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4讲全国卷解题.doc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4讲全国卷解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高考研究篇第4讲全国卷解题.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4 讲 全国卷解题高考热考题型模型 1 运用转换思维巧妙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史实理解类的选择题。这类题,题干中没有明确提到要考查的史实,而是提供了关于这一史实的时间、特征、评价等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运用转换思维将相关信息转换为具体知识点,降低试题难度,从而快速、准确地解题。1将材料叙述转换为具体的知识例如下题例 1,材料中指出“宋承唐制悉隶三司” ,运用所学知识,可将材料转化为宋代二府三司制。【典例 1】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这里
2、“抑又甚焉”主要指(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提炼信息 宋史 中书 枢密 三司解题突破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宋史” “中书” “枢密” “三司”等,将其转换成宋代的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再结合题干中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可知二府三司进一步分散了相权而加强了皇权,故 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讲二府三司制与“冗官”现象之间的关系,故排除 C 项;D 项与“抑又甚焉”不符,故排除。2将图片信息转换为具体知识例如,题干给出了 19 世纪末一幅漫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将画中任人宰割的食物转换为中国,将画
3、中西洋长相的人物转换为西方列强。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得出“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结论。2【典例 2】 下图是 1896 年日本团团珍闻刊登的日本画家田口米作绘制的漫画,漫画的题目是日清战争后日本人的意识 。这主要表现了当时( )A日本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强国B欧美国家联合继续抑制日本C日本联合欧美的意识日益加强D战争结果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提炼信息 1896 年 日本画家 日清战争后解题突破 首先根据题中时间“1896 年”及“日清战争后”转换出甲午中日战争;然后对漫画中的人物进行转换:根据漫画标题及漫画 1 至漫画 4 两个人物关系和地位的变化以及漫画人物的装束
4、,可以将长鼻子人转换为欧美、戴帽者转换为日本。看漫画时注意解读漫画信息:从图 1 中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在长鼻子的欧美列强面前是如此渺小;从图 2中可以看出明治维新后成长起来的日本要与欧美列强较量一番了;从图 3 中可以看出日本已经可以让欧美列强下跪求饶了;从图 4 中可以看出壮大起来的日本已经把欧美列强打翻在地了。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漫画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膨胀,故选 D 项。漫画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来阐释的,故 A 项缺乏客观性,排除。B 从漫画中反映不出来,排除。C 项与漫画反映的意思不相符,排除。3将具体历史时间转换为历史事件例如,某题的材料:全球通史中写着“17 世纪和 18
5、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 “18 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通过“17 世纪和 18 世纪初”转换出启蒙运动,通过“18 世纪以来”转换出工业革命。【典例 3】 1921 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3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提炼信息 1921 年 资本主义 历史的进步解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概念转换为相应的历史事件,
6、再根据该事件的特征对选项进行甄别。将“1921 年”转换为“新经济政策” ,根据“资本主义”一词确定跟商业有关,结合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这一突出特征对选项进行筛选。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不是商业政策,它只是农业政策,故 A项错误;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在时间上不符合,也与材料中提到的“列宁”相矛盾,故 B 项错误;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故 C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苏俄经济,不是为加快工业化建设,故 D 项错误。模型 2 依据史观准确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需要运用史观分析、判断备选项的题目,或需要对题干材料及其情
7、境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判断其反映哪一种史观的选择题。常用的史观有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1隐性史观分析法适合用这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备选项提供的不是几种史观,试题也没有要求用某种史观来理解题干信息和选项,表面上与史观无关,但实际上需要运用史观理解备选项,从而选出答案。【典例 1】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4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提炼信息
8、义和团运动 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解题突破 解答此题需要运用隐性史观分析法,用到的是近代化史观。根据材料信息“不愿意也不屑于看西洋” ,从近代化史观来看,这是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排外,反映出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是对材料观点的错误理解。2显性史观分析法适合用这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备选项提供的是几种史观,要求判断题干材料或情境反映了哪一种史观。【典例 2】 罗荣渠说:“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为两个过程论在这个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 ”这段
9、话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 B革命史观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提炼信息 反帝反封建 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解题突破 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即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查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材料中的“反帝反封建” “帝国主义如何压制”可知这属于革命史观,B项正确。模型 3 求同求异对比选这种方法适用于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放在一起,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相同
10、点或不同点。1求同存异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共同点” “相似点”“相似之处”等方面的选择题。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事件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以找出其共性。5【典例 1】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11、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提炼信息 都有“分权”的思想 相同点解题突破 材料讲了三种情况,选项只符合其中一种的不应当选。唐代分权是为了集中君权,亚里士多德和洛克的分权思想是为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排除 A 项;分权以限权为目的只符合西方,故排除 B 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与中国唐朝的情况不符,故排除 C 项;唐朝的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为宋元所沿袭,亚里士多德及洛克的分权思想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答案为 D 项。2求异存同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不同点” “最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等方面的选择题。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
12、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以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性。【典例 2】 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提炼信息 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解题突破 题干给出了二者的相同点,即性质相同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但二者的产生方式明显不同。梭伦改革由 4 个部落各选 100 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克利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 10 个行政选区,并以抽签的方式
