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入世路_中国与WTO练习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
《雨入世路_中国与WTO练习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入世路_中国与WTO练习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8.风雨入世路中国与 WTO一、积累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虔诚(qin) 缔约(d)罗绮(q) 一锤定音(chu)B.澎湃(bi) 刹那(sh)叱咤(zh) 煊赫一时(xu n)C.屹立(y) 瞋目(chng)神祇(q) 翻天覆地(f)D.锦囊(nn) 粗犷(un)佝偻(gu) 临危受命(ln)解析: B 项,“湃”应读“pi”,“刹”应读“ch”;C 项,“瞋”应读“chn”;D 项,“囊”应读“nn”。答案: A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疲惫 簇拥 烦琐 承诺 颠来倒去B.上溯 别致 罪蘖 意蕴 寸步不让C.木槌 祈祷 端祥 垄断
2、 芸芸众生D.真挚 优患 温厚 慈悲 举世瞩目解析: B 项,“罪蘖”应为“罪孽”;C 项,“端祥”应为“端详”;D 项,“优患”应为“忧患”。答案: A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邓小平同志精辟的科学论断,使这位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B.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美轮美奂的时装,五彩缤纷的饰物,叫人目不暇接。C.苏凤麟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在天文学方面崭露头角的机会。D.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解析: A 项,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是集体名词,与“这位”矛盾。B 项,美轮美奂:形容
3、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 等美好漂亮。不能形容服装。D 项,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答案: C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少“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任何一个拥有才华和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才华,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相信梦想,相信奇迹。B.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 162 个品种、近 1 300 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 21%。C.有专家在论坛上强调,在教育改革中,跳出既得利益格局的羁绊,将决定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最后的成败。D.不仅秋海棠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其花、叶、茎、根均可入药,可治疗咽喉肿痛、吐
4、血和胃溃疡等。2解析: B 项,成分残缺,“下调了”缺乏宾语中心语,应在“药品”后添加“价格”。C 项,一面对两面,“跳出”前加“能否”。D 项,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在“秋海棠”之后。答案: 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7 题。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从北京西站坐 K571 次列车,24 小时抵达福建西部的连城县朋口镇,再从朋口坐 20 分钟的汽车,便到了宣和乡培田村。这个建筑风貌保存良好的山村不但是一座活的农耕文明的宝库,更印证着中国民间教育曾有过的辉煌。明清时期培田独特的人文图景,带给 21 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深远的启示。(一)明清两代培田有 9 个书院。此外,村中还有家塾
5、5 处,童蒙、蒙馆 9 所,以及接近于专业教育的“锄经别墅”“修竹楼”和“容膝居”等。彼时全村有“十户一塾,一户十匾”之称,处处可闻琅琅书声。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锄经别墅”“修竹楼”和“容膝居”。锄经别墅的门联为“半亩砚田馀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明代培田村民经常在此请经验丰富的老农向晚辈新手传授种田经验,颇似今天的农业耕作技术讲座。建于康熙年间的修竹楼 以交流手工艺为主,培田祖先精湛的泥、木、雕、塑、剪、编织等民间技艺大都源于此。门口有楹联:“非关避暑才修竹,岂为藏书始筑楼。”至于容膝居则更令人称奇。据说,当年培田村一位姑娘出嫁他乡后不久,即被“休”回。经了解,才知是该姑娘缺乏生理卫生方面
6、的常识,导致夫妻不谐。由此,培田村民将容膝居辟为向族内待嫁女性传授生理卫生知识之场所。中国文化崇尚文韬武略。明清时期的培田村还 办有“集勋厂”和“化成厂”两所武术学校。村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到禾场挑灯习武。当然,在培田村,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传统还是居于首位。各学馆讲授的课程大致分为“识字”“实用”“知礼”“明经”4 类,读本有人家实用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易经书经诗经以及朱熹的四书集注,另外还要学习唐诗、宋词、 书法,以及必考的八股文。(二)培田村历史上的 9 所书院中,南山书院的规模和影响最大。跟今天的所谓“名校”一样,书院之所以闻名遐迩,主要是因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培田吴氏先人“到处
7、延访名师,教诲诸子”,一时蔚成风气。当时的培田村“义塾有名师,宾榻有上客,水轩竹院有鸿儒”,可谓极一时之盛,属于典型的中国乡村宗法制社会,有着健全而发达的乡村自治系统。而明清时期的培田村落自治还 有一个特点,即以兴养立教为己任。清 同治年间 ,族人衍庆堂五亭公考虑到“吾乡虽有义仓,而实业无多,恐形支绌,且有养无教,尚留遗憾”,遂慨然表示“以兴养立教为己任”,捐出村北苦才坑内良田 30 余亩,充作义学资金,称为“经蒙田”。其后,村中 3 位家资富有的族人相继仿效,“立捐义仓义学田字据执照”,并郑重声明“永为族中义学公用,不得别用”,以“期望教养有资,人才辈出”。在培田村吴氏家族的不同支派中,均有
8、专门用于文教与科举事业的族产,从而为兴养立教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3兴养立教有了保障,名师备受礼遇,自然知恩图报,勉力教学。书院从清乾隆三十年(1766)创办至光绪三十一年(1906)止,共 140 年,据统计,由此步入仕途的国学生、贡生、秀才、举人、武进士等有 120 多人,其中达至五品与三品衔的有 9 人,应了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所题美联“距汀城郭岁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培田村在教育方面仍然保持着超前的趋势。历经史无前例的“文革”和新世纪各种社会风潮的冲击,培田村小学日渐衰落。如今的培田小学只有 3 个年级,共 25 个学生,4位老师。现任校长无奈地说,这
9、 25 个学生恐怕也保不住,不出 3 年学校就会关门大吉。他分析原因,其中提到教师轮换太频繁,而这又与待遇有关,比如同一个级别的教师,连城县比龙岩市每月工资少 1 000 多元,比厦门市少得则更多。他总结道:归根结底是国家教育投入不均衡。500 年前,培田先人以“兴养立教”为己任,书写了中国民间教育史上的瑰丽篇章。而今天中国的现实是,一所所乡村学校相继关闭,随之被切断的是一个个村庄的历史传统与人文血脉。培田村一旦失去了与村落建筑相依存的独特的人文生态,将只剩下一个没有灵魂与血肉的躯壳,成为供人“到此一游”的古董。(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5 本通讯介绍了明清时期培田村教育独特的人文生态。请概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入世 中国 WTO 练习 新人 选修 新闻 阅读 实践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