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3 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纲卷别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情分析全国卷2015孔孟儒学思想,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201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201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全国卷2015孟子思想主张;2015儒学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014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全国卷 全国卷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汉代儒学与历史时空观念的养成,辩证认识孔孟儒学的历史价值。儒家思想一直是高频考点,试题设计注重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
2、,增强民族自信心(2016高考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渊源。【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可知本题可定位于先秦、汉代历史解释 尚书等五部经典成书时间早于论语 ,故儒学思想根2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解析
3、】 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 “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 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 D 项错误。【答案】 C(2014高考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影响。【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
4、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西汉时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得到巩固 历史解释西晋时私拿养子财物无罪,说明西晋的法律更加重视伦理关系,父为子纲的思想得到强化,反映了古代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解析】 题目以古代法律制度具体条文作为材料,以法律条文变化的原因作为考查点。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行严密的法律制度,不注重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汉代儒学独尊后,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越来越受到重视,表明了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 D练真题1(2015高考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
5、、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2(2017高考海南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选 A。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提高自身3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理好国家。A 项强调“身正” ,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 ,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 A 项正确;B 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7、D 项错误。3(2016高考海南卷)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 ,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 A。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 A 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可以推动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性格”不符,故 B 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故 C 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暴
8、政不符,故 D 项错误。4(2014高考海南卷)“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选 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 A 项错误;礼与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 B 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 C 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 D 项错误。练模拟1战国时期有人将以下五种人称为“蠢”(蛀虫):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这种
9、言论适应了当时( )A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 D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解析:选 A。根据“战国时期”这一时间坐标,可以推测当时的社会任务是兼并战争,而被称为“蠢”(蛀虫)的五种人均对取得胜利没有帮助,故 A 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大一统之后才有的政策,故 B 项错误;战国时期,贵族统治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而这种言论主要是适应地主阶级掌权的需要,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任务是赢得战争,求得生存,地方稳定不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故 D 项错误。2(2018济宁高三质检)有先秦思想家认为, “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
10、,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实行严刑重罚 B君主无为而治C推行德治仁政 D恢复礼乐秩序解析:选 A。材料“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意思是严刑重罚是百姓不喜欢的,但却是国家能够得以治理的办法。怜爱百姓是百姓喜欢的,却是国家危难的原因。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违逆世俗而顺应道理,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实行严刑重罚,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韩非子的思想,不是道家思想,故 B 项错误;推行德治仁政是儒家思想,故 C 项错误;恢复礼乐秩序是儒家思想,故 D 项错误。3 “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比
11、如“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认为 “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但汉代儒生4认为, “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这说明“谶语”( )A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B较准确地预示了历史走向C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D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解析:选 A。材料“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汉代儒生认为, 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表明“谶语”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故 A 项正确;“谶语”即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不能预示历史的走向,故 B 项错误;“谶语”是一种封建迷信,不能作为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谶语”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没有涉及统治者愚弄
12、百姓,故 D 项错误。4(2018滨州模拟)新全球通史 “在此后的许多个世纪里,人们学习儒家经典并借此在政府里谋求官职,同时在业余时间里,反思人的本质即在白天信仰儒家思想,在晚上实践道家思想” 。在作者看来( )A儒家与道家思想对立面相互排斥B道家思想成为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补充C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D儒家思想帮助人们解决当时政治和社会难题解析:选 B。从材料“即在白天信仰儒家思想,在晚上实践道家思想”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相互补充,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儒家思想帮助人们解决当时政治和社会难题不能
13、完整地体现材料的思想,故 D 项错误。(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8黄冈高三调研)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 ,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冲击了世卿世爵制度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解析:选 B。材料“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风气,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故 A 项错误;由于“士”的出身多样,一旦被选中可能贵及公卿,对世卿世禄的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 B 项正确;春秋战国之“士”更
14、强调有一技之长,没有道德的约束,无法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故 D 项错误。2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该材料中的“他们”指(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 D。 “注重实践”表明他们主张社会变革, “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表明他们反对贵族特权, “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表明倡导重农抑商,儒家思想不包含材料的主张,故 A 项错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包含材料的主张,故 B 项错误;墨家思想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包含材料
15、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重农抑商,故 D 项正确。53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A以武力征服天下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C以仁义治天下D天子的教化解析:选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教化,而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故 A 项错误;“以道德行仁义”指治国要以崇尚道德为上策,做事要以仁义为根本,故 B 项错误;“王” ,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故 C 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王道”不是指天子的教化,故 D 项错误。4(2018茂名高三测试)习近平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12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技 文化 23 百家争鸣 汉代 儒学 应考 能力 提升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