得出世袭性。因素:制约因素可以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经济上,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小;政治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制约了人口流动;思想上,安土重迁的小农思想是制约人口流动的思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