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2讲全国卷命题.ppt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2讲全国卷命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2讲全国卷命题.ppt(5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2讲 全国卷命题历史学科能力,一、关注顶层设计,领会考纲、课标精神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历史学科可以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作用、意义和影响,通过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实现对青少年热爱宪法、保护宪法、自觉遵循宪法的法治教育作用。,3.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考查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4.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在命题中文科试题也要考查创新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二、高考命题趋势的四点新变化 1.强调唯物史观原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
3、题的能力”。 新考纲表述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初期,官员不允许饮食器具上使用玉制器皿;到了明朝后期,这种限制取消且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玉制器皿。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的一部分,并且从以前的上层专用到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影响到了封建等级制度,B项正确;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多是出于政治考虑,C项错误;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答案
4、 B,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报酬发放形式多样化,这说明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人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消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 A,2.细化能力目标(1)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考题例证3 (2017课标全国,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
5、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 由材料“钢琴曲、白纱、蓝袍黑褂、旗袍”可知,婚礼仪式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婚姻自主”、“门当户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2)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考题例证4 (2016课标全国,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解析 材料反映了
6、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并非中国主动对外开放,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日常生活用品被外国商品占据,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关税主权丧失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3)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 考题例证5 (2010课标全国,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7、。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 中方强调日军首先轰击我军,日方则强调中国首先进攻。可见C、D两项都不对。题干中日双方的相关记述都很清晰,与B项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相矛盾。 答案 A,(4)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及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考题例证6 (2017海南高考)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8、)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解析 材料中石油生产国“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仅仅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包含自己观点的阐述及结论性的概括,因此属于历史叙述,不是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目的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知识链接 (1)历史事实:是曾经真实发生的事件,是客观的,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 (2)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包括史料呈现、史事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
9、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所以,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复杂过程。 (3)历史解释:广义:说明因果关系;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狭义:以演绎的方式说明历史因果关系。一是翻译、诠释;二是说明,为提供原因或理由。,(4)历史观点: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特征是:第一,是以某一或某些历史事实为依据产生的;第二,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 (5)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总结性的认识,包括对历史现象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做的总结。,3.凸显发现问题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体现:发现问题、论证问题与独立提出观点。更能体现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观察、洞察;批判、探究
10、;阐释、史证等。能力要求体系更加完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考题例证7 (2017课标全国,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解答关键在于明确题干主旨要求“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事件信息”以及论题与论点的统一,注意作答要史论结合。可以提取中外经济交流,节选材料中“朱元璋时期,与占城等30个国家进行官方贸易”、“郑和下西洋”、“英国入侵印度”等;也可以选择“西学东渐”为主题,阐述“朱子学在日本”“印刷
11、机的发明”以及启蒙思想的形成等史实。 答案 略,4.考试范围与要求(1)大纲规定: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考虽然考的是课标与考纲所要求的考点,但是,高考试题的知识含量远远超出教科书的范畴。(2)考试说明规定: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教材不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超越教材、远离教材是近年考题的基本发展趋势。,(3)高考文综命题组长刘芃:试题取材逐渐脱离了教材的限制,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4)高考命题专家杨宁一:历史知识,主要是历史事实,而不是历史结论。前者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而后者的变化则相当大。角度
12、不同,结论有多种。所以,对教科书的结论不必“苦心维护”。,考题例证8 (2017课标全国,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 依据材料“实际上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趋势”可知,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家希望改变固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行为中加入市场的有效调节,从而与国际
13、经济发展接轨,这是变革以前固有模式的一种尝试,选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中,计划只是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而新政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普遍趋势,报告本身并未体现态度倾向,A项错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是2001年加入WTO,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是在1986年7月,这说明中央领导层完全明确其必要性,B项错误;题干材料明确了计划与市场是“手段”,而不是“实质”,D项错误。 答案 C,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高考命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问题,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
14、合学科素养。从历史角度看,历史“核心素养”各要素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实际是对历史问题的再认知,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具体如下图:,角度1 考查唯物史观 考题例证9 (2017课标全国,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 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官修的史书有时隐讳历史事实,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研究 全国卷 命题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