13、从 10 个行政选区中各选出 50 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代替原来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 ,故答案为 A 项。6模型 4 题干选项对照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题干材料中提供了对解题有直接帮助的有效信息的选择题。有效信息可能是一个字,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话;换个角度讲,可能是一个时间,可能是一个人物,也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总之,有效信息可以被视为解题的“题眼” ,依此“题眼”来对四个选项逐一排查,最后得出答案。1题干材料参照法题干材料参照法即材料信息排除法,以题干材料传递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题干材料信息包含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要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
14、;如果题干中涉及多则材料,就要分析与综合并用,明晰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典例 1】 “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 ”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提炼信息 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解题突破 题干材料有效信息“每一代人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可作为解题突破口。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
15、土地所有制,排除 B 项;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起来,排除 C 项;清末维新变法大大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排除 D 项。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所以答案为 A项。2选项参照法选项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包含、交叉、矛盾、重复等。【典例 2】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提炼信息 无嫡庶之分 皆有继位的
16、资格7解题突破 在四个备选项中,C、D 两项叙述矛盾。题干叙述了商代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种继承制度容易导致子与子相争、兄与弟相夺,进而使政局不稳、社会不安,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是西周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排除 A 项;B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模型 5 盯住程度性词语谨慎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题干或者选项中含有程度性词语的选择题。此类题的题干中多含有“最主要的” “最重要的” “直接” “主要” “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选项中多含有“全面” “都” “一律” “彻底” “完全” “从根本上” “在一定程度上” “相当程度上” “开始”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17、。1关键词语直选法解题时从程度性词语入手,结合题干要求对选项直接进行筛选和排除,以缩小思考范围,提高解题效率。一般情况下,带有说法过于绝对的词语的选项通常是错误的,带有一般程度词语的选项通常是正确的,但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典例 1】 1931 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 1/3,1932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 50%。以上史实表明( )A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D苏联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提炼信息 1931 年 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 1/31932 年 上升到 50%解题突破
18、一般情况下,带有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的选项通常是错误的,带有一般程度词语的选项通常是正确的。A 项中的“完全”表述过于绝对,且与事实不符,故 A 错误;C 项中“放弃”一词有“彻底” “完全”的意思,表述上也过于绝对,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 C 错误;答案在 B 和 D 中进行筛选,1929 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题干提供的时间信息是“1931 年” ,1931 年和 1932 年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时期,故 B 错误;D 表述正确。2比较择优法8先确定题干与选项隐含着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比较四个选项,找出概括最全面、解释最深刻、叙述最严谨的一项。
19、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符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典例 2】 1919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B新文化运动以文学革命为主C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D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提炼信息 德先生 赛先生 旧文学解题突破 “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民主和科学的代称。B 项“以为主”是精准度较高的程度词,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20、但并不是以它为主,故排除 B 项;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弊端之一,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C 项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陈独秀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说明他倡导思想革命,“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说明他倡导文学革命,故 A 为最佳选项。模型 1 背景、原因类设问1限定性设问(1)根本原因: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2)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
21、、决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3)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2宽泛性设问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9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典例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第一次发生于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第二次发生于王莽始建国三年,此时距周定王五年已有 672 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第三次发生于宋仁宗庆历八
22、年,由于商胡决河河水溃决造成新的河床,从而分成东、北两支有时北流开而东流闭,有时则东流开而北流闭。第四次是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第五次是距上次 95 年之后的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此时会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到明代宏治中,筑断黄陵冈支渠致使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绝。明人防黄河北流,如防大盗,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第六次在清咸丰三年时黄河在近河南省兰封县西北地区的铜瓦厢溃决,黄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钱穆中国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河水道变迁的主客观原因。
23、首先,审设问。该问不仅提供了“黄河水道变迁”的主体内容限定,还在 解 题 示 范 求答项“原因”前设定了限定性词语“主客观” ,属于限定性设问。其次,解读材料。依据限定性设问的模型解法:此类设问中的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某历史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方针、决策或政策等方面分析,依此角度对应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思考。由中的材料可知,随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故通过乱砍滥伐开垦荒地,致使黄河失去植被保护;由可推出“政治中心东移”和“军事需要人为决堤” ;由可推出,由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元统治
24、者为获得江南粮食开通会通河,河水往南。再次,迁移知识。此设问还涉及我国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古代科技知识。依据限定性设问模型解法中所说的“统治者的作为” ,即可得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再依据材料“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 ,并结合所学即可得出“受科技水平制约防洪标准低”10。最后,组织答案。行文做到层次化、术语化。主客观因素:为解决人多地少矛盾乱砍滥伐;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 参 考 答 案 移;军事需要人为决堤;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受科技水平制约,防洪标准低。【典例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医疗与卫生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过程中必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研究 全国卷 解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