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
2、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 、 “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
3、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
4、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 2 -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 “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
5、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B.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C. 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 、 “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宋国人
6、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
7、达到的效果。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3 -C.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答案】1. B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8、一项” ,题干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第一、二段,仔细阅读第一、二两段,其中 B 项,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所以本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说法错误。故选 B。【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9、项” ,B 项,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错误,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故选 B。【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
10、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故选 C。- 4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
11、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
12、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
13、(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有爱不觉天涯远她从小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宝贝,然而十五岁那年父亲在一场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幸福到此戛然而止,她从此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她看着母亲依然衣着光鲜的上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心就像被针尖一样的刺了个遍。生日那天,母亲一大早就起来上市场买东西,说要热热闹闹得给她庆祝一番,并叮嘱她放学后把要好的同学都请到家里
14、来。晚上,她独自回来,看到家里流光溢彩,桌子上摆着生- 5 -日蛋糕,插着十六支蜡烛。她刚一进门,就被一群人围了起来,纷纷往她手里塞礼物,祝贺她生日快乐。母亲在旁边兴奋地介绍,母亲问:“怎么没带同学回来?”她歇斯底里地喊了一句:“没有爸爸在的生日,我不快乐!”就把手里的礼物通通摔到地上,留下不知所措的母亲和一屋子尴尬的人,头也不回地跑进自己的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晚上,她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她在父母的房门口站住,房里的灯还亮着,母亲背对着她,肩膀剧烈的抖动着,这是父亲离世后,她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她也第一次发现,原来母亲的肩膀竟是如此瘦削。她默默地站了一会,终于走进去
15、,轻轻地揽住了母亲的肩头。第二天,她起床时发现床头放着一张字条:“娇娇,爸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娘俩儿在一起要快乐地活着,他才会开心。有爱不觉天涯远,哪怕是在两个世界。 ”高三那年,母亲失业了。但她没有任何抱怨,登上三轮车大街小巷的叫卖水果。有一次,她走过一个路口,正好看到母亲的单轮车停在那里,有个人在挑苹果的颜色不好,价格太贵,母亲谦卑地陪着笑脸,不住地说好话,那人还是不依不饶,称完了非要再添上两个。母亲急了,正争执的时候突然有人喊:“城管来了!”母亲已经钱也不要了,骑上三轮车就跑。那条街正在挖暖气管道,母亲没留神,三轮车便歪进了旁边的沟里,她看见母亲麻利地爬起来,扶正三轮车,也顾不上捡掉
16、在地上的苹果,继续蹬着车往前飞奔。她跑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的背影飞快的消失在街角,她突然蹲在地上,泪水再也忍不住的流下来。母亲艰难地供她读完了大学。她得到了全额奖学金,要出国深造。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把该叮嘱的都叮嘱了一遍。她依着母亲,一直沉默,到开口说话时,已是泪眼婆娑:“妈,我走了,你怎么办?”母亲笑着说:“傻丫头,有爱不觉天涯远,你就是去了火星,也跟妈妈眼前一样。 ”母亲轻轻地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学成归来,已是三年之后。她凭着优异的成绩,被一家大公司高薪录用,还买了复式楼房。有一天夜里,她听见母亲一直咳嗽,就起来去看,母亲却闭着眼睛,好像睡熟了。第二天,母亲说想家了,要
17、回去,她急了,说:“你要回哪儿去?这就是咱们的家啊!”母亲执- 6 -意要回,她无奈,只好送母亲回去。母亲回家后一直咳嗽,最后竟咳出血来。送母亲去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医生埋怨她:“怎么这么晚才送来?”“怎么这么晚才送来?”她一遍遍地问自己。9 月的阳光灿烂耀眼,可是她的世界却失去了颜色。一个月后,母亲静静地去了。最后的时刻,母亲抓着她的手,嘴唇翕动。她俯身上前,听到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乖不怕有爱不觉天涯远”有爱不觉天涯远!她跪在母亲床前,泪如雨下。4.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父亲去世后,看到母亲“和别人谈笑自如” ,她的内心像被针尖一点点地刺了个遍。这表明,她认为母
18、亲对自己心爱的父亲没有真感情。B. “她”过去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看着母亲消失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泪水里面都是对母亲艰难打拼生活的心疼,也有对母亲无尽的内疚。C. 孩子生日那天晚上,母亲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压抑着哭泣,是因为不想吵到孩子,更是因为孩子摔生日礼物的举动,让她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D. “母亲轻轻地笑着,可是她的手却在颤抖” ,此处的细节描写非常巧妙,通过写手的颤抖,写出了母亲表面上装得很轻松,内心却充满了不舍与牵挂。5. 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6. “有爱不觉天涯远”在文中出现多次,试分析它的作用。【答案】4. C 5. 坚强,在父亲去世后,仍然有微笑面对生活
19、,失业后,用卖水果的方式,含辛茹苦地供完孩子读大学。宽容,当自己的一片苦心不被孩子理解并且无处倾诉时,她默默哭泣,却不怪怨女儿。感情强烈而隐忍。对女儿怀着强烈的爱却从不表达,孩子出国留学压抑着自己的不舍,自己病重时却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乐观。含辛茹苦抚养女儿时自己失业,女儿出国,都给她的生活带来压力,但她始终微笑对待。 6. 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文章“有爱不觉天涯远”串联起父亲去世后的生活,孩子出国和母亲离世这三个故事情节;增强了本文的感情色彩。父亲离世孩子远离母亲出国,母亲离世这句话在这三个让人撕心裂肺的时刻出现,使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借故事赞美伟大的亲情, “
20、有爱不觉天涯远”使“亲情不会被地域和生死隔断”这一主题得到了升华。突出人物性格和品质。这句话每次出现都彰显了母亲乐观坚强,隐忍的性格品质。【解析】- 7 -【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 ,立足考查“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项, “更是因为孩子摔生日礼物的举动,让她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说法错误,孩子摔生日礼物使母亲颜面尽失,这个原
21、因是有的,但最重要的是母亲的一片苦心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自己内心的苦楚无处倾诉等。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可以根据母亲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概括,比如:在父亲去世后,母亲“依然衣着光鲜地上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 ,并不是母亲不为父亲去世感到伤痛,而是为了不让家庭一直笼罩在悲伤的阴霾中,下岗后
22、没有埋怨卖水果供女儿读书,由此可得出母亲乐观开朗,坚强勇敢的特点;特意为女儿举办生日会,但女儿不明白她的苦心反而摔了礼物,她没有责备女儿,而是自己半夜偷偷哭泣,由此可看出母亲关心女儿,体贴宽容的性格特点;还有,为了生活隐忍克制,如背着别人哭泣,表面仍乐观开朗,对买水果的挑剔谦卑赔笑,躲避城管的辛苦从来不说,甚至自己得了肺癌也一直不说。答题时,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
23、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题目是:“有爱不觉天涯远”在文中出现多次,试分析它的作用。答题时,首先明确“有爱不觉天涯远”是文章标题,所以本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 “有爱不觉天涯远”这句话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既是母亲面对父亲去世后的处世态度,也是母亲劝慰女儿的话语,更是母亲留给女儿的最后遗言;它出现在人生最重要的生离死别之时,让情感表达得更强烈;它也是文章的主旨,体现了“爱”可以超越时空,带给人温暖的主旨;它还塑造了母亲坚坚强隐忍、乐观的- 8 -人物形象。【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
24、析” 。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本溪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